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氮量下微生物残体氮对土壤氮库稳定性和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韩建 张玉铭 +6 位作者 何红波 李俊娣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刘秀萍 张丽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9,共14页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施用是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维持土壤氮库稳定的重要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既是土壤氮素矿化的驱动者,也是土壤氮素固持的贡献者,在氮素保蓄和供应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直接影响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轮作农田14年长期不同施氮水平定位试验,选取玉米季施氮量150 kg(N)·hm^(-2)(N150)、200 kg(N)·hm^(-2)(N200)和300 kg(N)·hm^(-2)(N300)3个典型处理,通过微区施用15N标记氮肥,在收获期测定玉米产量、地上部总吸氮量和肥料氮吸收量,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氮(TN)、微生物残体氮[MRN,包括真菌残体氮(FRN)和细菌残体氮(BRN)]、固定态铵(FN)、矿质氮(NH_4^(+)-N+NO_(3)^(-)-N,MN)和其他有机氮(ON)含量及不同氮库对^(15)N的截获,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建立各形态氮库与玉米氮素吸收的相关关系,研究土壤“老氮”和肥料“新氮”在土壤氮库中的分配及其对作物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研究区氮肥高效利用和地力培肥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以及土壤TN含量均以N200最高,此施氮量有利于作物高产和土壤氮库培育。N300的肥料氮吸收和残留量高于N200,表明N300的土壤氮“激发效应”强于N200,会诱导土壤“老氮”的更多矿化和损失,其土壤TN库稳定性差、更新程度较大。总氮库中,MRN占主导,N20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对TN的贡献均在50%以上,且FRN主导了MRN的累积。N200的土壤FRN∶BRN比值显著高于N150和N300,表明适宜施氮可显著提升真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提升土壤氮库的稳定性;施氮不足(N150)或过量施氮(N300)提升了细菌在氮素积累中的贡献,不利于稳定土壤氮库。N300的MN和F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过量施肥更多提升的是活性氮库。由此可见,适宜施氮可优化土壤氮库分配,促进更多的氮进入微生物残体氮库,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途径对氮的固持作用,促进土壤对氮素的保蓄与供应良性运行,保障了玉米氮素吸收与产量形成,为指导华北平原农田地力培肥与氮肥减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量 ^(15)N标记 吸氮量 土壤氮库 微生物残体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吕付泽 杨雅丽 +5 位作者 鲍雪莲 郑甜甜 霍海南 解宏图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40-153,共14页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覆盖,CT)为对照,研究免耕结合无(免耕+无秸秆覆盖,NT0)、低量(免耕+1/3秸秆覆盖,NT1/3)、中量(免耕+2/3秸秆覆盖,NT2/3)、高量(免耕+全量秸秆覆盖,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不同土层(0~5、5~10、10~20 cm)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覆盖主要影响了表层0~5 cm土壤酶活性。与CT相比,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显著影响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免耕结合低量(NT1/3)和高量(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的CB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1.24倍和1.53倍。所有免耕处理下NAG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78.1%~124.4%,且NAG活性有随不同秸秆覆盖量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NT1/3NT2/3>NT3/3)。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5~10 cm和1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很小。研究还发现,土壤酶活性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pH以及含水量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3/3能够使0~5 cm土层中总体酶活性、SOC含量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了60.5%、35.6%和21.6%。土壤总体酶活性与SOC和微生物熵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酶活性的增加更有利于SOC积累。免耕结合高量秸秆覆盖(NT3/3)处理下微生物可利用性碳源更充足,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进而促进SOC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2-羟乙基)对苯二甲酰胺对聚乳酸结晶性能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李晴晴 邓胜松 +2 位作者 杜俊 何红波 姚日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4-530,共7页
文章以对二苯甲酸二乙酯、二乙醇胺为原料,以有机合成的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N,N,N′,N′-四(2-羟乙基)对苯二甲酰胺(THPP)为聚乳酸(PLA)成核剂,将THPP与PLA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改性聚乳酸PLA/THPP。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 文章以对二苯甲酸二乙酯、二乙醇胺为原料,以有机合成的多羟基酰胺类化合物N,N,N′,N′-四(2-羟乙基)对苯二甲酰胺(THPP)为聚乳酸(PLA)成核剂,将THPP与PLA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造粒得到改性聚乳酸PLA/THPP。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POM)、维卡软化点测定仪以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THPP对PLA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7%的THPP使PLA结晶度从20.34%提高到44.50%,添加0.1%的THPP使PLA断裂伸长率提高3.1%,退火后添加0.7%的THPP使PLA的维卡软化点温度由123.0℃提高到161.3℃;添加THPP的PLA在等温结晶相同时间内晶粒数目显著增加、晶粒更小,且THPP在PLA中以均匀相存在,但过高质量分数的THPP会使短链PLA增多,结晶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 成核剂 结晶 多羟基化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和不同数量氮素供给对黑土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何红波 李晓波 +5 位作者 张威 丁雪丽 解宏图 刘宁 张旭东 李丽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0-766,共7页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葡萄糖及不同数量的NH4+施入对土壤中三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同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微生物在养分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氨基糖数量受到外加碳源...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了葡萄糖及不同数量的NH4+施入对土壤中三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动态的影响,同时利用氨基葡萄糖和胞壁酸的比值探讨了微生物在养分固持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氨基糖数量受到外加碳源和养分的显著影响,且其变化各有特征。胞壁酸受养分影响最为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平衡碳氮元素的供给与需求;氨基葡萄糖稳定性高于胞壁酸,但在碳源极度缺乏时也可分解;养分状况对氨基半乳糖的影响并不显著。碳源是促进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的关键因子,在活性碳源存在下,相对丰富的氮素供给有利于细菌的快速生长,而碳源相对充足时则有利于真菌的快速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葡萄糖 铵态氮 黑土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中氮同位素比值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红波 张威 +2 位作者 解宏图 侯松嵋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建立了利用活性碳源和15N-NH4+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5N富集比值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源氮素新合成的氨基化合物。在活性底物存在下,外加同位素氮素被迅速同化并合成氨基化合物... 建立了利用活性碳源和15N-NH4+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5N富集比值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源氮素新合成的氨基化合物。在活性底物存在下,外加同位素氮素被迅速同化并合成氨基化合物,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测到同位素峰的强度变化。由于氨基糖和中性及酸性氨基酸分子中只有一个N原子,15N富集度可通过同位素峰(F+1)与母峰F相对强度的比值计算;但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的质谱碎片m/z 439含有两个N原子,15N富集度应利用m/z 441(F+2)的相对强度的变化计算。15N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程度用原子百分超(APE)评价,D-氨基酸的APE还需进一步利用水解诱导的外消旋化系数(HIR%)校正。APE值可反映氨基化合物的循环速率大小,是研究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培养 质谱 原子百分超 氨基糖 氨基酸手性异构体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患儿诱导缓解期长春新碱联合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发生毒副作用单中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巍 张元元 +13 位作者 吴颖 郑雪岭 李静 于皎乐 漆佩静 范佳 郜慧芳 黄鹏丽 何红波 王林娅 许清源 石岩 张瑞东 郑胡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将患儿分为无联合用药组、长春新碱+伊曲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伏立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氟康唑联合组,分析4组患儿相关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治疗预后。结果共纳入ALL患儿708例,发病中位年龄为8(1~16)岁。存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组共215例,其中联合伊曲康唑组79例,联合伏立康唑组36例,联合氟康唑组100例。无联合用药组493例。联合用药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37例(17.2%),趾端麻木39例(18.1%),腱反射迟钝4例(1.8%),腹痛腹胀42例(19.5%),肠梗阻5例(2.3%),低血钠43例(20%)。联合用药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联合用药物组(P<0.05)。联合用药组中,高血压发生率、腱反射迟钝发生率及低血钠发生率:伊曲康唑组与伏立康唑组无差别(P>0.05),但大于氟康唑组(P<0.05);趾端麻木、腹痛腹胀发生率:伊曲康唑组大于伏立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肠梗阻发生率:伏立康唑组大于伊曲康唑组大于氟康唑组(P<0.05)。对于发生的毒副作用,给予相关的对症处理及调整药物后,相关并发症均可以得到缓解及消失。结论在ALL患儿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三唑类药物联合长春新碱用药可能加重毒副作用发生,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相比氟康唑可能更容易加重长春新碱毒性,故建议治疗过程中避免同时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及长春新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长春新碱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联合用药 毒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器件特性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红波 周继承 +1 位作者 李义兵 胡慧芳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随着微细加工技术与纳米科技的发展 ,纳米器件必将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基础。纳米器件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机模拟对于实验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文中综述了纳米器件的几种输运模型及其模拟结果 ,并对纳米器件物理模型及其辅助设计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纳米器件 计算机模拟 集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XEDO的技术特点及典型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何红波 王文军 《信息技术》 2000年第5期37-39,共3页
TUXEDO是业界领先的交易处理中间件 ,介绍了TUXEDO的组成、技术特点及典型应用 ,并对中间件的作用与意义做了阐述。
关键词 中间件 客户机/服务器 TUXE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加工液使用中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被引量:2
9
作者 何红波 张文杰 《合成润滑材料》 CAS 2001年第4期18-21,共4页
本文介绍了金属加工液的组成和性质,指出了它们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主要危害,探讨了评价加工液毒性的几种方法,并对如何预防其危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金属加工液 健康安全 人体危害 评价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法玻璃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红波 王文军 《黑龙江电子技术》 1999年第8期1-3,共3页
介绍了用图象处理技术实现对浮法玻璃原片在线检测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利用线阵CCD技术和投影方法实现对玻璃原片的完整性检测。本系统为国内首创,已投入实际运行之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可完全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关键词 图象处理 线阵CCD 浮法玻璃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屑法快速评定金属加工液的防锈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红波 张文杰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2年第7期34-35,共2页
水基金属加工液的防锈性能是一项很重要的试验室评价指标,通过确定一套快速评价加工液防锈性能的方法,经过对铸铁铁屑2h的防锈试验,可对加工液样品得出半定量的评价结果。
关键词 评定 金属加工液 防锈性 铁屑法 评价指标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信用浙江”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红波 《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67期46-48,共3页
一、信用基本概念 西方经济学所讲的信用(CREDIT),是指不同交易者之间商品交换中的赊购赊销、延期付款和货币资金的借贷行为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国内理论界以吴敬琏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范畴内所谓信用。
关键词 浙江 信用建设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IPA与生物元数据的生物信息多Agent系统模型
13
作者 何红波 陈蓉 +1 位作者 李宾 李义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63-867,共5页
采用智能物理代理基金会(FIPA)提供的代理规范及元数据的智能体(Agent)技术,构建生物信息的集成系统,分析分布式生物信息中Agent的分类与结构;利用Java智能体开发环境JADE设计了一个面向分布式生物信息的多Agent原型系统Bio-Agents,并... 采用智能物理代理基金会(FIPA)提供的代理规范及元数据的智能体(Agent)技术,构建生物信息的集成系统,分析分布式生物信息中Agent的分类与结构;利用Java智能体开发环境JADE设计了一个面向分布式生物信息的多Agent原型系统Bio-Agents,并给出了其体系结构;开发了一种脚本语言Bioscript,研究了基于Agent的生物信息导航。应用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操纵生物信息功能Agent及控制Agent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用户任务,用户在分析与查询复杂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时,只需了解生物元数据库中的生物信息,按Bioscript语言来描述其所需要查询与分析的数据,就完全可以掌握数据库中的数据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体 分布式生物信息 生物元数据 JA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修饰电极预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铕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红波 张文杰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79-83,共5页
以三正辛基氧化膦 (TOPO)为修饰剂 ,化学修饰电极电解预富集稀土元素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铕 (Eu)的测定 ,应用本法可使 Eu的检出限 (CL )达到 0 .2 3μg/L,是文献值的 1 /5 0 .
关键词 化学修饰电极 原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otes的高校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红波 王文军 《山西电子技术》 2000年第1期29-33,35,共6页
介绍了一个基于Notes的高校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以校办和科研处为例对其主要功能与结构做了简述。
关键词 办公自动化 NOTES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法测定乳化液中不安定相含量
16
作者 何红波 张旭东 张文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28-428,共1页
关键词 离心法 测定 乳化液 不安定相含量 金属加工 乳化切削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器件的计算机模拟
17
作者 何红波 周继承 李义兵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2,共5页
综述了量子器件的几种输运模型及其模拟结果 ,并对量子器件物理模型及其辅助设计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 量子器件 输运模型 计算机模拟 集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纳米粒子自组装体系的数值模拟
18
作者 何红波 周继承 +1 位作者 胡慧芳 李义兵 《电子器件》 CAS 2000年第1期7-12,共6页
本文对形成室温单电子现象的典型隧道结结构模型利用 WKB方法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其隧穿电流与偏压的关系。本文利用该方法对 Au纳米粒子组装体系在室温下的 I- V特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发现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该方法对于进一步指导... 本文对形成室温单电子现象的典型隧道结结构模型利用 WKB方法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其隧穿电流与偏压的关系。本文利用该方法对 Au纳米粒子组装体系在室温下的 I- V特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发现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该方法对于进一步指导纳米电子器件的实验及其原型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隧穿 WKB 自组装体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在单电子器件Ⅰ-V特性的半经典拟合中的应用
19
作者 何红波 周继承 +1 位作者 胡慧芳 李义兵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在单电子器件半经典的双隧道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通过对主方程的数值求解,对Au纳米粒子组装体系的库仑台阶现象进行了拟合.我们发现该算法的拟会结果效果很好.
关键词 单电子器件 遗传算法 半经典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深球方势阱研究Au纳米粒子自组装体系的I-V特性
20
作者 何红波 周继承 +1 位作者 胡慧芳 李义兵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62-567,共6页
本文在量子点的球方阱模型基础上,利用转移哈密顿法计算了纳米粒子自组装体系电子的跃迁几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电子跃迁的主方程即可得到该体系的隧穿电流与偏压的关系.
关键词 转移哈密顿法 跃迁几率 主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