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1
作者
邓宾
徐宏远
+7 位作者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65-2580,共16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边界主断裂带构造解析、断层方解石U-Pb年代学以及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对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梳理:(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0 Ma),初步发生陆内褶皱冲断变形,慈利-保靖断裂开始活动;(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 Ma),多层系滑脱致使冲断变形扩展至鄂渝湘黔地区,此时建始-彭水断裂开始活动;(3)晚白垩世—早古近纪(71~52 Ma),恩施-酉阳、鹤峰-来凤断裂开始活动,进一步发生挤压褶皱冲断变形作用。断层年代学与研究区内变形应力场特征共同揭示雪峰陆内冲断系统印支期前展式冲断扩展变形过程、燕山期背驼式构造变形过程,共同形成了扬子陆块内部低楔顶角角度、宽变形域前陆冲断带结构特征,控制着上扬子地块古扬子陆相湖盆形成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U-Pb定年
背驼式冲断
褶皱冲断带
古扬子湖盆
上扬子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2
作者
杨雨然
刘佳
+7 位作者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机械双晶
地质温度计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川南页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1
作者
邓宾
徐宏远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65-2580,共16页
基金
省科技厅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2JDRC0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230310)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过程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受板块碰撞的远源效应影响下,形成了无序的冲断构造。本文基于研究区内边界主断裂带构造解析、断层方解石U-Pb年代学以及对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对雪峰陆内褶皱冲断带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梳理:(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0 Ma),初步发生陆内褶皱冲断变形,慈利-保靖断裂开始活动;(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20 Ma),多层系滑脱致使冲断变形扩展至鄂渝湘黔地区,此时建始-彭水断裂开始活动;(3)晚白垩世—早古近纪(71~52 Ma),恩施-酉阳、鹤峰-来凤断裂开始活动,进一步发生挤压褶皱冲断变形作用。断层年代学与研究区内变形应力场特征共同揭示雪峰陆内冲断系统印支期前展式冲断扩展变形过程、燕山期背驼式构造变形过程,共同形成了扬子陆块内部低楔顶角角度、宽变形域前陆冲断带结构特征,控制着上扬子地块古扬子陆相湖盆形成演化过程。
关键词
方解石U-Pb定年
背驼式冲断
褶皱冲断带
古扬子湖盆
上扬子地块
Keywords
calcite U-Pb dating
piggyback thrust
fold and thrust belt
Paleo-Yangtze basin
Upper Yangtze block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2
作者
杨雨然
刘佳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机构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页岩气研究院
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基金
四川省创新科技人才基金(编号:2022JDRC0001)的成果。
文摘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关键词
方解石机械双晶
地质温度计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川南页岩层
Keywords
Calcite mechanical twins
geothermometer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formation of Souther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上扬子地块雪峰陆内无序冲断构造与陆相湖盆演化
邓宾
徐宏远
李英强
涂国煜
姜磊
李智
刘重江
何泽亮
雍自权
刘树根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杨雨然
刘佳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