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生态核电,打造“清洁能源公园”——专访何辉
1
作者 高树超 何辉 《中国核电》 2019年第3期238-242,共5页
日前,总投资超400亿元的漳州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该项目作为全国首个按照“核蓄一体化开发运营”新模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将核电、抽水蓄能、风电、光伏、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等项目有机融合为一体,提出了“核蓄风光游+”... 日前,总投资超400亿元的漳州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开工.该项目作为全国首个按照“核蓄一体化开发运营”新模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将核电、抽水蓄能、风电、光伏、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等项目有机融合为一体,提出了“核蓄风光游+”的发展战略及打造“清洁能源公园”战略目标.同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创“生态核电”理念,建设生态核电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等提供有效助力.那么漳州核电项目在发展生态核电、构建“清洁能源公园”上具体是如何谋划的呢?未来又有何长远规划和打算??中国核电?就此采访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漳州能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核集团福建联络部主任何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 开发运营 生态旅游 清洁能源 核电项目 抽水蓄能 能源结构优化 一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的分配比预测研究
2
作者 于婷 张音音 +6 位作者 张睿志 金文蕾 罗应婷 朱升峰 何辉 叶国安 龚禾林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最优化后处理过程的实验条件、优化工艺、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并提高后处理流程数学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和K近邻这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铀、钚、硝酸的分配比数学模型... 为最优化后处理过程的实验条件、优化工艺、降低实验成本和时间,并提高后处理流程数学模拟的准确性,本文基于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和K近邻这3种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30%TBP/煤油-硝酸体系中主要组分铀、钚、硝酸的分配比数学模型,并基于不同数据集进行了超参数优化和模型训练。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测试,发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分配比模型准确度最高,其对铀预测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达7.73%,较传统方法提高了约7%。与传统建模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方法建立模型的准确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比数学模型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回归 K近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熔盐中二氧化铀电解还原工艺研究
3
作者 姚本林 任广治 +8 位作者 朱运海 贾艳虹 杨明帅 肖益群 孟照凯 陈辉 李斌 何辉 叶国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98-209,共12页
氧化铀的电解还原是当前混合氧化物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流程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掌握其电解还原工艺对于后处理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氧化铀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方法,测定了二氧化铀在氯化锂熔盐中的还原电位... 氧化铀的电解还原是当前混合氧化物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流程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掌握其电解还原工艺对于后处理流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二氧化铀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循环伏安测试等方法,测定了二氧化铀在氯化锂熔盐中的还原电位。在工艺研究中,以装载十克量级二氧化铀片体的金属篮为工作电极、装载金属锂的金属篮为对电极、镍-氧化镍为参比电极,通过控制电位或控制电流电解的方式研究了熔盐杂质、还原电位、电量比、阴阳极距离和阴阳极面积比等因素对二氧化铀电解还原的影响。在初步确定工艺优选的参数后,开展了百克量级二氧化铀还原实验,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酸碱滴定和金属离子测定等方法对阴极产物和熔盐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还原产物主要由金属铀和碳化铀组成,二氧化铀XRD特征峰面积占比仅为6.9%。还原后的片体内部还有约11.4%的氯化锂、5.83%的氧化锂和0.11%的金属锂。本文研究不仅验证了二氧化铀电解还原的可行性,还确定了还原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更大规模还原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燃料干法后处理 二氧化铀 电解还原 氯化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熔盐体系中UCl_(3)的合成研究
4
作者 肖益群 曾国智 +4 位作者 刘思京 姚本林 何辉 叶国安 李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3-181,共9页
为充分掌握LiCl-KCl熔盐体系中,氯化镉(CdCl_(2))与金属铀(U)反应生成高浓度三氯化铀(UCl_(3))的过程及其机理,本文基于快堆乏燃料高燃耗、高超铀元素含量等特点,针对高浓度UCl_(3)的合成需求,采用热力学计算、电化学监测和原位吸收光... 为充分掌握LiCl-KCl熔盐体系中,氯化镉(CdCl_(2))与金属铀(U)反应生成高浓度三氯化铀(UCl_(3))的过程及其机理,本文基于快堆乏燃料高燃耗、高超铀元素含量等特点,针对高浓度UCl_(3)的合成需求,采用热力学计算、电化学监测和原位吸收光谱技术,分析该反应的热力学可行性、反应动力学及UCl_(3)的合成机制。结果表明,500℃下,CdCl_(2)能有效氧化金属铀,生成U^(3+),进而形成UCl_(3),副产物为金属镉。热力学计算和实验验证表明,反应主要生成UCl_(3),未观察到高价铀化物(如UCl_(4)、UCl_(5)等)的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熔盐中UCl_(3)含量逐渐增加,而Cd^(2+)含量不断降低,最终达到平衡。电化学测试和原位吸收光谱法结果表明,UCl_(3)为主要产物,且没有出现明显的U^(4+)或U^(5+)等高价铀物质。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反应优化,成功制备了高浓度(50.86%)UCl_(3)的LiCl-KCl熔盐体系,并通过稀释方法,获得了适用于电解精炼的初始熔盐。以上结果表明,CdCl_(2)与金属铀反应生成高浓度UCl_(3)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乏燃料电解精炼工艺的LiCl-KCl-UCl_(3)熔盐体系制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l-KCl熔盐 UCl_(3) 氯化镉 金属铀 电化学监测 原位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物熔盐体系中氧离子电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
作者 肖益群 李斌 +3 位作者 刘思京 姚本林 叶国安 何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2-190,共9页
为实现高温氯化物熔盐体系中氧离子(O_(2−))浓度的精准实时监测,本文制备了一种钇稳定氧化锆(YSZ)氧离子测试电极(简称YSZ电极),并对其响应性、稳定性、重现性和平行性进行了评估。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在不同温度、O_(2−)浓度和气体流量条... 为实现高温氯化物熔盐体系中氧离子(O_(2−))浓度的精准实时监测,本文制备了一种钇稳定氧化锆(YSZ)氧离子测试电极(简称YSZ电极),并对其响应性、稳定性、重现性和平行性进行了评估。使用电化学工作站在不同温度、O_(2−)浓度和气体流量条件下对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YSZ电极对温度和氧浓度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灵敏的响应。在O_(2−)浓度动态变化的条件下,电极能提供准确及时的响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单次和多次实验中,电极的电势测量具有优异的重现性。稳定性测试显示,在低氧和高氧条件下,电极均能长期输出稳定的电势信号,其波动范围分别为±10 mV和±4 mV。平行性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电极在相同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电势与O_(2−)浓度的对数(pO_(2−))呈现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6。以上结果表明,YSZ电极具有优异的性能,能在高温腐蚀性环境中稳定工作,适用于熔盐体系中O_(2−)浓度的精确测量,为氧化物燃料干法后处理等高温电化学过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稳定氧化锆 氧离子浓度测量 高温熔盐体系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O_(2)在HNO_(3)中的回流溶解
6
作者 卢宗慧 于婷 +2 位作者 李斌 何辉 张烨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1,共7页
为了寻求一种替代目前依赖氟离子的溶解方法,从而避免对不锈钢溶解器造成腐蚀并影响后续处理的问题,探索研究了ThO_(2)在HNO_(3)中的回流溶解过程。通过使用回流溶解装置并采用HNO_(3)作为溶解剂,研究了HNO_(3)浓度、温度和初始Th^(4+)... 为了寻求一种替代目前依赖氟离子的溶解方法,从而避免对不锈钢溶解器造成腐蚀并影响后续处理的问题,探索研究了ThO_(2)在HNO_(3)中的回流溶解过程。通过使用回流溶解装置并采用HNO_(3)作为溶解剂,研究了HNO_(3)浓度、温度和初始Th^(4+)浓度对ThO_(2)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hO_(2)在HNO_(3)中的溶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41.47 kJ/mol;在HNO_(3)初始浓度为9~12 mol/L时,随着HNO_(3)初始浓度的增加,ThO_(2)的溶解速率也随之增加,表现出约为3的表观级数;然而,当HNO_(3)初始浓度超过12 mol/L后,ThO_(2)溶解速率开始下降。此外,实验还发现初始Th^(4+)浓度对溶解速率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的动力学研究采用缩芯模型,揭示了ThO_(2)的溶解过程可能主要受到界面化学反应的控制。通过数据拟合,得到了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132±0.007)min^(−1)。这一发现为优化钍基燃料循环的溶解过程和改进后续处理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地研究不同因素对ThO_(2)溶解的影响,为钍基燃料循环的溶解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通过优化HNO_(3)浓度和控制溶解温度,可以在不使用氟离子的情况下实现ThO_(2)的有效溶解,这对于钍基核燃料的后续处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_(2) 回流溶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a_(3)(PO_(4))_(2)模拟废物铁磷酸盐玻璃固化体的析晶行为和抗浸出性能
7
作者 张琳 常煚 +3 位作者 杨明帅 王佳腾 谭盛恒 何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I0002,共10页
磷酸三丁酯/煤油(TBP/OK)悬浊液或乳化液经高温氧化处理后,计算发现产物放射性水平可达中高放废物水平,若直接排放或处理不当,会产生放射性环境污染问题。本工作基于(37-x)(摩尔分数,%,下同)Fe_(2)O_(3)-xB_(2)O_(3)-56P_(2)O_(5)-7Na_(... 磷酸三丁酯/煤油(TBP/OK)悬浊液或乳化液经高温氧化处理后,计算发现产物放射性水平可达中高放废物水平,若直接排放或处理不当,会产生放射性环境污染问题。本工作基于(37-x)(摩尔分数,%,下同)Fe_(2)O_(3)-xB_(2)O_(3)-56P_(2)O_(5)-7Na_(2)O四元铁磷酸盐玻璃作为固化基体,进行氧化产物玻璃固化实验,研究了铁磷酸盐玻璃配方固化目标废物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SEM-EDS)的综合分析发现,B_(2)O_(3)摩尔分数为0~3%的样品析晶倾向、致密度、玻璃体均一性及相关元素的浸出性明显差于B_(2)O_(3)摩尔分数为5%~10%的玻璃样品。PCT-B浸出实验发现,随着B_(2)O_(3)摩尔分数的增大,玻璃固化体中B、Na、Cs、Sr的浸出无明显变化,质量损失遵循NLP、B、Cs、Na、Ca>>NL_(Sr)>>NL_(La)>>NL_(Fe)的规律,所有元素的归一化质量损失均小于10^(-2) g/m^(2),化学稳定性较好,可作为适用于模拟氧化产物的玻璃固化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磷酸盐玻璃 玻璃固化 中高放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碱体系中Pt/SiO_(2)催化肼分解产生自由基
8
作者 李斌 郝帅 +2 位作者 张秋月 夏良树 何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9,I0006,共7页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ESR)法,探讨高氯酸体系和氢氧化钠体系中H^(+)浓度与OH-浓度对催化剂催化肼断键及断键产生的自由基的状态及行为的影响,明确了酸碱体系下Pt/SiO_(2)催化肼分解产生自由基的差... 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ESR)法,探讨高氯酸体系和氢氧化钠体系中H^(+)浓度与OH-浓度对催化剂催化肼断键及断键产生的自由基的状态及行为的影响,明确了酸碱体系下Pt/SiO_(2)催化肼分解产生自由基的差异。结果表明:碱性体系中,随着OH-浓度升高,N-H断键速率显著升高,肼分解以氢解反应为主;酸性体系中,在pH=6.9到pH=1.1范围内,随着H^(+)浓度升高,N-N断键速率急速升高并远大于N-H断键速率,在pH<1.1范围内,随着H^(+)浓度升高,N-H断键速率和N-N断键速率均快速下降。在酸碱变化过程中,N-H断键起着主导作用,决定了肼分解速率,随着酸度升高,N-H断键速率下降,肼分解速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 ESR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裂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小虎 刘华 +1 位作者 何辉 袁鸿飞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针对页岩气藏邻井压裂、开发调整等引起的井间干扰等问题,现有基于单井或未考虑缝网连通的井组动态评价方法难以适用。基于变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构建了考虑压裂裂缝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模型,对裂缝缝网进行离散化,将多级压裂井... 针对页岩气藏邻井压裂、开发调整等引起的井间干扰等问题,现有基于单井或未考虑缝网连通的井组动态评价方法难以适用。基于变导流能力裂缝模型,构建了考虑压裂裂缝缝网连通的页岩气井组试井分析模型,对裂缝缝网进行离散化,将多级压裂井井组模型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并获得了井组井底压力解。通过有限体积数值方法对井组井底压力解进行了对比验证,建立了有连通裂缝和无连通裂缝时的井组井底压力典型曲线特征图,并给出了涪陵页岩气田2个平台4口井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①生产井具有双线性流1/4特征段、线性流1/2特征段、非稳态窜流特征段、边界拟稳态流特征段,而非生产井很难出现双线性和线性流特征段;②有连通裂缝和无连通裂缝情况下,利用有限体积数值方法计算的井组井底压力解与研究方法计算结果完全一致;③涪陵页岩气田2个平台4口井的实测数据解释评价结果与现场情况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藏储层参数的计算,压裂改造参数的计算以及井间连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多级压裂 裂缝连通 井组 试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武油田延安组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
10
作者 杨龙 朱玉双 +3 位作者 康永梅 刘一婷 包琛龙 何辉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为了减小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对演武油田下侏罗统延7和延8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及各类敏感性实验,明确储集层特征,评价储集层敏感性,并对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 为了减小储集层敏感性伤害,提高油田采收率,对演武油田下侏罗统延7和延8储集层特征及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及各类敏感性实验,明确储集层特征,评价储集层敏感性,并对敏感性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演武油田延7和延8储集层分别发育中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和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延7和延8储集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5.3%和13.7%,平均渗透率分别为498.9 mD和343.0 mD,平均面孔率分别为9.5%和8.7%,平均孔隙直径为别为83.1μm和51.8μm;延7和延8储集层均具有弱—中等偏弱速敏、弱盐敏、弱—中等酸敏、强碱敏和无—弱压敏,水敏差异较大,延7储集层具有弱—中等水敏,延8储集层以中等—强水敏为主;延7和延8储集层敏感性受岩石矿物组成、物性及孔喉结构影响,其中,岩石矿物组成是储集层敏感性主控因素;储集层水敏性与伊利石含量及产状密切相关,酸敏性受绿泥石和铁白云石共同影响,强碱敏是由于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储集层改造中,应严格控制注入地层流体的pH值,减小敏感性对储集层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武油田 延安组 储集层特征 敏感性评价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类萃取剂萃取性能及辐射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琪琪 陈怡志 +4 位作者 蒋德祥 张鹏 何辉 叶国安 林铭章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6,I0004,共18页
目前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溶剂萃取方面,即利用含萃取剂的有机稀释剂萃取分离水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多年来乏燃料后处理(溶剂萃取)中含磷类萃取剂特别是中性膦类萃取剂的萃取性能及辐射稳定性等进行了... 目前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特别是溶剂萃取方面,即利用含萃取剂的有机稀释剂萃取分离水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十多年来乏燃料后处理(溶剂萃取)中含磷类萃取剂特别是中性膦类萃取剂的萃取性能及辐射稳定性等进行了综述与讨论。对于中性膦类萃取剂而言,萃取性能及辐射稳定性受自身结构、稀释剂类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萃取剂中P—O键数目的减少会提升萃取性能,烷基链长度的增加或支链(如甲基、乙基及苯基)的引入均能提高辐射稳定性。此外,采用离子液体作为稀释剂可以减小有机相的辐解。因此,研究含磷类萃取剂结构与萃取性能及辐射稳定性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筛选出适用于乏燃料后处理过程的萃取剂,对于选择兼具优异萃取性能和辐射稳定性的结构从而指导新型含磷类萃取剂的合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类萃取剂 溶剂萃取 辐射化学 辐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共晶熔盐中金属铀与氯化锌的反应行为及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国智 肖益群 +5 位作者 姚本林 杨明帅 贾红伟 何辉 张琳 夏良树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2,I0001,共9页
为探究氯化锌(ZnCl2)与金属铀制备LiCl-KCl-UCl3初始熔盐体系的反应过程,本工作拟在500℃下的LiCl-KCl共晶熔盐中,首先对可能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确定可能反应路径;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原位吸收光谱法原位监测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 为探究氯化锌(ZnCl2)与金属铀制备LiCl-KCl-UCl3初始熔盐体系的反应过程,本工作拟在500℃下的LiCl-KCl共晶熔盐中,首先对可能反应进行热力学计算,确定可能反应路径;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原位吸收光谱法原位监测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并观察反应过程中熔盐的颜色变化,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变化,对反应产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表征,综合确定反应行为和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金属铀与ZnCl2的反应过程中,Zn(Ⅱ)直接将铀金属氧化为U(Ⅲ),生成的Zn金属在铀金属表面形成U-Zn合金。ZnCl2与金属铀制备的电解精炼初始熔盐体系LiCl-KCl-UCl3过程,反应在240 min达到平衡,最终Zn质量分数维持在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Cl-KCl熔盐 UCl3 ZNCL2 金属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燃料后处理碱性流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哲 高原 +3 位作者 王春晖 邱杰 何辉 矫彩山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I0004,共20页
乏燃料后处理碱性流程是用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碱性物质的溶液作为介质进行乏燃料的溶解及铀、钚等元素的分离与纯化的方法。碱性条件下,乏燃料中的大部分裂变产物和次锕系元素并不溶解或者在溶解过程中转变为碳酸盐、氢氧化物沉淀。与... 乏燃料后处理碱性流程是用碳酸盐、氢氧化物等碱性物质的溶液作为介质进行乏燃料的溶解及铀、钚等元素的分离与纯化的方法。碱性条件下,乏燃料中的大部分裂变产物和次锕系元素并不溶解或者在溶解过程中转变为碳酸盐、氢氧化物沉淀。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PUREX(plutonium uranium redox extraction)酸性流程相比,碱性流程具有腐蚀性更小、流程更简单等潜在的优点。鉴于碱性流程的优点及其在乏燃料后处理中的潜在应用,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已经围绕该流程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各国建议的碱性流程的技术路线;然后逐一介绍了与主要工艺环节相关的基础研究的进展,包括乏燃料的氧化溶解、核素分离、试剂的回收等;最后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燃料后处理 碱性流程 乏燃料的溶解 锕系元素的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肼对乏燃料后处理模拟污溶剂中磷酸二丁酯和Zr(Ⅳ)的洗涤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光辉 何辉 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5-1230,共6页
碳酸肼作为碱性无盐试剂对钚铀氧化还原萃取(PUREX)流程的污溶剂的洗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使用碳酸肼溶液对30%磷酸三丁酯-正十二烷有机溶液中的磷酸二丁酯和Zr(IV)进行洗涤,利用单一变量原则,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水相与有机相... 碳酸肼作为碱性无盐试剂对钚铀氧化还原萃取(PUREX)流程的污溶剂的洗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使用碳酸肼溶液对30%磷酸三丁酯-正十二烷有机溶液中的磷酸二丁酯和Zr(IV)进行洗涤,利用单一变量原则,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碳酸肼质量分数以及磷酸二丁酯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去除有机溶液中磷酸二丁酯和Zr(IV)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振荡洗涤15 min,5%碳酸肼洗涤3次同体积的有机溶液后对0.1 g/L和0.5 g/L的磷酸二丁酯的去除率分别约为98.7%和88.1%。此外,磷酸二丁酯的存在可以促进有机相对Zr(IV)的萃取和保留,当磷酸二丁酯的质量浓度为0时,碳酸肼对Zr(IV)的去除率为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肼 磷酸二丁酯 ZR(IV) 去除率 金属保留 洗涤 萃取 无盐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物乏燃料锂热还原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徐纪瑭 姚本林 +7 位作者 肖益群 贾艳虹 孟照凯 李迅 杨明帅 李斌 何辉 叶国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24,I0001,共17页
以电解精炼为主流的干法后处理技术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具有可处理最广泛的燃料种类以及反应体系稳定性更高等独特优势。在电解精炼步骤前需通过电还原或热还原将氧化物乏燃料还原为金属。热还原需要使用钙、锂和镁等作为还原剂。... 以电解精炼为主流的干法后处理技术虽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具有可处理最广泛的燃料种类以及反应体系稳定性更高等独特优势。在电解精炼步骤前需通过电还原或热还原将氧化物乏燃料还原为金属。热还原需要使用钙、锂和镁等作为还原剂。相比其他碱金属还原,锂热还原具有回收方法简单、所需温度适中以及设备要求较低等优点,在国内外已相继进行了各方面工艺条件以及理论的研究。调研了氧化物乏燃料锂热还原研究相关进展,对比了各国锂热还原工艺的特点,结合热力学数据分析了高温锂还原的相关机理,从动力学角度对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锂热还原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我国干法后处理中工艺流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燃料 干法后处理 锂热还原 熔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的合成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何辉 袭锴 +3 位作者 葛仁杰 贾叙东 余学海 陈庆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共5页
综述了POSS的合成和研究进展,介绍了POSS改性聚合物材料的基本特点、机理和最新应用进展,并对POSS在低介电常数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 笼型倍半硅氧烷 复合材料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二甲基羟胺对Pu(Ⅳ)的还原反萃和相应的计算机模型 被引量:18
17
作者 何辉 胡景炘 +3 位作者 张先业 肖松涛 朱文彬 王方定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5-71,共7页
研究了N ,N 二甲基羟胺 (DMHAN)的HNO3溶液对 30 %TBP/煤油中Pu(Ⅳ )的还原反萃行为 ,考察了N ,N 二甲基羟胺浓度、HNO3浓度、温度以及两相接触时间对Pu(Ⅳ )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延长相接触时间能显著提高钚的反萃率 ;增加HNO3浓... 研究了N ,N 二甲基羟胺 (DMHAN)的HNO3溶液对 30 %TBP/煤油中Pu(Ⅳ )的还原反萃行为 ,考察了N ,N 二甲基羟胺浓度、HNO3浓度、温度以及两相接触时间对Pu(Ⅳ )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延长相接触时间能显著提高钚的反萃率 ;增加HNO3浓度、加大DMHAN的用量、升高温度均能加快钚的反萃速率 ,但当相接触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这些因素都不能显著增加钚的反萃率。编写了DMHAN单级反萃Pu(Ⅳ )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甲基羟胺 反萃取 计算机模拟程序 乏燃料后处理 PUREX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为例 被引量:28
18
作者 何辉 宋新民 +3 位作者 蒋有伟 彭仕宓 李彦兰 孙景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 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储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矛盾及层内差异等问题极为凸显。以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区八道湾组冲积扇扇中砂砾岩油藏为例,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研究。运用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测井相分析等,以单砂体刻画及其内部构型技术为支撑,细化了砂砾岩油藏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相。结合不同类型单砂体宏观与微观非均质特征,总结出扇中砂砾岩油藏剩余油富集的3种类型:Ⅰ型辫状水道粗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属中孔-中细喉型;Ⅱ型辫状水道细砂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细孔-细喉型;Ⅲ型辫状水道砂砾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为中细孔-中喉型。其中Ⅰ型与Ⅱ型储层剩余油基本分布在储层中上部物性较差、非均质性相对较强的部位,而Ⅲ型砂砾岩相储层由于受岩性与物性差异影响,局部易形成高渗部位,剩余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层内非均质变强、物性变差的部位。针对该类型油藏,以"认识储层非均质性,并解决储层非均质性"为切入点来分析剩余油分布,为砂砾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砂砾岩储层 非均质性 剩余油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有效储层特征与定量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何辉 李顺明 +4 位作者 孔垂显 蒋庆平 周体尧 贾俊飞 杜宜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通过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金龙2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河组火山岩有效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质(熔结)角砾岩、安山质/玄武质角砾熔岩及安山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以气孔、... 通过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金龙2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火山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河组火山岩有效储层岩性主要为安山质(熔结)角砾岩、安山质/玄武质角砾熔岩及安山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以气孔、溶蚀孔为主,其次为晶间孔及砾间孔,总体表现为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特征;火山岩有效储层微观孔喉特征主要表现为单峰粗态、偏粗态及双峰偏粗态的细孔喉型;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典型Fisher判别方法将火山岩有效储层进一步定量细分为3类;依据火山岩有效储层定量评价方法,优选试验部署区域,现场实际应用效果显著,为火山岩油藏高效开发部署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金龙2井区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rex流程共去污工艺计算机稳态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何辉 李高亮 +2 位作者 陈辉 蒋德祥 唐洪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4-789,共6页
在萃取串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模拟"分液漏斗法"串级萃取实验操作的数学模型,编写了HNO3、U和Pu体系的稳态模拟程序。利用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对该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程序模拟萃取器逐渐达到稳态的过程中,... 在萃取串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模拟"分液漏斗法"串级萃取实验操作的数学模型,编写了HNO3、U和Pu体系的稳态模拟程序。利用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对该程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程序模拟萃取器逐渐达到稳态的过程中,各组分的浓度剖面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程序对1A工艺进行了安全分析和工艺寻优计算。结果表明,1AS流量变化对U、Pu收率的影响不大,1AX和1AF流量变化对U、Pu收率影响大。提高洗涤液酸度有利于扩展工艺操作弹性范围,但不利于U对稀土的去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REX 萃取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