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空法降低油炸制品含油量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定兵 徐斐 +1 位作者 华泽钊 陆青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4-108,共5页
以圆柱形土豆条为研究对象,对油炸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和内部温度、水蒸气压力以及不同阶段吸油量变化规律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油炸过程中由于水蒸气持续从多孔壳层逸出,阻碍了油进入食品中,土豆样品中70%左右油是在冷却阶段进入食品... 以圆柱形土豆条为研究对象,对油炸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和内部温度、水蒸气压力以及不同阶段吸油量变化规律进行测量与分析,发现油炸过程中由于水蒸气持续从多孔壳层逸出,阻碍了油进入食品中,土豆样品中70%左右油是在冷却阶段进入食品壳层中的,而且导致吸油的动力——蒸汽冷凝形成的壳层内外压差对环境气压很敏感。在油炸样品冷却阶段,将油炸土豆条置于不同真空环境进行冷却,发现绝对压力80kPa的条件下冷却时,总吸油率从40%降至13.6%,说明冷却过程的真空条件能降低壳层内、外压差驱动力,有效促进表面附着油滴落,阻碍其被吸入食品结构中,从而降低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法 吸油率 油炸食品 低油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炸食品吸油过程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苏宗祧 何定兵 +1 位作者 徐斐 华泽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7-159,163,共4页
以油炸冷冻土豆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炸过程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蒸汽压力的变化。测量数据表明:在油炸过程中,食品的内部温度升至水的沸点后不再增加,食品的表面温度很快升至比油温低20~3... 以油炸冷冻土豆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炸过程和冷却过程中,样品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蒸汽压力的变化。测量数据表明:在油炸过程中,食品的内部温度升至水的沸点后不再增加,食品的表面温度很快升至比油温低20~30℃左右就不再变化;在冷却过程中,食品的表面温度很快下降;而食品内部温度降低较慢。对吸油的两种驱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毛细吸力对吸油的影响较小,大部分的吸油是因为食品内水蒸汽冷凝而带来的表面壳层孔洞内外压力差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炸食品 吸油 冷凝 毛细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体燃烧器湍流预混燃烧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尹航 钟仕立 +1 位作者 戴韧 何定兵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5,111,共6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钝体燃烧器出口下游流场进行了测量,比较分析了冷、热态流动结构以及速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钝体燃烧器冷、热态流动特性具有明显差异:冷态流场属于环流主导型,中心轴线上有前、后两个滞止点;而热态流场...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钝体燃烧器出口下游流场进行了测量,比较分析了冷、热态流动结构以及速度对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钝体燃烧器冷、热态流动特性具有明显差异:冷态流场属于环流主导型,中心轴线上有前、后两个滞止点;而热态流场表现为射流主导型结构,并且随着中心射流流速的增大射流的主导作用增大,中心轴线上没有出现滞止点,并且中心轴线上速度最小值随着中心射流流速增大而减小且接近燃烧器出口,随着速度比的增大而增大且远离燃烧器出口;冷态条件下靠近燃烧器出口处湍动能较大,热态条件下燃烧器下游的湍动能较大,速度较高的工况具有较大的湍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体 湍流预混燃烧 速度比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流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se两步法产氢用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斐 何耀宗 +1 位作者 何定兵 华泽钊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7-310,共4页
分析了TAP(Tris-Acet-Phosphate)、seTA(se-Tris-Acet)、seP(se-Phosphate)、seTH(se-Tris-HCl)和se这5种培养基对莱茵衣藻-se生长产氢的影响,并进行了培养基的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培养基的pH和氮素的含量是影响莱茵衣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分析了TAP(Tris-Acet-Phosphate)、seTA(se-Tris-Acet)、seP(se-Phosphate)、seTH(se-Tris-HCl)和se这5种培养基对莱茵衣藻-se生长产氢的影响,并进行了培养基的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培养基的pH和氮素的含量是影响莱茵衣藻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基中醋酸根的含量则有助于提高厌氧产氢过程中衣藻的氢酶活性,从而提高其产氢量.综合考虑两步法产氢对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密度的要求以及最终厌氧诱导获得的氢酶活性,最终选择seTA培养基作为莱茵衣藻-se产氢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se 培养基 两步法产氢 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注射式酶生物传感器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定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斐 何定兵 +1 位作者 吴瑛 华泽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34-437,共4页
本文基于酶抑制原理,采用固定化鸡肝酯酶和自行研制的流动注射式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不同农药对酶的抑制程度,确定了甲胺磷作为农药检测的定量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抑制前的初始酶活,绘制了相应的抑制率--甲胺磷含量的标准曲线。并在... 本文基于酶抑制原理,采用固定化鸡肝酯酶和自行研制的流动注射式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不同农药对酶的抑制程度,确定了甲胺磷作为农药检测的定量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抑制前的初始酶活,绘制了相应的抑制率--甲胺磷含量的标准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选用了甲胺磷、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毒死蜱、西维因和灭多威作为强化农药,对添加了一定强化农药量的黄瓜、青菜进行了定量测定,发现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抑制 定量标准 标准曲线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茵衣藻-se两步法产氢用培养基的研究
6
作者 徐斐 何耀宗 +1 位作者 何定兵 华泽钊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2-222,共1页
分析了TAP(Tris—Acet.Phosphate)、seTA(se—Tris—Acet)、seP(se—Phosphate)、seTH(se.Tris-HCl)和se5种培养基对莱茵衣藻-se生长产氢的影响,并进行了培养基的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培养基的pH和氮素的含量是影响莱茵衣藻... 分析了TAP(Tris—Acet.Phosphate)、seTA(se—Tris—Acet)、seP(se—Phosphate)、seTH(se.Tris-HCl)和se5种培养基对莱茵衣藻-se生长产氢的影响,并进行了培养基的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培养基的pH和氮素的含量是影响莱茵衣藻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培养基中醋酸根的含量则有助于提高厌氧产氢过程中衣藻的氢酶活性,从而提高其产氢量.综合考虑两步法产氢对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密度的要求以及最终厌氧诱导获得的氢酶活性,最终选择seTA培养基作为莱茵衣藻-se产氢用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培养基 两步法 产氢 细胞生长周期 TRIS 细胞密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产氢的管道光生物反应器设计及实验研究
7
作者 徐斐 何定兵 +1 位作者 何耀宗 华泽钊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50-954,共5页
选择单细胞真核绿藻莱茵衣藻-SE(Chlamydomonas rdahardtii-SE)为研究对象,从克服"自屏蔽"现象、达到产氢过程对厌氧的严格要求以及便于产氢过程中重要参数的监控多个角度入手,设计了适用于莱茵衣藻"两步法"产氢的... 选择单细胞真核绿藻莱茵衣藻-SE(Chlamydomonas rdahardtii-SE)为研究对象,从克服"自屏蔽"现象、达到产氢过程对厌氧的严格要求以及便于产氢过程中重要参数的监控多个角度入手,设计了适用于莱茵衣藻"两步法"产氢的正弦波浪形的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并对其产氢工艺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发现,管径、光照强度和流速对莱茵衣藻-SE的产氢体积影响明显;当采用10mm管径、75μE·m^(-2)·s^(-1)的实获光照强度和1.0L·min^(-1)流速时,其产氢量最大可达到29.3mL/400mL PBR,且可以避免"光抑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SE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两步法”产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体燃烧器湍流预混燃烧流动特性的模拟
8
作者 尹航 钟仕立 +1 位作者 戴韧 何定兵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12年第1期41-45,34,共6页
钝体燃烧器的回流区结构对燃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经济有效的数学模型对回流区结构进行模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采用PIV技术测量了一个典型的钝体燃烧器的热态流场,并基于Fluent平台使用3种湍流燃烧速度定义对TFC模型进行求解,分析... 钝体燃烧器的回流区结构对燃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经济有效的数学模型对回流区结构进行模拟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采用PIV技术测量了一个典型的钝体燃烧器的热态流场,并基于Fluent平台使用3种湍流燃烧速度定义对TFC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比较了Zimont、Gulder、Peters和实验得到的流场特性。结果发现Peters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结果最为接近,都属于射流主导型结构,Peters的进展变量与Zimont和Gulder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体 湍流预混燃烧 湍流火焰封闭模型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