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及其在当代农业遗产中的传承与应用
1
作者 伽红凯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 古农学是对古代农业知识的研究、分析和解释,是动态演变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农业科学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古农学影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也反映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在农村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延续。本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农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的形成过程,厘清了古农学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了古农学知识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演变与应用。研究表明,古农学知识技术体系以系统性知识框架与复合型技术架构为核心,不仅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演进脉络,更通过其基础性支撑价值,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与创新转化提供底层逻辑。应在“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理念指引下,将古农学知识技术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相结合,实现古农学知识技术在当代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农学 农业文化遗产 知识技术体系 传统农业 古农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与价值重塑 被引量:1
2
作者 伽红凯 王庆霖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5,共7页
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赓续农业优良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业智慧的宝贵资源与多重价值,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 浩瀚历史长河孕育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农耕文明的瑰宝,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对赓续农业优良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传统农业智慧的宝贵资源与多重价值,深入探讨了全球视野下守望传统农耕智慧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传统农业智慧当代价值重塑的四大实践路径:一是汲取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二是构建人与“农遗”的双向对话,激发对传统农业智慧的情感共鸣;三是融合活态经济路径,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四是构建当代话语体系,增强其全球影响力。这些路径不仅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视角,也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传统农业智慧 保护传承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驱动全面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典型模式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智伟 陈晖 伽红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GIAHS发轫于乡村,其蕴含的系统性、多功能性为驱动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性依据。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缘由、现实痛点及全球视野,展示出逻辑耦合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时代指向性的有机统一。立足区... GIAHS发轫于乡村,其蕴含的系统性、多功能性为驱动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性依据。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缘由、现实痛点及全球视野,展示出逻辑耦合性、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与时代指向性的有机统一。立足区域发展实际、产业水平、资源条件等诸多要素,各遗产地在推进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先进典型,在实践内容上包括生态保育、产业提振、文化深耕、人才驱动及组织赋能各个方面。以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在把握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内在机理及典型模式的基础上,需以机制赋权、内培外引、技术增能、经验借鉴等路径,进一步推动GIAHS驱动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HS 农业文化遗产 风险冲击 全面乡村振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被引量:18
4
作者 伽红凯 王雨霏 +2 位作者 邹铃 纪潇雨 李亮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64-68,共5页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的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业态、发展历程与现状,并...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的休闲农业产业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业态、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向,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业态形式 发展历程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伽红凯 王雨霏 +2 位作者 邹铃 纪潇雨 李亮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期56-59,共4页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产业集聚... 近年来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互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大量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介绍了产业集聚的概念,并对一些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及其在休闲农业产业中的运用进行实证分析和评述,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方向,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产业集聚 测度方法 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生产要素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伽红凯 王树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33-41,共9页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体和局部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要素弹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弹性较小,苏中地区大多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土地要素弹性为负或不显著,苏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其次为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要素弹性 农业产出 空间效应 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CSA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伽红凯 王树进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37-40,共4页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加大,消费者为寻求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农业生产者为了规避生产风险,CSA(社区支持/分享农业)模式应运而生,CSA倡导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可以同时提高CSA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福利。笔...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加大,消费者为寻求安全、高品质的食品,农业生产者为了规避生产风险,CSA(社区支持/分享农业)模式应运而生,CSA倡导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可以同时提高CSA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福利。笔者立足于CSA模式的由来,尝试对这种特殊的运作模式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支持/分享农业 发展状况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机制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伽红凯 吴嘉玲 卢勇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20,共10页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 引导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是推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推手。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构建纳入旅游影响感知和生活质量的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选择东部地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中部地区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作为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第一,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责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第二,生活质量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在居民积极旅游影响感知和消极旅游影响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多群组分析,区域变量在不同群组间的效应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 环境责任行为 旅游影响感知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条件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王睿 李昕 +1 位作者 朱晓军 伽红凯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20,共9页
建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研了江苏省已开展集中居住地区的农村居民,测量了集中居住前、后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变化,就上述差异给出了主要影响因... 建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研了江苏省已开展集中居住地区的农村居民,测量了集中居住前、后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变化,就上述差异给出了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农民集中居住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体育活动满意度因素提升最为显著,而体育组织满意度与体育服务效果满意度改变不显著。农村居民家庭特征、集中居住时间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均为影响集中居住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农民 集中居住 农村 体育公共服务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标准与机制--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
10
作者 伽红凯 卢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保护补偿是化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居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之间冲突的必要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涉及责任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诸多内容,其中补偿标准是最核心的问题。基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可设定在333元/亩左右,并可在300.8—366.1元/亩的区间内进行动态调整;农户受偿额度受到个人及家庭特征、生态认知以及资本禀赋特征的共同影响。因此,应合理确定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标准,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补偿的知识普及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保护补偿 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推进江苏经济薄弱地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1
作者 伽红凯 姜知雨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7期161-165,共5页
经济薄弱地区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强省,江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经济薄弱地区倾注了大量资源,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江苏也转向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在厘清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经济薄弱地区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作为经济大省和农业强省,江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对经济薄弱地区倾注了大量资源,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江苏也转向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在厘清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现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缺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生态保护与发展问题突出以及基层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有待加强等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路径选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坚持算好“生态账”和加强乡村组织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薄弱地区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雨晴 伽红凯 王思明 《农业考古》 2020年第4期264-271,共8页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公地悲剧 传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州荻港村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邓黍心 伽红凯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6期1-3,10,共4页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湖州荻港村落文化积淀深厚,从早期的渔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及所带来的名人文化在村落中仍清晰可辨。该文选取荻港村这一案例村,通...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湖州荻港村落文化积淀深厚,从早期的渔猎文化发展到农耕文化及所带来的名人文化在村落中仍清晰可辨。该文选取荻港村这一案例村,通过探析其传统村落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的现状,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尝试从协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恢复文化生态3个方面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思路,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传统村落文化 传承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以金针菜种植为核心
14
作者 张雨晴 伽红凯 王思明 《古今农业》 2021年第3期91-98,90,共9页
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是以金针菜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系统,于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针菜作为中国原产作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到药用植物、再到食用蔬菜的转变。而江苏宿豫丁嘴地区凭借良好的自然条... 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是以金针菜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系统,于202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针菜作为中国原产作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由观赏植物到药用植物、再到食用蔬菜的转变。而江苏宿豫丁嘴地区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不仅成为金针菜的重要产地,而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金针菜生产为核心的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传承至今。本文拟以金针菜在中国种植历史以及角色的转变为背景,通过分析宿豫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条件,挖掘金针菜生产系统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针菜生产系统 金针菜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农业经济思想初探
15
作者 张志翔 伽红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79,共7页
《抚郡农产考略》是清末江西有代表性的农学著作,不仅保存有抚州地区大量农产种类、栽培与加工技术等资料,还包含了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作者何刚德已经认识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对生产有束缚作用,他在记载各类农产品时,提出“价值”... 《抚郡农产考略》是清末江西有代表性的农学著作,不仅保存有抚州地区大量农产种类、栽培与加工技术等资料,还包含了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作者何刚德已经认识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对生产有束缚作用,他在记载各类农产品时,提出“价值”的概念且用货币价格对其衡量,并深入揭示了农产品上市时间、供求、地理、交通条件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进而寻求增值之道。何氏提倡多种经营,大力种植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发挥柑橘、甘蔗等名优特产优势,促进农业的商品化生产。他还建议通过深加工的方式获取更高利润,并对未能引进西方的先进加工技术而感到惋惜。《抚郡农产考略》体现了中国近代官僚知识分子对农业经济转型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郡农产考略》 何刚德 农业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与分析 被引量:50
16
作者 伽红凯 卢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61,共9页
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区域,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导致的农户保护意识薄弱与短视行为频发;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 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区域,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现阶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导致的农户保护意识薄弱与短视行为频发;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形成的保护主体结构性缺失与生产技艺的传承困境。构建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由此提出应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立足农业文化遗产地固有的优势资源禀赋,逐步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将比较优势逐步放大,形成“虹吸效应”,打造遗产地区域经济“增长极”,进而在特殊资源禀赋的保护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最后,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提出相关建议:一是以评促建,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二是擦亮招牌,文旅结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弘扬传统,营造和谐自信的文明乡风;四是加强监管,构建持续高效的农业遗产共同体;五是以点带面,以产业兴旺促进区域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有效市场 有为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烟叶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保 李震 伽红凯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3期170-172,共3页
产业结构单一,禀赋资源浪费,综合生产效率低下是贵州省传统烟叶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弊端,也是当下其他烟叶主产区共同的诟病。新形势下,贵州省烟叶产业综合体成为稳定烟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其发展要注重集聚资源要... 产业结构单一,禀赋资源浪费,综合生产效率低下是贵州省传统烟叶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弊端,也是当下其他烟叶主产区共同的诟病。新形势下,贵州省烟叶产业综合体成为稳定烟区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其发展要注重集聚资源要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烤烟+N”多元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形成更稳定更高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本文在深入调研与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六位一体”的贵州烟叶产业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倡构建产、加、流和销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期对烟叶产业综合体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支撑贵州烟叶产业综合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产业综合体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矛盾表征、肇因分析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伽红凯 卢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202,共14页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遗产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遗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在迈向更高台阶的过程中,其供给侧面临三大深层矛盾,即遗产地域分布与类型结构失衡、遗产管理低效以及遗产低质量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遗产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遗产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在迈向更高台阶的过程中,其供给侧面临三大深层矛盾,即遗产地域分布与类型结构失衡、遗产管理低效以及遗产低质量发展。问题之下,破局之要在于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为指导,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调整。为此,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矛盾产生的内在肇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供给侧改革的三大实践策略。一是“调结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结构优化合理;二是“增效率”,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效率;三是“提质量”,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农业文化遗产 高质量发展 路径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对劳动力回流的作用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伽红凯 陈晖 卢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3期131-142,156,共13页
劳动力回流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对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对缓解遗产地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意义重大。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策略,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相关数据,采用NVivo12软件构建并验证了农业文化遗产活态... 劳动力回流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对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对缓解遗产地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意义重大。利用扎根理论的研究策略,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相关数据,采用NVivo12软件构建并验证了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对劳动力回流的作用机理模型。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吸引劳动力回流的演进脉络可划分为厚积蓄力、渐续薄发、联动示范三个具体阶段;资源支持、品牌效应、发展机遇、外部情境、个体特质是影响遗产地劳动力回流的五大关键因素。提出根据遗产地所处发展阶段特征合理设计相关机制引导劳动力回流,重视培育厚积蓄力阶段遗产地内生动力,采取多种形式保障精英回流劳动力的基本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劳动力回流 活态保护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AHS农业文明互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伽红凯 陈晖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99,共12页
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 GIAHS诞生和成长于人类农业文明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农业文明的智慧精髓,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在世界农业生态危机愈加深重、全球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依靠单一文明体内部自发抵御工具理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造成的非可逆侵袭是远远不够的,而应破除“疆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要素良性互动及保护和发展经验互鉴。这一设想的实现有赖于在GIAHS领域开展农业文明互鉴,基于遗产系统要素差异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需要所构成的实践逻辑、外部全球性风险与遗产系统内部危机所构成的现实逻辑二者的有机统一则构成这一行为产生的背后动因。落实到具体实践,推动GIAHS农业文明互鉴,需秉持文化融合理念,提升跨区域合作机制水平,重视传承东方农耕智慧,并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解释传统农业的“自然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HS 生态文明 文明互鉴 协同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