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酿酒酵母中苯丙氨酸合成黄芩素的途径构建与优化
1
作者 王舜 王鉴 +5 位作者 汪方奕 于潇洁 江会峰 何如怡 田宇 刘志国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9,共8页
为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高效制备黄芩素,该研究以合成白杨素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合成底盘细胞Ch-9为基础构建黄芩素合成途径,将来自拟南芥的辅酶A连接酶(4CL)突变体4AT及同工酶CLL-7基因,整合到产生肉桂酸脱羧酶的基因... 为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高效制备黄芩素,该研究以合成白杨素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合成底盘细胞Ch-9为基础构建黄芩素合成途径,将来自拟南芥的辅酶A连接酶(4CL)突变体4AT及同工酶CLL-7基因,整合到产生肉桂酸脱羧酶的基因PAD1位点,通过同源重组实现基因置换敲除,菌株BA-C2-1摇瓶发酵白杨素产量为40.21 mg/L。将来自苹果的烯脂酰还原酶基因MdECR整合替换至酿酒酵母中DBR基因位点,强化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基因ACS来增强乙酰辅酶A的供应。结果表明,重组酵母菌株BA-C3-4摇瓶发酵白杨素产量为70.25 mg/L,比改造前的底盘细胞Ch-9提高7.2倍;在通过强化表达ACS基因,增强乙酰辅酶A后,菌株BA-C4-22摇瓶发酵白杨素产量为125.04 mg/L,对比未强化表达ACS基因的实验组提高了1.78倍;将BA-C4-22菌株整合SbaiCYP82D4基因以及ATR2基因,使合成终点延伸到黄芩素,其中菌株BA-B1-5发酵液黄芩素的产量为70.94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素 黄芩素 酿酒酵母改造 异源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鲟鱼鱼油的酶法提取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礼邦 何如怡 +2 位作者 虞恒 王华林 刘志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32-3540,共9页
目的优化酶法提取鲟鱼鱼油工艺,探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干预作用。方法以鲟鱼下脚料为原料,用酶法提取鱼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得到提取鲟鱼鱼油的最佳工艺。利用气相色谱... 目的优化酶法提取鲟鱼鱼油工艺,探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干预作用。方法以鲟鱼下脚料为原料,用酶法提取鱼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得到提取鲟鱼鱼油的最佳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采用高脂饲喂方法建立NAFLD小鼠模型,探究鲟鱼鱼油对小鼠NAFLD的改善作用。结果鲟鱼鱼油最佳提取条件为:1500 U/g木瓜蛋白酶、料液比1:1(mL/g)、pH 7、45℃酶解时间2 h。此条件鱼油的提取率为82.94%,所得鱼油为淡黄色、澄清透明,酸价为0.1 mg KOH/g、过氧化值为0.49 mmol/kg,符合一级鱼油国家标准。提取的鲟鱼鱼油饱和脂肪酸为23.56%、不饱和脂肪酸为74.7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饲料中添加鲟鱼鱼油时,小鼠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高脂组小鼠血清中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而高脂组中添加深海鱼油和鲟鱼鱼油可显著改善血脂异常;添加鲟鱼鱼油可明显改善由高脂饲喂引起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炎性浸润;添加鲟鱼油可显著改善小鼠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基因IL-1β、TNF-α、IL-6、MCP1,脂代谢有关基因CD36、SREBF1及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HMGCR、CYP7A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优化了鲟鱼鱼油提取工艺,获得的鲟鱼鱼油中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证明了鲟鱼鱼油对NAFLD的改善作用,可作为深海鱼油的替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鲟鱼鱼油 酶法提取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