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教学工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培斌 杨洋 刘璐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5期151-153,共3页
如何将教与学两者有机结合是当前许多高校探索的问题。通过将学术性强的学生社团实践活动与教师的课程教学及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社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关键词 学生社团 教学工作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工程管理质量对我国建筑类职业教育的启示——以奎德林堡历史建筑修复工程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培斌 孙佳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33-135,共3页
作者以实地考察德国古镇奎德林堡历史建筑修复工程案例为例,分析德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征,归纳出其高效高质量的工程管理得益于专业化和高效的建筑技术人员的培养。由此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行业认证等方面对我国建筑类职业教育的... 作者以实地考察德国古镇奎德林堡历史建筑修复工程案例为例,分析德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征,归纳出其高效高质量的工程管理得益于专业化和高效的建筑技术人员的培养。由此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行业认证等方面对我国建筑类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工程管理 建筑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培斌 叶晓芹 +1 位作者 徐建国 钱燕 《高等建筑教育》 1999年第S1期39-40,共2页
建筑制图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房屋建筑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专业课。这两门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怎样将这两门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以及这两门课程合而为一的可... 建筑制图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房屋建筑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专业课。这两门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的重要内容,怎样将这两门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以及这两门课程合而为一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图学 建筑制图 房屋建筑学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工程图学课程改革整体优化的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晓芹 何培斌 +1 位作者 钱燕 朱建国 《高等建筑教育》 1999年第4期46-47,共2页
本文主要讲述面临跨世纪教育的形势,为了着眼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以系统论的整体优化理论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工程图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 工程图学 可持续发展 系统论 优化 课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然性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的理性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培斌 张点 《新建筑》 2014年第3期13-17,共5页
如何客观地评判历史建筑和街区并作出合理的保护决策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在香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多方努力下保护成为了对待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一项明确方针,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保护或活化。然而保护的原因和... 如何客观地评判历史建筑和街区并作出合理的保护决策是历史建筑保护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历史建筑保护在香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多方努力下保护成为了对待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一项明确方针,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保护或活化。然而保护的原因和措施伴随着随机偶然性。如何确定保护对象?如何制定保护标准?这些标准如何影响历史建筑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的策略?这些项目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建筑学和历史价值并同时服务于新功能方面有多成功?文章将考察香港的一些近期项目以探究偶然性保护这一问题,亦将讨论通向更客观与合理的建筑保护途径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 遗产价值评估 适应性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座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培斌 《世界建筑》 2017年第7期92-97,共6页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第二所可提供建筑专业教学的院校。建筑学院最初为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建筑学系,在校学生约为250人,开设五年制本科及硕士学位课程。此外,建筑学系未设其他专业,其教学楼与教工部共用。2010年,建...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第二所可提供建筑专业教学的院校。建筑学院最初为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建筑学系,在校学生约为250人,开设五年制本科及硕士学位课程。此外,建筑学系未设其他专业,其教学楼与教工部共用。2010年,建筑学系正式更名为建筑学院,计划增设城市研究本科课程及城市设计、节能和可持续设计等硕士课程。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学院也将需要更多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院 本科课程 建筑专业 城市研究 城市设计 硕士学位 可持续设计 DISCIPLINES created CREA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中式古建简述
7
作者 何培斌 《古建园林技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共5页
香港中式古建简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何培斌香港地处中国边陲,东晋时属宝安县境,唐时归东莞县,明中叶至清都属新安县管辖(现宝安县范围)。人口多为中原地区辗转迁移而来。其中江西吉水邓符协于十二世纪时举家南迁,定居香港... 香港中式古建简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何培斌香港地处中国边陲,东晋时属宝安县境,唐时归东莞县,明中叶至清都属新安县管辖(现宝安县范围)。人口多为中原地区辗转迁移而来。其中江西吉水邓符协于十二世纪时举家南迁,定居香港新界锦田一带,为最早有族谱可籍。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岭南建筑风格 香港 祠堂 书室 大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技术规训的在地文化:非正规住区中的自发性设计研究
8
作者 管永康 何培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6,I0011,共6页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 技术系统在驱动都市空间重构的同时,也催生了非正规住区中的社会矛盾。本文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方法观察居民与空间的身体交互,以“入侵-抵抗-思辨”的反身性分析逻辑,研究天津非正规住区个案中技术规训的空间表征,探讨居民利用自发性设计抵抗的方法机制,并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低技术”特质在实践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设计 文化经验 技术规训 非正规住区 设计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视野下的建造模式——以新加坡国家古迹莲山双林禅寺复原工程为例
9
作者 向兴 郑静 何培斌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114-119,共6页
在近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在中国的华南原乡和东南亚侨居地之间以及人口与技术两方面均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状态。文章基于建造模式理论和跨境网络视角,结合新加坡当地文集、报刊等资料和工地田野访谈,分析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自1990... 在近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在中国的华南原乡和东南亚侨居地之间以及人口与技术两方面均呈现出“双向流动”的状态。文章基于建造模式理论和跨境网络视角,结合新加坡当地文集、报刊等资料和工地田野访谈,分析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自1990年代以来修复工程中的建造实践过程,揭示该工程中对始于原乡的建造传统进行的在地化移植与跨境协作创新。这一跨境合作模式为认识和理解地域视角下建筑遗产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网络 建造模式 新加坡 遗产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式情境教学在高职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培斌 栗新然 李莹雪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5期164-167,共4页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问题式情境教学以其逼真的情境设置、问题式诱导等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理念。
关键词 建筑制图与识图 创设情境 问题式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民间建筑环境的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培斌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0-124,共5页
该文尝试在中国民居研究课题及方法上探索一条新的路子。作者认为如果要了解聚落全面环境的意义。除了研究民居之外,还要研究村落中其他建筑、结构及场所。因此,建筑师们必须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活动... 该文尝试在中国民居研究课题及方法上探索一条新的路子。作者认为如果要了解聚落全面环境的意义。除了研究民居之外,还要研究村落中其他建筑、结构及场所。因此,建筑师们必须利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活动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环境 建筑环境 民间环境 建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道主凝视到空间认同: 闽西传统村落居民环境感知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欣桐 周浩明 +1 位作者 何培斌 华亦雄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115,共6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村落拥有了遗产地、社区、景区多重身份,作为东道主,当地村民也开始回望凝视并重新审视起曾为日常景观的村落环境,并产生新的空间感知。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认知地图的方式,从文化认知、...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传统村落拥有了遗产地、社区、景区多重身份,作为东道主,当地村民也开始回望凝视并重新审视起曾为日常景观的村落环境,并产生新的空间感知。研究以福建永定洪坑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认知地图的方式,从文化认知、情感偏好、行为活动三个维度调查当地村民对村落环境空间感知的差异。结果表明,村民普遍对展示场所、前舞台化空间存在文化认知维度高、情感偏好维度低的感知意向;对邻里交往空间、集体记忆空间呈现情感偏好维度高的感知意向;村民活动路径以家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且活动范围存在性别差异。最后,基于上述村民环境感知差异与行为倾向,本研究提出了洪坑村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从而增强村民对本村落的空间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东道主凝视 空间认同 环境感知 村民 认知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