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解放军第102医院连续住院的躁狂发作、经丙戊酸钠治疗后体质量增加≥15%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解放军第102医院连续住院的躁狂发作、经丙戊酸钠治疗后体质量增加≥15%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饮食与运动护理,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初始及护理干预后第4、8、12周末时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观察组患者第4、8、12周末时的BMI均低于初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4、8、12周末时的BMI与初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初始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均P>0.05);第4、8、12周末时的BMI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强对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可降低患者的BMI,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展开更多
对比了HPLC-RID法和UPLC-ELSD法对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的检测。结果表明:UPLC-ELSD法的分离效果、重复性、灵敏度等比HPLC-RID法好,确定了UPLC-ELSD法测定4种糖含量的技术参数,即流动相为0.2%(w/v)三乙胺溶于75%(v/v...对比了HPLC-RID法和UPLC-ELSD法对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的检测。结果表明:UPLC-ELSD法的分离效果、重复性、灵敏度等比HPLC-RID法好,确定了UPLC-ELSD法测定4种糖含量的技术参数,即流动相为0.2%(w/v)三乙胺溶于75%(v/v)乙腈,流速为0.2 m L/min,柱温为35℃,上样量为2μL,在6 min内可以灵敏、快速地检测出果糖等4种可溶性糖。利用UPLC-ELSD法测定玉米种子吸胀过程中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4种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胚乳在吸胀之前,仅检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随着种子吸胀,蔗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葡萄糖和果糖逐渐增加,吸胀48 h时检出麦芽糖。胚在吸胀之前,4种可溶性糖均可以检测到,且含量均显著高于胚乳,在吸胀过程中4种糖的变化规律与胚乳相似。因此,在玉米种子吸胀过程中,可能先动员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再动员贮藏物质合成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为种子萌发生长提供能量和中间物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方法。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解放军第102医院连续住院的躁狂发作、经丙戊酸钠治疗后体质量增加≥15%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饮食与运动护理,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初始及护理干预后第4、8、12周末时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观察组患者第4、8、12周末时的BMI均低于初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4、8、12周末时的BMI与初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初始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均P>0.05);第4、8、12周末时的BMI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强对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致体质量增加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可降低患者的BMI,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文摘对比了HPLC-RID法和UPLC-ELSD法对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的检测。结果表明:UPLC-ELSD法的分离效果、重复性、灵敏度等比HPLC-RID法好,确定了UPLC-ELSD法测定4种糖含量的技术参数,即流动相为0.2%(w/v)三乙胺溶于75%(v/v)乙腈,流速为0.2 m L/min,柱温为35℃,上样量为2μL,在6 min内可以灵敏、快速地检测出果糖等4种可溶性糖。利用UPLC-ELSD法测定玉米种子吸胀过程中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4种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胚乳在吸胀之前,仅检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随着种子吸胀,蔗糖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而葡萄糖和果糖逐渐增加,吸胀48 h时检出麦芽糖。胚在吸胀之前,4种可溶性糖均可以检测到,且含量均显著高于胚乳,在吸胀过程中4种糖的变化规律与胚乳相似。因此,在玉米种子吸胀过程中,可能先动员蔗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再动员贮藏物质合成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为种子萌发生长提供能量和中间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