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压处理对蓝莓果实品质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欣萌 安琳 +5 位作者 陈玉娟 张燕 李健 梁丽松 王贵禧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8-34,共7页
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了4种减压条件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压贮藏的蓝莓果实的硬度、总酸、品质、色泽、香气和风味降低,固酸比略有升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贮藏29 d时,0.050 MPa处理对蓝莓果实的风味、固酸比、硬度、... 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了4种减压条件对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压贮藏的蓝莓果实的硬度、总酸、品质、色泽、香气和风味降低,固酸比略有升高.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贮藏29 d时,0.050 MPa处理对蓝莓果实的风味、固酸比、硬度、总酸的影响较为显著;贮藏49 d时,0.050 MPa处理和0.075 MPa对蓝莓果实色泽、风味、固酸比、硬度、总酸、品质评价、甜度、甜酸比有较大影响.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知,风味和品质与甜酸比、酸度和固酸比呈显著正相关性,与香气、硬度、坚硬度、甜度和色泽呈显著负相关.运用通径分析可知,色泽、甜酸比、酸度、固酸比、总酸、甜度对品质和风味的直接影响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减压 品质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环丙烯对蓝莓果实品质与活性氧代谢影响的多变量解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友升 蔡琦玮 +7 位作者 安琳 张燕 田元元 何欣萌 梁丽松 王贵禧 陈玉娟 李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40-345,共6页
主要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对蓝莓果实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贮藏期间及货架期期间,1-MCP可有效延缓蓝莓好果率下降、抑制呼吸速率、pH值、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在贮藏前期,15... 主要利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1-甲基环丙烯(1-MCP)对蓝莓果实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贮藏期间及货架期期间,1-MCP可有效延缓蓝莓好果率下降、抑制呼吸速率、pH值、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在贮藏前期,15μL/L 1-MCP可显著促进蓝莓果实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而贮藏47d时,1-MCP有效延缓H2O2含量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前期,5μL/L 1-MCP影响蓝莓果实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且在随后货架期期间,对蓝莓果实pH值、呼吸速率、GSH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贮藏后期,蓝莓果实POD活性和MDA含量主要受15μL/L 1-MCP影响,而在货架期后期,5μL/L 1-MCP对好果率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脂肪氧合酶(LO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影响较大。偏最小二乘分析与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APX、LOX和SOD活性是影响蓝莓果实好果率的关键因子。呼吸速率、MDA和蛋白质含量对好果率的影响主要通过CAT活性和GSH含量体现。H2O2含量则主要受CAT和SOD活性变化的影响,且MDA对蓝莓果实H2O2含量的影响主要通过GSH含量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环丙烯 蓝莓 品质 活性氧代谢 多变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果实采后葡萄孢属真菌ITS区rDNA序列与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婷 陈其葳 +3 位作者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49-55,共7页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与36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而菌株233#在一个分支上。菌株138#鉴定结果与Botrytis cinerea(KJ937044.1)在同一分支上亲缘性达100%,且与366#亲缘性达99%;菌株233#鉴定结果与Botrytis elliptica(EU519207.1)在同一分支上且亲缘性达100%。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3株葡萄孢属病原菌对吐温80、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D-葡萄糖胺和苦杏仁苷等6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6种最适碳源、1种可利用碳源和10种不可利用碳源,Biolog系统中鉴定出3株丝状真菌均与B.cinerea Pers.BGA相近,其中菌株233#与B.cinerea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葡萄孢菌 ITS区rDNA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蒜薹采后病原真菌的鉴定、rDNA ITS序列及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友升 何欣萌 +3 位作者 张燕 李健 李丽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1-175,共5页
为明确蒜薹贮藏期致病菌种类,增强采后病害防治针对性,从自然发病的苍山草薹上分离到1株丝状致病真菌,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分析其对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发现该菌对碳源适应性较强,... 为明确蒜薹贮藏期致病菌种类,增强采后病害防治针对性,从自然发病的苍山草薹上分离到1株丝状致病真菌,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 ITS序列分析确定为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分析其对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发现该菌对碳源适应性较强,最适碳源有D-果糖、蔗糖、麦芽糖、α-D-葡萄糖、D-半乳糖等75种,可利用碳源有5种:D-葡萄糖胺、D-塔格糖、γ-羟丁酸、D-苹果酸和尿苷,不可利用碳源有N-乙酰-β-D-甘露糖胺、N-乙酰-D-半乳糖胺、L-海藻糖、i-赤藓糖醇、葡糖醛酰胺等1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蒜薹 采后病害 ITS RDNA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樱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分离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姚婷 黄津津 +3 位作者 任向峰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4-79,共6页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拉宾斯"、"红灯"樱桃果实中分离到5株丝状病原真菌319~#、323~#、367~#、369~#和370~#。对分离得到的菌株纯化、回接、再分离纯化,并观察菌落形态和个体形态。提取5株病原真菌DNA,PCR扩增rDNA ITS区序列后测序,分析测序结果并构建进化树。综合形态学特征和r DNA ITS区序列鉴定分析结果,得到菌株319~#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菌株323~#为苹果果腐病菌(Diaporthe perniciosa)、菌株367~#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菌株369~#为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laxa)和菌株370~#为圆孤青霉菌(Penicillium cyclopium),其中D.perniciosa、E.nigrum和P.cyclopium为在樱桃果实上首次分离到的病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冲击处理对草莓活性氧代谢影响的多变量解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丽萍 +2 位作者 何欣萌 杨宏伟 张成金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31-38,共8页
探讨了气体冲击处理对草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常温下臭氧显著抑制了草莓果实腐烂指数和呼吸强度的升高,而在低温下显著抑制了腐烂指数、丙二醛的上升,氮气则抑制了常温下果实腐烂指数和丙二醛的上升,加速了过氧化氢... 探讨了气体冲击处理对草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常温下臭氧显著抑制了草莓果实腐烂指数和呼吸强度的升高,而在低温下显著抑制了腐烂指数、丙二醛的上升,氮气则抑制了常温下果实腐烂指数和丙二醛的上升,加速了过氧化氢含量的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臭氧处理有利于草莓的保鲜。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得出,腐烂指数与呼吸强度、花青素、脂氧合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呈负相关;过氧化氢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呼吸强度、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为草莓腐烂指数的直接作用因子,总酚、还原力、多酶氧化酶活性均对其起负间接作用;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为过氧化氢的直接作用因子,多酚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为过氧化氢的间接作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气体冲击 品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枣果实采后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婷 丁凤兰 +5 位作者 王珂 马国为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0,共9页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 枣果实皮薄肉厚、细嫩多汁,不仅在采后运输中易损坏,也极易受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变质。对造成枣果实采后腐烂变质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筛选,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同时进行菌株的回接及病斑病症的验证,最终从采后贮藏过程中自然发病的冬枣和骏枣果实上分别分离到3株(221^(#)、227^(#)、232^(#))和2株(229^(#)和230^(#))丝状病原真菌。经形态学初步鉴定菌株221^(#)和227^(#)为镰孢菌,229^(#)和232^(#)为葡柄霉,230^(#)为短柄霉属真菌,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鉴定221^(#)为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227^(#)为变红镰孢菌(Fusarium incarnatum),229^(#)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230^(#)为产酶短梗霉(Aureobasidium proteae),232^(#)为葡柄霉(Stemphylium armeriae)。目前这5种病原真菌均未发现可导致枣果实采后病害发生的报道,其中Stemphylium armeriae未见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通过挖掘出更多的引起枣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希望为枣果实病害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区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株无花果病原真菌分离鉴定与碳源代谢指纹谱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珂 姚婷 +4 位作者 丁凤兰 陈玉娟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8-106,共9页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 无花果果实皮薄多汁,采后易受微生物侵染。分离筛选采后贮藏期间无花果发病部位的病原真菌,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进行研究,并将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回接至健康果实,发现健康果实出现与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最终从无花果叶子和果实上分别分离到4株丝状病原真菌,其中179#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80#为气味镰刀菌(Fusarium odoratissimum)、181#为内生炭疽杆菌(Colletotrichum endophyticum)和182#为总枝状毛霉(Mucor racemosus),其中气味镰刀菌、内生炭疽杆菌和总枝状毛霉为无花果中未见报道的病原真菌。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对4株病原真菌进行碳源代谢指纹谱分析,发现它们对60种碳源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包括L-阿拉伯糖、D-纤维二糖和α-环式糊精等56种可利用碳源以及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L-海藻糖和D-乳酸甲酯4种不可利用碳源。研究结果旨在为无花果病原真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采后病害防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病原真菌 形态学观察 rDNA ITS序列分析 碳源代谢指纹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酿酒酵母PDEs基因缺失对蓝莓果酒抗氧化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国为 姚婷 +3 位作者 谈太聪 何欣萌 张亮然 王友升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80,共10页
比较野生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1和PDE2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PDE1/Δpde1、Δpde1/Δpde1、PDE2/Δpde2和Δpde2/Δpde2)对蓝莓果酒发酵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测定了蓝莓果酒发酵醪液总糖、酒精度、... 比较野生型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1和PDE2基因敲除的突变菌株(PDE1/Δpde1、Δpde1/Δpde1、PDE2/Δpde2和Δpde2/Δpde2)对蓝莓果酒发酵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测定了蓝莓果酒发酵醪液总糖、酒精度、总酸、pH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等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相结合的方法对蓝莓果酒挥发性物质进行比较。探究了PDE1和PDE2基因对酿酒酵母的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Δpde1/Δpde1菌株能有效提高蓝莓果酒发酵速度,酿造的蓝莓果酒活性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PDE1和PDE2基因的缺失会降低发酵蓝莓果酒的抗氧化能力,且敲除PDE2的酿酒酵母酿造的蓝莓果酒的抗氧化能力比敲除PDE1的更弱,而Δpde1/Δpde1突变菌株酿造的果酒中香气成分含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 蓝莓果酒 抗氧化能力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株杏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10
作者 王珂 姚婷 +2 位作者 张燕 何欣萌 王友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21-128,共8页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 杏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本研究通过对采后贮藏期间‘金太阳杏’和‘胭脂杏’果实发病部位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将纯化后的菌株回接到相应品种的健康果实上,出现与分离发病果实相同的病症,经形态学特征分析、真菌r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杏果实共分离到5株病原菌。从‘金太阳杏’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其中325#为甜樱间座壳菌(Diaporthe eres),327#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328#为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从‘胭脂杏’果实分离得到两株病原真菌,分别为326#椭圆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和331#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D.eres、B.dothidea、A.pullulans和B.elliptica为杏果实上未见文献报道的病原真菌,而B.cinerea未有发现侵染‘胭脂杏’的报道,研究结果旨在为杏果实的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果实 采后病害 病原真菌 ITS区r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