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SiO_(2)纳米流体对煤体润湿性及瓦斯解吸的影响机理
1
作者 柳先锋 李闯 +4 位作者 聂百胜 何学秋 贾雪祺 何承毅 韩涵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07-3321,共15页
添加纳米流体可改变煤体化学结构进而增润煤体影响瓦斯解吸过程。为探究酸性SiO_(2)纳米流体对煤粉增润机理和对瓦斯解吸的作用规律,试验配置了不同质量浓度和pH的酸性SiO_(2)纳米流体改性煤样,利用接触角测量试验从宏观角度探究酸性SiO... 添加纳米流体可改变煤体化学结构进而增润煤体影响瓦斯解吸过程。为探究酸性SiO_(2)纳米流体对煤粉增润机理和对瓦斯解吸的作用规律,试验配置了不同质量浓度和pH的酸性SiO_(2)纳米流体改性煤样,利用接触角测量试验从宏观角度探究酸性SiO_(2)纳米流体作用对煤体润湿性的影响,采用甲烷解吸动态试验系统,研究不同pH及不同SiO_(2)纳米流体质量浓度的浸润溶液作用时改性煤样甲烷解吸规律;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和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分析酸性SiO_(2)纳米流体对煤粉的增润机理及煤体瓦斯解吸促进机制。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质量浓度的SiO_(2)纳米流体和弱酸性环境对煤体增润强化效果具有促进作用,浸润溶液处于SiO_(2)纳米流体质量浓度为2.0%、pH为3的弱酸性环境时,测量接触角为25.2°,与原煤接触角相比减小74.5°;瓦斯解吸量由6.960 7 mL/g增加至13.279 4 mL/g;且伴随着试验中弱酸酸性环境的增强和SiO_(2)纳米流体质量浓度的增加,接触角逐渐减小,煤体由疏水性逐渐向亲水性转变,润湿作用效果增强,瓦斯解吸促进作用增强;含氧官能团作为影响煤体润湿性的主要基团,其吸收峰总面积与煤水接触角呈负相关关系、与煤体瓦斯解吸量和瓦斯解吸率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条件下的改性煤样表面形貌也发生了变化。合理选择酸性SiO_(2)纳米流体浸润煤体,可增强煤体润湿性,易于实现煤尘高效降除,促进瓦斯解吸过程,强化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环境 纳米流体 增润 瓦斯解吸 含氧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吸附过程肥煤纳米孔隙原位变形规律及机理
2
作者 柳先锋 李闯 +6 位作者 聂百胜 贾雪祺 李嘉良 韩涵 何承毅 祁林凡 何学秋 《煤炭学报》 2025年第9期4182-4193,共12页
纳米孔隙是煤中气体的主要吸附位点,直接影响煤中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能力。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的气体高压吸附解吸装置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站,探究不同气体种类(CH_(4)、CO_(2)、N_(2))及气体压... 纳米孔隙是煤中气体的主要吸附位点,直接影响煤中气体吸附、解吸和扩散能力。本文利用自行研制的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的气体高压吸附解吸装置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实验站,探究不同气体种类(CH_(4)、CO_(2)、N_(2))及气体压力对吸附过程煤体纳米孔隙变化特征的影响。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使用Sorption模块进行3种气体的吸附模拟,设置0.5、1.0、2.0、3.0、5.0 nm 5种狭缝孔隙尺寸的吸附体系,进一步探究纳米孔隙、吸附压力、吸附气体种类和相互作用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气体吸附过程肥煤纳米孔隙原位变形机理。研究表明:在1.0 MPa的吸附压力作用下,煤体吸附CH_(4)、CO_(2)和N_(2)3种气体时,煤体孔隙率最大值依次为19.57%、20.24%、19.37%,煤体比表面积最大值依次为9.83、10.53、8.84 m^(2)/g,吸附CO_(2)气体时对煤体孔隙率及比表面积影响最大。探究煤体吸附CH_(4)气体时,气体吸附压力与煤体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呈正相关。伴随煤纳米孔隙的增加,削弱了煤大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能呈现减小趋势;且在2 nm的同一纳米孔隙尺寸的吸附模拟体系中,CO_(2)气体与煤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明显大于CH_(4)和N_(2),且3种气体分子的吸附势能由高到低依次为:CO_(2)>CH_(4)>N_(2),进一步揭示了相互作用能与纳米孔隙变形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 气体吸附 纳米孔隙 巨正则蒙特卡罗 相互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