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秘的暗面”:论人文素养在影视艺术高等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1
作者 何东煜 范婕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近年来,艺术专业招生中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与考察陆续成为诸多院校的共识。当下高中与大学教育,人文素养较为缺位,影视艺术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在聚焦“艺术观念”与“专业技能”教育的二元争论外,影视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人文素养”基础教... 近年来,艺术专业招生中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与考察陆续成为诸多院校的共识。当下高中与大学教育,人文素养较为缺位,影视艺术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在聚焦“艺术观念”与“专业技能”教育的二元争论外,影视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亟待引起多方思考与重视。影视艺术高等教育须与高考、艺考环节对接,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互相对话、跨学科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引导社会各界树立重视人文素养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教育 招生改革 艺术观念 专业技能 人文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中国电影热点现象述评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星 何东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5-12,共8页
2020年的中国电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冰封阶段,伴随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国电影逐渐开河放流到全面复苏,并且取得世界电影市场第一的成绩,这证明了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国家制度给予环境的高度呼应性。围绕着2020年春节档... 2020年的中国电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冰封阶段,伴随着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中国电影逐渐开河放流到全面复苏,并且取得世界电影市场第一的成绩,这证明了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国家制度给予环境的高度呼应性。围绕着2020年春节档期《囧妈》线上放映、《八佰》决断性定档、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等创造的复苏高潮,以及贺岁档多部艺术创作的接续,中国电影在逆势中将自己变成了世界电影业侧目的独特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中国电影 抗疫背景 《八佰》 《我和我的家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青春的时代书写:建国以来青年共产党员形象的影像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晟姝 何东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8-26,共9页
影像建构的党员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符号和表征,银幕上共产党员们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观众对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共产党核心本质认知的重要路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自建国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红色青春主... 影像建构的党员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符号和表征,银幕上共产党员们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观众对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共产党核心本质认知的重要路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自建国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红色青春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以鲜明的时代性映射着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和人民的精神价值追求。影像书写的党的历史、党员形象、家国记忆和民族精神也更应该介入到现实生活,根植于我们基本的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以来 电影创作 青年共产党员 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是一座塬,电影在塬上——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的思考,以《白鹿原》、《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东煜 付磊 《戏剧之家》 2016年第7期278-279,共2页
纵向观察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与电影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与改编自其中的电影是这样一种关系:真正好的改编电影源于文学,但又与文学保持距离。距离,是一种成熟的表达。是文学到电影的成熟。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也是镜像的破灭与重新... 纵向观察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与电影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与改编自其中的电影是这样一种关系:真正好的改编电影源于文学,但又与文学保持距离。距离,是一种成熟的表达。是文学到电影的成熟。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也是镜像的破灭与重新建构。是文本和电影内的,文本和电影外的,受众心理三者的镜像的幻灭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改编电影 距离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香港电影教育的改良寓言、多元实践与观念统一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东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0-93,共4页
从电影传入香港到“香港电影”的发展繁荣,无论是创作人才的传承接力还是观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都得益于电影教育的催化。但长期以来,聚焦香港电影教育研究的目光似乎略显黯淡,尤其早期香港电影教育发展研究更是寥寥。文献缺乏,加之年代... 从电影传入香港到“香港电影”的发展繁荣,无论是创作人才的传承接力还是观众素质的不断提高,都得益于电影教育的催化。但长期以来,聚焦香港电影教育研究的目光似乎略显黯淡,尤其早期香港电影教育发展研究更是寥寥。文献缺乏,加之年代的久远,让早期香港电影教育的踪迹似乎淡出我们的视野。但事实上,早期香港电影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因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呈现着不同的特征和模式,值得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去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教育 早期 寓言 改良 实践 教育发展研究 社会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中国电影研究与实践方法论 被引量:1
6
作者 何东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5-22,共8页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 数字人文的历史、现在到未来,是不断显现、不断建构、相互交织、螺旋式上升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相遇亦是。从开显走向建构,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真正形成一种成功的、可推广的范式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电影研究者,应该首先厘清自我的主体身份、电影学科的人文主体性和中国电影的语境主体性,以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来正确认识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研究的现实呈现及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中国电影研究 人文驱动力 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河西走廊》对于丝路文化传播的情态价值
7
作者 何东煜 郭晨 《艺术科技》 2016年第3期123-123,132,共2页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记录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电视传媒行业快速发展,使有文化内涵的情感类纪录片或是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无论是影片的数量还是影片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地域视野下的...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电视记录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电视传媒行业快速发展,使有文化内涵的情感类纪录片或是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无论是影片的数量还是影片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地域视野下的文化记录在其形式和原则上也展现出了较大的魅力。丝绸之路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贸易纽带,自古以来就是欧亚贸易文化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文化的交流还是商业的往来,丝绸之路作为欧亚人民沟通的走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无论是艺术科技的传出,还是文化学术的流入,丝绸之路对于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河西走廊作为丝路走廊的重要部分,是贸易往来的重地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河西走廊对于贸易文化的沟通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 丝路文化传播形态 问题研究 现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治愈式旅途片”中的“父亲形象”
8
作者 何东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8-60,共3页
公路电影的创作焦点到后期转向"治愈式旅途片"。多数"治愈式旅途片"以回归传统叙事和主流价值为主,并以归家意象为结局,在其中进行"父亲"或"类父亲"式形象的建构。中国"治愈式旅途片"... 公路电影的创作焦点到后期转向"治愈式旅途片"。多数"治愈式旅途片"以回归传统叙事和主流价值为主,并以归家意象为结局,在其中进行"父亲"或"类父亲"式形象的建构。中国"治愈式旅途片"聚焦当下转型社会中的家庭情感和父子/父女代际关系,既有向国外同类影片的借鉴之处,也有自我的本土化创新和改造。本文将以《人再囧途之泰囧》为重点个案代表,梳理分析其中"父亲形象"的建构策略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愈式旅途片” “父亲形象” 《人再囧途之泰囧》 建构策略 建构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思索:中国电影“人民性”的一种方法论
9
作者 何东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3-58,共6页
一、缘起:从中国电影“人民性”研究说开去(一)明晰的中国电影“人民性”研究及其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人民性”就以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形态引领为概念内涵,并在“十七年时期”概念得以稳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创作 十七年时期 方法论 从后思索 人民性 意识形态 概念内涵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数字人文与电影教育
10
作者 何东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2-36,共5页
电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若要促成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从现象开显走向建构,从而成为新的范式,电影教育便是其达成的中间路程与桥梁。只有在教育层面与理论层面实现良性共振,新学术范式的建构才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并形... 电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实践活动,若要促成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从现象开显走向建构,从而成为新的范式,电影教育便是其达成的中间路程与桥梁。只有在教育层面与理论层面实现良性共振,新学术范式的建构才能具备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并形成较为强大的学科共识。进入新文科建设视域,既是电影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实践的探讨语境,也为其与数字人文相遇的合理性增加了阐释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教育本质 文科建设 学术范式 教育实践活动 人文学科教育 教育层面 视域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与教育”:抗战前香港电影批评的媒介之声
11
作者 何东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8-92,共5页
19世纪末,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华人资本在整个香港经济构成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华文传媒也因此开始发展,不再作为香港英文传媒、报纸的附庸。至20世纪30年代,华人观众成为香港电影受众群的中坚力量。伴随着影像观看行为的成... 19世纪末,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背景,华人资本在整个香港经济构成中的比重显著提升,华文传媒也因此开始发展,不再作为香港英文传媒、报纸的附庸。至20世纪30年代,华人观众成为香港电影受众群的中坚力量。伴随着影像观看行为的成熟,香港各界对电影的思考与批评逐渐催生,其中对“电影与教育”话题的争鸣探讨,为抗战之前的香港电影创作和电影教育观念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与教育” 战前 香港电影 电影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