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潘纲
代立春
+12 位作者
李梁
尚媛媛
李宏
毕磊
何林宸
王丽静
王丹
李巧霞
黎丽雯
古小治
钟继承
余育和
颜庆云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1-810,共10页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当地土壤
水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控制
内源污染控制
水华控制
太湖
梅梁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菲、萘对小麦种子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云玲
魏海英
+3 位作者
李子华
陈俊升
何林宸
陈燕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68,共5页
采用生物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菲、萘对小麦种子萌发的生态毒性效应,分析了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根茎伸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菲、萘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时抑制作...
采用生物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菲、萘对小麦种子萌发的生态毒性效应,分析了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根茎伸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菲、萘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时抑制作用明显。统计分析表明,菲单一及复合处理质量浓度与小麦发芽势的相关系数较高,r分别为0.95和0.98。菲、萘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根、茎伸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浓度处理,如菲、萘质量浓度为0.2g/L时,根伸长分别减少了89%和86%,高质量浓度复合处理(菲0.05g/L+萘0.2g/L)减少了87%。对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为复合处理>萘处理>菲处理,对茎伸长的抑制作用复合处理>菲处理>萘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复合处理的抑制效应强于单一处理,但对幼苗叶绿素a和b的影响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
萘
发芽情况
根茎伸长
叶绿素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
被引量:
10
1
作者
潘纲
代立春
李梁
尚媛媛
李宏
毕磊
何林宸
王丽静
王丹
李巧霞
黎丽雯
古小治
钟继承
余育和
颜庆云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出处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1-810,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18105,2010CB933600)资助
文摘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关键词
改性当地土壤
水生态修复
富营养化控制
内源污染控制
水华控制
太湖
梅梁湾
Keywords
Modified local soil/sand
aqua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utrophication control
internal load control
algal bloom con-trol
Lake Taihu
Meiliang Bay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菲、萘对小麦种子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
4
2
作者
李云玲
魏海英
李子华
陈俊升
何林宸
陈燕慧
机构
长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出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4-6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101297)
山西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2011090)
长治学院校级基金资助项目(20072003)
文摘
采用生物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的菲、萘对小麦种子萌发的生态毒性效应,分析了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根茎伸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菲、萘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质量浓度时抑制作用明显。统计分析表明,菲单一及复合处理质量浓度与小麦发芽势的相关系数较高,r分别为0.95和0.98。菲、萘单一及复合处理对小麦幼苗根、茎伸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浓度处理,如菲、萘质量浓度为0.2g/L时,根伸长分别减少了89%和86%,高质量浓度复合处理(菲0.05g/L+萘0.2g/L)减少了87%。对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为复合处理>萘处理>菲处理,对茎伸长的抑制作用复合处理>菲处理>萘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复合处理的抑制效应强于单一处理,但对幼苗叶绿素a和b的影响基本一致。
关键词
菲
萘
发芽情况
根茎伸长
叶绿素
生态毒性
Keywords
phenanthrene
naphthalene
germination
root and stem elongation
chlorophyll
eco-toxicity
分类号
Q945.78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
潘纲
代立春
李梁
尚媛媛
李宏
毕磊
何林宸
王丽静
王丹
李巧霞
黎丽雯
古小治
钟继承
余育和
颜庆云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菲、萘对小麦种子的生态毒性效应
李云玲
魏海英
李子华
陈俊升
何林宸
陈燕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