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吸水性三元共聚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3
1
作者 何培新 肖卫东 +1 位作者 黄鹤 张巧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5-68,共4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元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共聚物吸水性能与共聚物组成、交联剂用量、反应体系中油相水相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共聚物吸水树脂的吸水溶胀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非...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钠-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三元共聚物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共聚物吸水性能与共聚物组成、交联剂用量、反应体系中油相水相比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共聚物吸水树脂的吸水溶胀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性单体的引入,显著改善了共聚物吸水树脂的抗盐性能,土壤中添加0.2% 的三元共聚树脂即可明显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性树脂 悬浮聚合 合成 性能 三元共聚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泥梭菌的分离及其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培新 李芳莉 +4 位作者 郑燕 张勇 胡晓龙 孙西玉 郭福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从河南张弓老酒酒业的窖泥中分离厌氧梭菌属细菌,基于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萃取和检测了分离菌株发酵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到... 从河南张弓老酒酒业的窖泥中分离厌氧梭菌属细菌,基于微生物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鉴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萃取和检测了分离菌株发酵液中的挥发性代谢产物。结果表明,分离到的88株细菌与基因库中8种芽孢梭菌(Clostridium celerecrescens、C.cochlearium、C.carboxidivorans、C.sporogenes、C.sartagoforme、C.thermopalmarium、C.aurantibutyricum和C.butyricum)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从分离菌株的发酵液中共检测到20种酯类、12种酸类、11种醇类和4种醛类物质,还有一部分酮类和醚类物质;其中主要的酯类物质有丁酸乙酯、丁酸丁酯、3-苯丙酸乙酯等,酸类物质主要为丁酸和己酸,醇类物质主要为丁醇、己醇和3-苯丙醇。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窖泥中可培养梭菌菌群对浓香型白酒风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厌氧梭菌 16S RRNA基因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丙烯酰胺的反相悬浮聚合及吸水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何培新 肖卫东 +2 位作者 罗晓峰 李建宗 潘少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3-28,共6页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十六烷基磷酸单酯为悬浮稳定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水性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交联共聚物。研究了共聚物吸水性能与交联剂、引发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共聚...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十六烷基磷酸单酯为悬浮稳定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盐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水性丙烯酸钠-丙烯酰胺交联共聚物。研究了共聚物吸水性能与交联剂、引发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共聚单体组成、水中所含电解质浓度以及共聚物粒度的关系。制得的共聚物吸去离子水可达700g/g以上,吸0.9%NaCl溶液70g/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丙烯酰胺 聚合 高吸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何培新 刘伟 +1 位作者 蔡英丽 贺新生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6-29,共4页
采用常规形态学原理,结合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4个羊肚菌主要栽培菌株和5个主要采集自川渝地区的野生分离物进行菌株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遵循羊肚菌MLST数据库的序列鉴定程序,基于系统研究过的可靠序列信息... 采用常规形态学原理,结合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我国4个羊肚菌主要栽培菌株和5个主要采集自川渝地区的野生分离物进行菌株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遵循羊肚菌MLST数据库的序列鉴定程序,基于系统研究过的可靠序列信息,对获得的ITS序列进行逐一比对,选取相似度靠前的信息,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面积种植的羊肚菌分别为梯纹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5个野生种质分别鉴定为梯纹羊肚菌和高羊肚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ITS序列分析技术 菌种鉴定 系统发育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多糖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分子表征 被引量:8
5
作者 何培新 吴双双 +2 位作者 林莉 闵玉涛 许春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76,共5页
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的条件,并对甘草多糖的分子量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设定超声功率500 W时,液料比为20∶1(m L/g),超声时间60 min,温度60℃。应用GC/MS对甘草多糖进行单糖组分分析,得出人工与野生甘... 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的条件,并对甘草多糖的分子量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设定超声功率500 W时,液料比为20∶1(m L/g),超声时间60 min,温度60℃。应用GC/MS对甘草多糖进行单糖组分分析,得出人工与野生甘草多糖的单糖组分主要是甘露糖和葡萄糖,另外还含有阿拉伯糖、核糖、木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说明人工与野生甘草多糖均为酸性多糖。最后利用Sepharose CL-6B层析柱对甘草多糖进行分离纯化,测得人工甘草两个多糖组分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12 ku和25.1 ku,野生甘草多糖两个组分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34.1 ku和0.1 ku。本研究为甘草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多糖 超声辅助提取 优化 分子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桑黄胞外多糖的分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培新 吴双双 +1 位作者 郑凯 许春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9-947,共9页
对杨树桑黄胞外多糖(EPS)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EPS并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红外分析EPS结构的异头碳类型,GC/MS分析EPS的单糖组分,SEC/MALLS结合粘度法分析EPS的分子构象,利用·O... 对杨树桑黄胞外多糖(EPS)的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过滤法分离纯化EPS并测定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红外分析EPS结构的异头碳类型,GC/MS分析EPS的单糖组分,SEC/MALLS结合粘度法分析EPS的分子构象,利用·OH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测定EPS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杨树桑黄EPS分离纯化得到两个组分(Fr-Ⅰ和Fr-Ⅱ),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27 500和55 000;红外分析可知,Fr-Ⅰ为含有α-和β-构型共存的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Fr-Ⅱ为含有α-吡喃型甘露糖苷酸性杂多糖;气质分析结果表明,Fr-Ⅰ和Fr-Ⅱ所含单糖组分为核糖、木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醛酸;SEC/MALLS结果表明,EPS分散性很低,在水溶液中以球形构象存在,是一种高度紧密且具有分支结构的多糖聚集体。抗氧化测定表明,EPS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8.58%;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59.17%,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胞外多糖 结构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CPE增容PVC/LDPE共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培新 肖卫东 +2 位作者 邹从炎 程时远 李建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3-87,共5页
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动态力学分析(DMA)、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PVC)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PE的加入能明显改善PVC/LDPE共混体系... 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动态力学分析(DMA)、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PVC)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PE的加入能明显改善PVC/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显著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且低温氯化制得的CPE的改善效果优于两段氯化制得的CPE。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增容剂增加了共混体系相间相互作用或相界面粘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低密度聚乙烯 共混物 增容剂 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桑黄胞外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何培新 吴双双 许春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76,194,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杨树桑黄摇瓶产胞外多糖(EPS)的培养条件,并研究了优化培养基中菌丝体的形态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杨树桑黄产EPS的最适生长周期为8 d,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蔗糖、玉米粉和KH_2PO_4,最适环...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杨树桑黄摇瓶产胞外多糖(EPS)的培养条件,并研究了优化培养基中菌丝体的形态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杨树桑黄产EPS的最适生长周期为8 d,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蔗糖、玉米粉和KH_2PO_4,最适环境条件为温度28℃,pH 7。在此基础上,选用碳源、氮源和无机盐3个因素,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出杨黄产EPS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40 g/L蔗糖,4 g/L玉米粉,4 mmol/L KH_2PO_4。在优化培养条件下,胞外多糖产量为0.352 g/L。优化培养基的形态学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菌丝球逐渐增大,平均直径、紧密度均逐渐增加,圆度先增加后急剧减小,粗糙度与圆度呈负相关,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桑黄 优化 胞外多糖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培养性状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何培新 申进文 +1 位作者 罗信昌 杨绳桃 《食用菌学报》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研究了 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多态性与其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等培养性状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 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 ,交配型A有 2 1... 研究了 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多态性与其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 ,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等培养性状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 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 ,交配型A有 2 1个菌株 ,交配型a有 17个菌株 ,A∶a =2 1∶17。经X2 检验 ,两种交配型未出现 1∶1严重偏离。这表明 ,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耳 孢子单核菌株 菌丝生长势 菌丝生长速度 多态性 交配型 杂交育种 亲本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柄羊肚菌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培新 刘伟 +1 位作者 贺新生 耿卢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6,共6页
分离了不同发生地粗柄羊肚菌的内生真菌,并采用常规形态学技术结合ITS序列分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从3个发生地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中,共分离出属于14个分类单元的16个内生真菌菌株,其中15个菌株为子囊菌或其无性型,... 分离了不同发生地粗柄羊肚菌的内生真菌,并采用常规形态学技术结合ITS序列分析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从3个发生地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中,共分离出属于14个分类单元的16个内生真菌菌株,其中15个菌株为子囊菌或其无性型,仅1个菌株(高山被孢霉)属于接合菌门.毛壳菌为3个发生地共有的内生真菌,Lecanicillium fungicola var.aleophilum仅在四川绵阳和河南郑州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中分离到,其他内生真菌均为发生地特异性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柄羊肚菌 ITS序列分析 内生真菌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废菌棒抽提物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培新 刘林飞 +1 位作者 朱轩轩 吴睿睿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54,共3页
香菇生产废菌棒含有大量健壮的香菇菌丝体和菌丝转化的营养物质。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废菌棒抽提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提取pH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200U... 香菇生产废菌棒含有大量健壮的香菇菌丝体和菌丝转化的营养物质。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废菌棒抽提物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提取pH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200U/mL、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90min。采用最佳工艺抽提香菇废菌棒,抽提物中总氮含量1.644%,氨基氮含量0.213%,蛋白质水解率12.96%,固形物提取率15.17%。抽提物是一种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可用于复合调味品调配、高品质酱油生产等,同时也为香菇生产废菌棒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废菌棒 抽提物 正交设计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氯化聚乙烯对PVC/LLDPE共混体系性能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培新 黄鹤 +2 位作者 肖卫东 黄世强 程时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2-55,共4页
采用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进行增容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PE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很好的增... 采用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VC/LLDPE)共混体系进行增容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PE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很好的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乙烯 共混物 固相法 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的浓香型白酒窖泥中可培养Clostridium spp.挥发性代谢物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培新 李聪聪 +3 位作者 胡晓龙 迟雷 马兆 郭燕风 《轻工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1-11,共11页
对某酒企窖泥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88株细菌纯培养物,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5株细菌被分为8个系统发育簇(clusterⅠ—Ⅷ),其最高相似菌分别为C.tyrobutyricum,C.butyricum,C.indolis,C.acetobutylicum,C.bife... 对某酒企窖泥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88株细菌纯培养物,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中75株细菌被分为8个系统发育簇(clusterⅠ—Ⅷ),其最高相似菌分别为C.tyrobutyricum,C.butyricum,C.indolis,C.acetobutylicum,C.bifermentans,C.sporogenes,C.cadaveris和C.kluyveri.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8个代表性梭菌菌株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检测,共检测出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23种、酸类20种、酯类14、醛类2种、酮类2种和其他挥发性物质14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菌株RL1(C.tyrobutyricum)和EL7(C.butyricum)主要与乙酸和丁酸等化合物的形成有关;EL46(C.kluyveri)、RL20(C.acetobutylicum)和RL10(C.indolis)主要与己酸和己酸乙酯等化合物的形成有关;EL12(C.bifermentans)和RL23(C.sporogenes)主要与硫代醋酸S-甲酯、1-癸醇和正辛醇有关;而EL43(C.cadaveris)主要与多种酯类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窖泥 梭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 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味牛肝菌下脚料抽提物最佳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培新 耿卢婧 刘林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7-169,共3页
以美味牛肝菌下脚料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8 mL/g,提取pH 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8 335/1 667 nkat/mL,水解温... 以美味牛肝菌下脚料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8 mL/g,提取pH 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8 335/1 667 nkat/mL,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90 min。采用最佳工艺抽提美味牛肝菌下脚料,抽提物中总氮含量1.428%,氨基氮含量0.353%,蛋白质水解率28.32%,固形物提取率2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味牛肝菌 下脚料 抽提物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牛肝菌抽提物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培新 秦慧迪 +1 位作者 刘林飞 吴睿睿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35-336,340,共3页
以食用牛肝菌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8(mL/g)、提取pH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150、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90... 以食用牛肝菌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8(mL/g)、提取pH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150、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90min。采用最佳工艺抽提牛肝菌,抽提物中总氮含量1.519%,氨基氮含量0.300%,蛋白质水解率19.75%,固形物提取率2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 风味物质 单因素实验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浓香型白酒“增己降乳”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何培新 胡晓龙 +4 位作者 郑燕 沈祥坤 李绍亮 李学思 范海报 《轻工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1-12,共12页
适当增加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的质量浓度,降低乳酸乙酯的质量浓度,即"增己降乳",是提高浓香型白酒品质的有效途径.从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化学性质与生物合成机理、与"增己降乳"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应用、"增己... 适当增加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的质量浓度,降低乳酸乙酯的质量浓度,即"增己降乳",是提高浓香型白酒品质的有效途径.从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化学性质与生物合成机理、与"增己降乳"相关的微生物及其应用、"增己降乳"综合技术措施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分别由己酸和乳酸与乙醇通过酯化作用生成,己酸和乳酸分别是这两种酯生物合成的底物;己酸菌、甲烷菌、酯化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都是与"增己降乳"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微生物,单独或复合使用这些微生物制剂可以取得明显的"增己降乳"的效果;此外,白酒企业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科学建造窖池、优化窖泥配方、提高大曲质量、做好清洁卫生、调整入池条件、精细蒸馏操作、低温缓慢发酵等综合措施,也有助于实现"增己降乳".未来应深入研究不同生产条件下,乳酸菌、降乳菌等"增己降乳"相关微生物的种群演替规律;采用人工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学等免培养技术,系统研究与揭示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规律.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规范白酒产业化管理,保持"增己"和"降乳"的合理与适度,从而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品牌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己酸乙酯 乳酸乙酯 “增己降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子实体抽提物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培新 刘林飞 耿卢婧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70,共3页
以香菇残菇、菇脚、次菇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提取pH 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200 U/mL、水解温... 以香菇残菇、菇脚、次菇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外加蛋白酶和纤维素酶辅助抽提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8、提取pH 6.0、酸性蛋白酶与纤维素酶酶活比400/200 U/mL、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90 min。采用最佳工艺抽提香菇子实体,抽提物中总氮含量3.542%,氨基氮含量0.912%,蛋白质水解率25.75%,固形物提取率38.00%。抽提物可用于调配生产高质量的菇精类产品,应用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实体 香菇 抽提物 正交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法氯化聚乙烯增韧聚氯乙烯的研究Ⅱ.CPE的氯含量及共混方式与PVC/CPE相容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培新 邹从炎 潘少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6-71,共6页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与氯含量、共混方式以及CPE链结构的关系。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VC/CPE为部分相容体系,CPE中类似PVC的链段与PVC形成相间过渡层,共混方式影响共混体系...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与氯含量、共混方式以及CPE链结构的关系。动态力学性能表明PVC/CPE为部分相容体系,CPE中类似PVC的链段与PVC形成相间过渡层,共混方式影响共混体系的相容程度。透射电镜结果表明CPE呈连续网络结构分布于PVC粒子表面。共混条件一定时,共混物的抗张强度随相容性的改善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氯化聚乙烯 增韧 固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技术提取砂糖橘皮中的橙皮甙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培新 朱轩轩 +1 位作者 吴睿睿 刘林飞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0-62,共3页
以饱和Ca(OH)2为提取溶液,采用碱提酸沉微波辅助提取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从砂糖橘皮中提取橙皮甙的工艺。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min、酸沉淀pH4.0的条件下,砂糖橘皮中橙皮甙的提... 以饱和Ca(OH)2为提取溶液,采用碱提酸沉微波辅助提取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从砂糖橘皮中提取橙皮甙的工艺。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min、酸沉淀pH4.0的条件下,砂糖橘皮中橙皮甙的提取率为1.93%,纯度为9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糖橘皮 橙皮甙 微波技术 碱提酸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银花茎叶原料栽培平菇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培新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6-27,共2页
测定了金银花茎叶的主要成分,进行了以金银花茎叶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的培养料配方筛选和菌株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棉子壳相比,金银花茎叶粗蛋白、粗纤维高及粗灰分较高,碳氮比也较低,是一种适合于多种食用菌栽培的理想原料。平菇在金... 测定了金银花茎叶的主要成分,进行了以金银花茎叶为主要原料栽培平菇的培养料配方筛选和菌株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棉子壳相比,金银花茎叶粗蛋白、粗纤维高及粗灰分较高,碳氮比也较低,是一种适合于多种食用菌栽培的理想原料。平菇在金银花茎叶为主要原料的各基质中均能旺盛生长繁殖,金银花茎叶及棉子壳的混合培养基总产量与棉子壳基质相当或略高。单纯使用金银花茎叶为主料栽培平菇,麸皮用量为10%的配方较为理想。黑平王菌株产量最高,其次为豫2。这两个品种可以在当地大规模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茎叶 平菇 培养料配方筛选 品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