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用药情况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传芬 李政 +4 位作者 伍满燕 崔淯夏 宋婧 张椿英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5-1329,共5页
背景血脂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密切相关,影响患者的预后,了解AMI患者的血脂变化,对临床给患者施行更好的调脂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15-01-01至2018-02-2... 背景血脂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密切相关,影响患者的预后,了解AMI患者的血脂变化,对临床给患者施行更好的调脂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15-01-01至2018-02-28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57例,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随访时第一次复查时血脂水平演变情况,并记录患者服药情况。结果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LDL-C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的LDL-C达到(2.21±0.63)mmol/L,较入院时平均下降(0.98±0.34)mmol/L,此后患者的LDL-C水平逐渐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总胆固醇(TC)水平较入院时平均下降(1.34±0.46)mmol/L,此后患者的T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下降趋势,此后患者的HDL-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上升趋势,24 h后有所下降,此后患者TG水平趋于平稳。在调脂治疗方面,36.8%(168/457)的AMI患者于院前接受调脂治疗;院前未接受调脂治疗的人群中,有28.2%(129/457)的患者在院前已患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院内99.2%(453/457)的患者加用调脂治疗,药物以他汀类为主,剂量以中等剂量为主。至出院后1年时,仅有59.3%(271/457)的患者仍坚持规律服用调脂药物。出院后随访期间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43.7%(200/457)。结论AMI患者发病后24 h左右LDL-C下降达到谷值,院前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下降趋势更明显;AMI患者的调脂治疗以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为主,院内他汀使用率可达99.2%,但随访期间患者的LDL-C达标率为43.7%,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能对提升达标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脂异常 胆固醇 调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7
2
作者 伍满燕 梁文卿 +1 位作者 陈江天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23-1226,共4页
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 颈动脉是向大脑提供富氧血液的主要血管,承担脑组织85%的血液,是脑供血的要塞。同时,颈动脉是全身大动脉中最表浅的一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形成和演变的反映窗口。更重要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脑栓塞的栓子大部分来自颈动脉。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脑血管领域专家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个包括颈动脉疾病在内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指南。然而,即便如此,医患对颈动脉疾病的认知水平仍普遍较低,极有必要对颈动脉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广泛宣传。本研究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高龄患者肌钙蛋白检查现状及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迟骋 杨洁 +3 位作者 李龙 伍满燕 朱继红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高龄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现状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69757例,其中<60岁患者46 404例(非老年组),60~84岁患者20 122例(老年组),≥85岁患者3231例(高龄组)。2018年9~12... 目的探讨急诊高龄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现状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69757例,其中<60岁患者46 404例(非老年组),60~84岁患者20 122例(老年组),≥85岁患者3231例(高龄组)。2018年9~12月高龄组肌钙蛋白检测313例,其中肌钙蛋白阳性组120例,肌钙蛋白阴性组193例。肌钙蛋白阳性组又分为AMI组47例,非AMI组73例。采集入选患者病史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及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肌钙蛋白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钙蛋白检测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肌钙蛋白在不同年龄组中对AMI诊断的价值。结果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老年组(18.5%vs 8.4%、14.9%,P<0.01),且基础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老年组[(0.10±0.74)μg/L vs (0.03±0.25)μg/L、(0.05±0.39)μg/L,P<0.05]。肌钙蛋白阳性组发病<6h、胸痛、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肌钙蛋白阴性组,恶性肿瘤、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低于肌钙蛋白阴性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6h、eGFR、NT-proBNP水平是影响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胸痛、初始肌钙蛋白、空腹血糖与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诊断AMI相关(P<0.01)。高龄组肌钙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100.00%、特异性72.56%、阳性预测值39.17%,ROC曲线下面积0.65,较非老年组和老年组下降。结论高龄患者肌钙蛋白阳性率较高,但其在AMI中的诊断价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钙蛋白 生物学标记 发热 呼吸困难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微小RNA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伍满燕 迟骋 +2 位作者 连政 苏丽娜 陈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微小RNA(microRNA,miR-19b、miR-223和miR-483-5p)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因"胸痛或其等危症"就诊于我院且疑诊AMI的年龄≥85岁高龄患者70例,按性别和年龄1:1配对原则,分为AMI组35... 目的探讨循环微小RNA(microRNA,miR-19b、miR-223和miR-483-5p)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因"胸痛或其等危症"就诊于我院且疑诊AMI的年龄≥85岁高龄患者70例,按性别和年龄1:1配对原则,分为AMI组35例和非AMI组35例。收集患者入院时首份血标本,检测循环microRNA表达水平。比较2组循环miR-19b、miR-223和miR-483-5p表达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循环microRNA对高龄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与非AMI组比较,AMI组miR-19b、miR-223和miR-483-5p表达显著上调(3.42±0.11 vs 1.00±0.00,P<0.01;2.25±0.12 vs 1.00±0.00,P<0.05;2.51±0.12 vs 1.00±0.00,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9b、miR-483-5p和血清肌钙蛋白I诊断高龄AM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4~0.83)、0.71(95%CI:0.61~0.80)和0.64(95%CI:0.53~0.74),miR-19b、miR-483-5p诊断AMI价值优于血清肌钙蛋白I;miR-19b、miR-223和miR-483-5p三者联合诊断高龄AMI的AUC为0.82(95%CI:0.74~0.90)。结论循环miR-19b和miR-483-5p表达上调有助AMI早期诊断,有望成为高龄AMI的新型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Ⅰ ROC曲线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知情决策 被引量:4
5
作者 伍满燕 李忠佑 +1 位作者 崔淯夏 陈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知情决策的质量,并探讨其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进行择期PCI知情决策交流的、疑诊或确诊SCAD的住院患者。通过查询病历和问... 目的 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知情决策的质量,并探讨其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进行择期PCI知情决策交流的、疑诊或确诊SCAD的住院患者。通过查询病历和问卷调查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知情决策信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决策结果分为同意组(152例)和拒绝组(2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的知情决策要素。结果 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知情决策交流共174人次,由81名医生完成,仅5(2.9%)人次交流内容满足知情决策七要素,12(6.9%)人次满足知情决策基本要求。与同意组比较,拒绝组的年龄较大,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阳性率较低,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药物应用率较低(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讨论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OR=6.05,95%CI:1.08~33.85,P=0.041)及其优缺点(OR=6.40,95%CI:1.07~38.18,P=0.042)的患者更容易拒绝冠状动脉造影,而讨论择期PCI风险(OR=0.06,95%CI:0.01~0.29,P<0.001)的患者与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有关。结论 医生与SCAD患者有关冠状动脉造影的知情决策交流通常是不充分的,交流内容涉及替代方案的患者更倾向于拒绝冠状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决策 稳定性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包积液检查对良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 李忠佑 +4 位作者 昃峰 马玉良 伍满燕 王思琦 陈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心包积液现有检查对良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心包穿刺并完善相关检查的50例住院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良、恶性心包积液组,每组25例,比较心包穿刺检查的差异及相关指标的... 目的探讨心包积液现有检查对良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心包穿刺并完善相关检查的50例住院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良、恶性心包积液组,每组25例,比较心包穿刺检查的差异及相关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与良性心包积液组比较,恶性心包积液组多为血性(91. 7%比52. 2%,χ2=9. 155,P=0. 003)、总细胞(个/μL)更多[731 600(25 168,1 871 580)比25 520(248,1 202 095),P=0. 035]、白细胞(个/μL)更多[1 800(1 075,3 302)比860(56,2 450),P=0. 032]、LDH(U/L)更高[902. 5(345. 5,3 068. 5)比296. 0(144. 0,1 274. 0),P=0. 019],且心包积液与血清LDH比值更高[2. 97 (1. 58,8. 04)比1. 17(0. 71,5. 03),P=0. 021]。恶性心包积液组的肿瘤标记物中CEA、CA19-9、CYFRA21-1和NSE均高于良性心包积液组(均为P <0. 05)。总细胞、白细胞和NSE对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较低[ROC曲线下面积(AUC)<0. 7],LDH、心包积液与血清LDH比值、CEA、CA19-9和CYFRA21-1对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为中等(AUC=0. 702~0. 814,P <0. 05),CYFRA21-1的诊断价值最高(AUC=0. 814,95%CI:0. 667~0. 961,P=0. 002)。而心包积液细胞病理检查的敏感度仅为41. 7%~62. 5%,特异度为100%。结论心包积液现有常规与生化检查的诊断价值均存在不足,而细胞病理学特异性良好,却敏感性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积液 生化检查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