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何松彬 廖冬梅 邓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4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ICU纳入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及转归情况。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并比较各项指标。以乳酸... 目的:研究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ICU纳入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患者15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入院时的血乳酸浓度及转归情况。根据患者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并比较各项指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和脓毒症休克发生率。结果:存活组休克发生率(24.42%)低于死亡组(84.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53,P<0.01);而存活组乳酸清除率(33.27%)高于死亡组(14.2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休克发生率(24.74%)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4.5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9.3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31.96%)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82.8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16,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在脓毒症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休克 乳酸清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松彬 廖冬梅 邓莺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2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休克组10只、复方丹参液组10只及肝素组10只四个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血浆S...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休克组10只、复方丹参液组10只及肝素组10只四个组,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血浆SFMC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休克组与假手术组、复方丹参液组及肝素组的ATⅢ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肝素组与复方丹参组、假手术组的血浆TM水平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液优势显著,主要表现在安全好、出血少、疗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液 失血性休克 凝血功能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ESBL菌株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松彬 凌云 叶初阳 《淮海医药》 CAS 2006年第4期268-269,共2页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在医院的分离、分布的情况,以利于对产ESBL菌株的监控与治疗。方法采用V itek-32全自动细菌仪鉴定和双纸片协同法进行ESBL检测。结果我院有22个科室检出ESBL菌株,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E...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在医院的分离、分布的情况,以利于对产ESBL菌株的监控与治疗。方法采用V itek-32全自动细菌仪鉴定和双纸片协同法进行ESBL检测。结果我院有22个科室检出ESBL菌株,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ESBL(+)检出率分别达到36.3%和37.7%;目前没有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的ESBL菌株。结论合理使用及严格限定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对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至关重要。亚胺培南治疗对产ESBL细菌引起的感染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松彬 唐维国 +1 位作者 孙茂军 於孝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2期1259-1259,共1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辛伐他汀 炎症因子 卒中病人 急性期 神经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 还原酶抑制剂 羟甲基戊二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群岛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何松彬 唐维国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9期631-632,共2页
目的 为观察海岛地区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检测了居住于舟山群岛上66例脑梗塞 ,40例脑出血及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阳性表达率 ,并与60例健康人群进... 目的 为观察海岛地区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变化情况。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检测了居住于舟山群岛上66例脑梗塞 ,40例脑出血及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表面GMP -140的阳性表达率 ,并与60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 ,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在急性期GMP -140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在恢复期上述三组GMP -140均下降 ,与急性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但仍高于健康人对照组 ,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脑梗塞 ,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急性期可出现血小板GMP -140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小板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5
6
作者 邵满芬 袁惠萍 +7 位作者 邹丽芳 谢蓓蕾 吴丽萍 李洁 何松彬 邱剑波 陆波 胡光维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3期248-249,共2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将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将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2014年1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总体有效率达到9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 心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院内肺部感染细菌分析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细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凌云 叶初阳 +1 位作者 何松彬 龚晓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9X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ICU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及ESBL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285份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梅里埃VITEK自动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进行药敏实验和ESBL检测。结果: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6.1%,产... 目的:探讨ICU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及ESBL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285份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用梅里埃VITEK自动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实验进行药敏实验和ESBL检测。结果:院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6.1%,产ESBL发生率为42.4%,病原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G+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Gˉ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为最;G+菌主要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头孢西丁敏感,Gˉ菌对大部分药物耐药,相对敏感的药物主要为头霉素类的药物头孢西丁、单环类的药物氨曲南、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和加了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的氧哌嗪青霉素。结论:重视医院内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抗生素,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可防止和治疗院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内感染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细菌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立式加工中心立柱静动态分析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杜金萍 何松彬 赵强 《煤矿机械》 2015年第1期170-173,共4页
应用Soildworks建立高效立式加工中心立柱数字化模型,运用Simulation对立柱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立柱的静、动态特性参数。综合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模糊数学和有限元分析理论,对立柱的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模糊优化,获得最优结构参数为壁厚2... 应用Soildworks建立高效立式加工中心立柱数字化模型,运用Simulation对立柱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立柱的静、动态特性参数。综合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模糊数学和有限元分析理论,对立柱的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模糊优化,获得最优结构参数为壁厚22 mm、肋板厚18 mm、顶部开窗大小140 mm×320 mm。分析表明,优化后立柱位移减小6%,1阶固有频率增加1.2%。通过对立柱结构参数的优化,提高了其静、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立式加工中心 立柱 有限元分析 正交试验设计 模糊数学方法 多目标模糊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冬娟 周欢 +10 位作者 胡梦梦 沈依蕾 李鸿飞 韦潋滟 徐婧 蒋壮壮 邵晓莉 奚振华 何松彬 楼敏 柯绍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3,共9页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 目的:探讨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方法:从多中心登记数据库中纳入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及以下且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排除需要抗凝治疗或存在其他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者。短期安全性结局为院内出血事件,长期安全性结局为1年全因死亡,短期神经功能结局使用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价。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最终共1868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比未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1分的比例(OR=1.657,95%CI:1.253~2.192,P<0.01),且不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OR=2.359,95%CI:0.301~18.503,P>0.05)。而相比于单抗治疗,双抗治疗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神经功能获益(OR=0.923,95%CI:0.690~1.234,P>0.05),反而增加了胃肠道出血风险(OR=2.837,95%CI:1.311~6.136,P<0.01)。对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及以下和90×10^(9)/L以上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神经功能结局(均P<0.05),而对于血小板计数为(>75~90)×10^(9)/L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显著改善了1年生存曲线(P<0.05)。即使患者同时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单抗治疗也未增加各种类型出血风险(均P>0.05),且能改善神经功能结局(均P<0.01)。对于单抗药物的选择,无论使用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在各类出血事件、1年全因死亡风险以及神经功能结局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非心源性轻型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仍是合理的,且单抗治疗相比双抗治疗神经功能结局改善效果相当、胃肠道出血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脑卒中 血小板减少症 抗血小板治疗 安全性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测在慢性周围神经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波娜 何松彬 江峰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比较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特征与差异,为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57例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47例,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每组患... 目的比较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特征与差异,为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测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57例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47例,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每组患者进行神经传导检测(NCS),比较两组疾病的电生理表现与差异.结果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与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患者随着发病时间及病情进展,上下肢NCS异常率相应升高,且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异常率(P<0.01).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CMAP异常率(51.06%)、MCV异常率(68.09%)均高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运动神经CMAP异常率(26.32%)、MCV异常率(43.86%)(P<0.01或P<0.05),感觉神经SCV异常率(65.96%)高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感觉神经SCV异常率(40.35%)(P<0.05).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慢性肾衰竭性周围神经病均有其独特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对这两类疾病行NCS有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肾衰竭 周围神经病 神经电生理 电生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MS治疗对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王波娜 江峰 +2 位作者 金春园 寇雪莲 何松彬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12期1822-1823,1826,共3页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60例于本院就诊的合并睡眠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rTMS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60例于本院就诊的合并睡眠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rTMS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多导睡眠图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效率、总睡眠时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及各项睡眠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rTMS组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对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具有明确疗效,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