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守玉 闵继康 +2 位作者 李海东 张强华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 目的:探讨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34例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Kümmell病组),其中男10例,女24例,年龄(71.1±8.5)岁,以37例年龄(69.3±6.7)岁匹配的无症状人群为对照组。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或胸腰椎后凸(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以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的匹配关系(PI-LL)。同时测量Kümmell病患者患椎椎体楔变角(wedge angle,WA),并分析WA、SK等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Kümmell病组TK、SK、PT、SVA、TPA、PI-LL均高于对照组(P<0.05),Kümmell病组LL、S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ümmell病组患椎WA为(30.8±5.9)°,并与SK、TK有相关性(r=0.366,0.597,P<0.05),SK与LL、SS有相关性(r=0.539,-0.591,P<0.05),LL与PI、SS、SVA、TPA、PI-LL有相关性(r=0.559,0.741,-0.273,-0.356,-0.882,P<0.05)。结论:Kümmell病伴脊柱后凸不仅存在节段性后凸畸形,而且整体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亦发生改变,包括腰椎前凸丢失、骨盆后旋、躯干前倾等。Kümmell病的手术治疗不仅要重视塌陷椎体高度的恢复,对于合并脊柱后凸患者还要着眼于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整体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ümmell病 脊柱后凸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前路手术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期并发症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东 张强华 +2 位作者 何守玉 闵继康 钟莉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8期1351-1352,135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共252例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 目的分析比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与前路椎间盘切除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共252例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失访25例,其余均术后随访36个月。共有61例在术后36个月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6.87%,其中ACCF组33例(包括吞咽不适2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例,邻近节段退变26例,融合失败1例,C5神经根麻痹3例);ACDF组28例(伤口感染1例,吞咽不适1例,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例,邻近节段退变23例,融合失败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在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上,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27.2%vs26.6%),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ACCF组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手术 钛网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被引量:2
3
作者 邓闽军 闵继康 +1 位作者 徐旭纯 何守玉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4期657-658,共2页
目的通过使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微创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Ⅱ型、Ⅲ型骨折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结合克氏针经皮辅助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Ⅱ型、Ⅲ型骨折13例,其中男8例,女5... 目的通过使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微创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Ⅱ型、Ⅲ型骨折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用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结合克氏针经皮辅助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Ⅱ型、Ⅲ型骨折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2岁,平均85岁。O'BrienⅡ型7例,O-BrienⅢ型6例。术后患肢管型长臂石膏固定4周,4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屈伸及旋转功能锻炼,4-6个月后拔除弹性髓内钉。术后对患者取出内固定后的肘关节功能及X线片进行评定。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髓内钉断裂、桡骨头坏死、骨骺早闭等并发症,患肢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良好。结论弹性髓内钉微创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患肢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是治疗小儿桡骨颈骨折的一种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颈骨折 儿童 弹性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术后对远端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守玉 邱勇 +2 位作者 闵继康 张强华 李海东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10期1306-1309,共4页
目的通过中长期随访(5~15年),利用X线与MRI评估脊柱侧凸术后远端临近未融合节段椎间盘是否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且获得平均7.2年随访的脊柱侧凸患者病例资料.脊柱冠、矢状面形态改变的... 目的通过中长期随访(5~15年),利用X线与MRI评估脊柱侧凸术后远端临近未融合节段椎间盘是否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且获得平均7.2年随访的脊柱侧凸患者病例资料.脊柱冠、矢状面形态改变的评估指标包括:胸椎侧凸角,腰椎侧凸角,脊柱整体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脊柱整体矢状面平衡.根据下端固定椎的位置,合计远端未融合椎间盘节段数目.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评估指标包括:椎间盘高度,椎间盘钙化程度,终板形态是否规则,有无骨赘形成,是否存在许莫氏结节以及MRI?T2像上椎间盘信号的改变等并采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所有以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的指标均在术前与末次随访两个时间点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脊柱冠状面畸形得到明显矫正:胸椎侧凸Cobb角由术前53.3°矫正至21.8°,腰椎侧凸Cobb角由术前35.9°矫正至13.2°.矢状面胸椎后凸角由术前16.8°改善至术后23.5°(P<0.001),腰椎前凸角无明显丢失,以上术后参数在末次随访时均无显著丢失.脊柱的整体冠、矢状面平衡在三次测量中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未发生明显变化.根据下端融合椎位置,共有88个远端未融合椎间盘节段被纳入到本次研究.随访时平均椎间高度较术前相比无明显丢失,其中椎间盘高度丢失在10%~20%有8个节段(9.1%),仅有1个节段(1.1%)椎间盘高度丢失>20%(高度丢失24.4%),所有节段椎间盘均未见椎间盘钙化、终板骨赘形成、终板硬化等退变性改变.随访时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等级增加的共有9个节段(10.2%),其中L4-5节段4个(4.5%),L5-S1节段5个(5.7%).其余椎间盘在两次分级中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从总体上来看,在脊柱冠状面畸形得到明显矫正,矢状面形态维持良好的状态下,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术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尚未明显加重远端临近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融合 内固定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和椎间盘矢状面形态学改变对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守玉 李海东 +2 位作者 闵继康 罗盛昌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矢状面胸腰椎/腰椎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评估顶椎(apex vertebral,AV)及顶椎上下各2个椎体(AV-1,AV-2,AV+1,AV+2)与椎间盘(AV-1D,AV-2D,AV+1D,AV+2D)的高度及楔变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H),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楔变率(ratio of vertebral wedging,RVW);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e angle,DWA),椎间盘楔变率(ratio of disc wedging,RDW),椎间盘贡献率(DWA/KA)。结果:所纳入患者KA为(44.2±19.1)°,后凸节段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椎体后缘高度(P<0.05),提示椎体发生不同程度楔形变;而后凸节段内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节段内椎体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14.98±10.95)%/(14.21±8.08)%,AV-1(21.08±12.39)%/(18.09±7.38)%,AV(26.94±11.94)%/(25.52±8.64)%,AV+1(24.19±8.42)%/(20.82±8.69)%,AV+2(20.56±7.80)%/(15.60±9.71)%,椎体总贡献率为(94.23±22.25)%;后凸节段内椎间盘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D(2.88±2.57)%/(5.27±4.11)%,AV-1D(1.98±1.41)%/(2.29±2.16)%,AV+1D(-5.54±3.75)%/(-0.57±0.46)%,AV+2D(-8.27±4.62)%/(-1.22±1.11)%,椎间盘总贡献率(5.77±4.79)%,且顶椎贡献率明显大于邻近椎体贡献率(P<0.05)。结论:椎体楔形变及椎间盘塌陷共同构成了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状态。就对后凸贡献率而言,椎体形态改变对后凸的贡献要远超椎间盘的贡献,且顶椎的楔形变对胸腰椎/腰椎后凸的贡献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后凸畸形 胸腰椎 腰椎 椎体楔形变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手术治疗伴有硬脊膜骨化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观察
6
作者 李海东 张强华 +2 位作者 沈愉歆 何守玉 闵继康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6期825-826,829,共3页
目的 观察颈后路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中的运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有硬膜囊骨化的患者,均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固定融合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 目的 观察颈后路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硬膜囊骨化中的运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有硬膜囊骨化的患者,均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固定融合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进行颈椎X线、CT、MRI等检查,并测量颈椎曲度及椎管占有率.采用JOA及NDI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节段C3~6?7例,C4~6?3例,C4~7?5例;手术时间125~235min,平均(161.4±18.2)min;术中出血量245~660ml,平均(325.7±43.4)ml.术前患者颈椎曲度为(8.6±1.7)°,术后(9.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患者椎管占有率(0.41±0.23),术后为(0.3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周的JOA评分为(14.4±1.2)分,NDI评分为(15.8±5.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脱出、C5神经根麻痹、后凸畸形等发生.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伴有硬膜囊骨化的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症 硬膜骨化 后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伴发双下肢不全瘫一例
7
作者 何守玉 邱勇 闵继康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3期414-415,共2页
后路矫形内固定已成为改善脊柱畸形、控制侧凸进展的重要手术方式.但其术后远期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矫形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通常起病隐匿,较难及时诊断,发病时会表现为局部疼痛,伤口破溃,脓肿或窦道形... 后路矫形内固定已成为改善脊柱畸形、控制侧凸进展的重要手术方式.但其术后远期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矫形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通常起病隐匿,较难及时诊断,发病时会表现为局部疼痛,伤口破溃,脓肿或窦道形成,甚至内固定失败等[1].文献中报道的脊柱矫形术后迟发性感染发生率为1.7%~6.9%[2].目前,由于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而导致内固定松动并引起神经组织损害的迟发性感染病例罕见.本文报道脊柱矫形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引发双下肢不全瘫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伤口 疼痛 医师 矫形术 矫形 脓肿 双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