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编辑心理定势
被引量:1
- 1
-
-
作者
何双及
-
出处
《编辑之友》
1987年第6期65-66,共2页
-
文摘
心理定势是说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趋势。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的,后来经过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加以改造,发展成为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之后,就被运用到各个领域,象“宣传定势”、“认识定势”、“审美定势”,都是这一理论的推衍。勿庸讳言,在编辑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种心理定势。研究这个定势,对于促进编辑工作更好地开展,是有积极作用的。造成编辑心理定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
-
关键词
心理定势
编辑工作
政治因素
积极作用
德国心理学
审美定势
苏联心理学
理论
主导地位
稿件
-
分类号
G23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反映与选择
- 2
-
-
作者
何双及
-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3期17-19,共3页
-
文摘
近几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发生了反映与选择之争。在争论中有的人认为选择可以取代反映,有的人认为选择是认识的特殊成份。在我看来,毫无疑问,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中不仅有选择,而且,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反映。那么,选择和一般反映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选择与反映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选择被包含在反映之中,是反映的组成部分。人是感性的实践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纷至踏来,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产生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反映伊始,人们尚无所谓选择,处于泛反映之中。当反映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人对事物有了多方面的感觉,事物的某种属性、功能、关系……被人们分割出来,予以特殊反映就是选择。人们几年来对选择众说纷纭,选择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
关键词
选择性
反映
形成过程
社会实践
多样性
客观事物
感性活动
认识过程
物种尺度
实践活动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智慧的碰撞——偶合简论
- 3
-
-
作者
何双及
-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校刊编辑部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7年第2期35-39,共5页
-
文摘
偶合,与巧合、不谋而合、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等是一个意思。它是指两人(或多人、不同群体)对某一客观事物(或规律)、主观意识形态(理论、学说、文艺作品)有相同的结论、看法、创作的一致、符合而又互不相知的一种普遍现象。象崔颢与李白、《屈原》与《李尔王》,勾股定理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焦耳与迈耳,……等都有这种情况。由于把这种现象看得过分神秘,往往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争执。这种智慧的碰撞激起的新波旧澜至今未息,因此有必要从哲学上加以探讨和分析。偶合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现象。动物便没有偶合,只有生存本能。达尔文在其巨著《人类的由来》中认为人的审美观念与动物不同,人可以欣赏“夜间天宇澄清之美,山水风光之美,典雅的音乐之美,动物是没有能力加以欣赏的。”动物也展示自己躯体的雄健(如狮虎)、或美丽(如孔雀),唱出幽美动听的“歌声”(如黄鹂、夜莺、百灵鸟),貌似偶合的行为、现象,却是雌雄调情、寻求配偶的性本能,因此,同人不一样,他们“
-
关键词
审美观念
不同群体
性本能
皮亚杰
客观事物
达尔文
因果关系
认识发生
独立性
偶合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