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兴:现代心理美学的古典表达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何旺生
-
机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6期71-77,共7页
-
-
关键词
“兴”
心理美学
物理世界
王夫之
审美接受
心理世界
中国诗学
“玩味”
接受角度
《诗》
-
分类号
B84-05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
被引量:2
- 2
-
-
作者
何旺生
-
机构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1-147,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04)
-
文摘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目"是对古人的理论和观念做"原始要终"的客观描述和历史还原。从知识谱系看,"还原"是现象学的中心方法。"保存"同样包含着"理解历史"和"历史理解"两个方面,是历史视域与郭绍虞自身视域(当下视域)的视界融合。此种"历史理解",一方面凸显为"进化论"的历史观,一方面表征为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事。"演进"与"复古"是构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支撑理念,在他看来,"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化"的意思。因此,"保存古人的面目"实际意味着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是"以古释古"与"以今释古"共生的复合话语模式。郭绍虞之"释古",不是死板地、机械地诠释,他是要深入古人内心,与古人交友。"以古释古"和"以今释古",一者是认识过去,是知识认识论;一者是以今人的眼光看过去,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演绎着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问题域。
-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历史还原
诠释
范式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整理国故”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 3
-
-
作者
何旺生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处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郭绍虞经验与中国文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为AHSK07-08D134
-
文摘
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都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具体实践。郭绍虞"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的研究范式遵循了"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和"求真"精神;他对中国诗学范畴的辨析、对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史料学建设和诗话研究,与"整理国故"运用新观念、新思想积极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一致的。但郭绍虞又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整理国故",注意恢复和发现古人的言外之意,因而显现为一种创造性还原。
-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整理国故
-
Keywords
Guo Shao-yu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systemiza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
-
分类号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语》与后世“文道论”关系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何旺生
刘锋杰
-
机构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5-132,共8页
-
基金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8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从《论语》中“文德”“吾道一以贯之”“学以致其道”三个词语出发,研究它们对刘勰、韩愈、苏轼、二程等的影响,足资证明《论语》是后世载道观的伟大源泉。从孔子提出“文德”,到刘勰论述“文德”,已经实现了从“文的礼乐论”到“文的本体论”的转换;孔子提出“吾道一以贯之”,“贯道”仍是“贯礼”,韩愈及其学生李汉则将其文学化,“贯道”是在平衡地处理“文道”关系,并取得了“贯道”与作文的双丰收;孔子主张“学以致其道”指向的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大道”,二程将艺术创作与致道相对立,致道是为“修德”,所以不及“文”的艺术性问题,苏轼则强调“文”与“道”结合,表现“道”亦演进为表现日常生活,其骄人的文学成就证明了言道、致道、载道一样能创造伟大的艺术。在创作中肯定“道”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地减弱文学的审美性。
-
关键词
《论语》
“文以载道”
刘勰
韩愈
苏轼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