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现代心理美学的古典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何旺生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6期71-77,共7页
关键词 “兴” 心理美学 物理世界 王夫之 审美接受 心理世界 中国诗学 “玩味” 接受角度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旺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147,共7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目"是对古人的理论和观念做"原始要终"的客观描述和历史还原。从知识谱系看,"还原"是现象学的中心方法。"保存"同样包含着"理解历史"和"历史理解"两个方面,是历史视域与郭绍虞自身视域(当下视域)的视界融合。此种"历史理解",一方面凸显为"进化论"的历史观,一方面表征为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事。"演进"与"复古"是构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支撑理念,在他看来,"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化"的意思。因此,"保存古人的面目"实际意味着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是"以古释古"与"以今释古"共生的复合话语模式。郭绍虞之"释古",不是死板地、机械地诠释,他是要深入古人内心,与古人交友。"以古释古"和"以今释古",一者是认识过去,是知识认识论;一者是以今人的眼光看过去,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演绎着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历史还原 诠释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国故”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3
作者 何旺生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他对中国诗学范畴的辨析、对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和诗话研究,与"整理国故"运用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但郭绍虞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国故",注意恢复和发现古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显现为一种创造性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整理国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与后世“文道论”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旺生 刘锋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132,共8页
从《论语》中“文德”“吾道一以贯之”“学以致其道”三个词语出发,研究它们对刘勰、韩愈、苏轼、二程等的影响,足资证明《论语》是后世载道观的伟大源泉。从孔子提出“文德”,到刘勰论述“文德”,已经实现了从“文的礼乐论”到“文的... 从《论语》中“文德”“吾道一以贯之”“学以致其道”三个词语出发,研究它们对刘勰、韩愈、苏轼、二程等的影响,足资证明《论语》是后世载道观的伟大源泉。从孔子提出“文德”,到刘勰论述“文德”,已经实现了从“文的礼乐论”到“文的本体论”的转换;孔子提出“吾道一以贯之”,“贯道”仍是“贯礼”,韩愈及其学生李汉则将其文学化,“贯道”是在平衡地处理“文道”关系,并取得了“贯道”与作文的双丰收;孔子主张“学以致其道”指向的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大道”,二程将艺术创作与致道相对立,致道是为“修德”,所以不及“文”的艺术性问题,苏轼则强调“文”与“道”结合,表现“道”亦演进为表现日常生活,其骄人的文学成就证明了言道、致道、载道一样能创造伟大的艺术。在创作中肯定“道”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地减弱文学的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文以载道” 刘勰 韩愈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