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三氧化二铁对黄瓜发芽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俊鹏 孙心慧 +1 位作者 何亚洲 陈晓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1-104,113,共5页
从黄瓜的发芽率、根长、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4个方面开展试验,在对黄瓜幼苗进行生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三... 从黄瓜的发芽率、根长、抗氧化系统[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叶片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4个方面开展试验,在对黄瓜幼苗进行生理特性检测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浓度的纳米三氧化二铁(Fe_(2)O_(3)NPs)(0、5、10、15、20 mg/L)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NPs对黄瓜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浓度效应,低浓度(5、10 mg/L)的Fe_(2)O_(3)NPs对种子的发芽率和主根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15、20 mg/L)的Fe_(2)O_(3)NPs则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得到提升,而高浓度下,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并伴随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三氧化二铁(Fe_(2)O_(3)NPs) 黄瓜 生理特性 发芽率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位计自动检测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亚洲 张强 +1 位作者 赵峰 衡顺发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6,共4页
为实现液位计的自动控制与测量,应用机器视觉与伺服运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CCD成像技术,采用精密光栅尺读数,并编制出液位的自动检测软件系统,实现了对液位计在0~2000mm的全量程范围内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2 mm(k=2)的精确测量。通过... 为实现液位计的自动控制与测量,应用机器视觉与伺服运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CCD成像技术,采用精密光栅尺读数,并编制出液位的自动检测软件系统,实现了对液位计在0~2000mm的全量程范围内扩展不确定度优于0.2 mm(k=2)的精确测量。通过实验测量表明:系统自动控制可靠,具有良好的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位计 自动检测装置 CCD成像 机器视觉 自动控制与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LSTM网络的K_(2)灰岩富水区预测——以阳泉泊里矿区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师素珍 石贵飞 +4 位作者 刘最亮 李礼 姚学君 裴锦博 何亚洲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5-163,共9页
在山西阳泉泊里矿区,太原组K_(2)灰岩是15号煤层上部主要的含水层,查明其富水分布特征对上下组煤层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得到K_(2)灰岩的富水分布区域,首先,利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获取精确的K_(2)灰岩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结合皮尔... 在山西阳泉泊里矿区,太原组K_(2)灰岩是15号煤层上部主要的含水层,查明其富水分布特征对上下组煤层安全开采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得到K_(2)灰岩的富水分布区域,首先,利用常规的波阻抗反演获取精确的K_(2)灰岩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结合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交叉验证−逐步回归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网络的训练数据。此外,引入适合于时序数据处理且能够捕捉测井曲线前后相关性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智能化、多变量LSTM视电阻率预测模型,以精确地预测研究区视电阻率进而得到地层富水性分布特征。同时,分别利用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与多变量LSTM模型在井点位置建立电阻率测井曲线与地震属性井旁道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将井点处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推广至无井区得到全区视电阻率体,根据视电阻率值的高低、矿区地质构造与陷落柱发育情况圈定灰岩富水区。实际数据的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多属性回归算法相比,多变量LSTM模型预测误差小,与测井相关系数高,说明多变量LSTM模型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出工区视电阻率,在含煤地层的富水性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性 视电阻率 属性优选 含煤地层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园艺作物光合效率与次生代谢物合成的调控机理研究
4
作者 何亚洲 陈晓峰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9期39-45,共7页
光质对植物光合速率、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和转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综述了光质对园艺作物光合效率与次生代谢物合成的调控机理,以期为园艺作物新品种培育和栽培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光质调控 园艺作物 光合效率 次生代谢物合成 生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