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领域
1
作者 罗瑀峰 厚刚福 +8 位作者 刘占国 熊加贝 伍松林 芮昀 陈星渝 袁晓俊 宋兵 伍劲 刘少治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为复杂构造变形区,为了厘清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落实下一步勘探领域,对其烃源岩、沉积体系、致密砂岩储层和圈闭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探区须家河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须四段和须六段发育多期三... 四川盆地大安探区为复杂构造变形区,为了厘清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条件,落实下一步勘探领域,对其烃源岩、沉积体系、致密砂岩储层和圈闭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安探区须家河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须四段和须六段发育多期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受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的影响,储层普遍致密,后期溶蚀作用和裂缝有效改善了储层物性。②须三段和须五段为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层,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丰度高,以Ⅲ型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目前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大安探区致密气成藏奠定了资源基础。③须四段和须六段致密砂岩储层在垂向上与须三段和须五段烃源岩成不等厚互层,构成下生上储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成构造气藏;须三段和须五段主力烃源岩层内部发育“泥包砂”型曲流河河道致密砂岩储层,源储一体,构成自生自储式源储组合,有利于形成透镜状构造-岩性气藏。提出了丹凤场构造带背斜主体部位和临江向斜北、临江向斜中、临江向斜南、云锦向斜东等构造翼部的须四段和须六段为下一步构造气藏重点接替领域;丹凤场背斜、来苏向斜北和临江向斜中部的须三段和须五段源储一体,有利于形成“泥包砂”型构造-岩性气藏,为下一步致密气的潜在探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致密砂岩气 成藏模式 勘探领域 须家河组 大安探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2
作者 伍松林 张莘 陈保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7-856,共10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并能与多数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土壤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及吸收累积重金属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潜...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并能与多数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的土壤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及吸收累积重金属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以重金属从根际土壤进入植物并在植物体内再分配过程为主线,介绍丛枝菌根在这一过程中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特别是根际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最后,对丛枝菌根影响植物重金属耐性机制研究前沿和菌根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重金属 植物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被引量:70
3
作者 陈保冬 赵方杰 +4 位作者 张莘 伍松林 乔敏 欧阳纬莹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04-6613,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合物、病原菌及抗性基因等各类污染物大量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合物、病原菌及抗性基因等各类污染物大量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生物系统造成毒害作用,影响到土壤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土壤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土壤污染,深刻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潜在重要作用。从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土壤生物对土壤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等三方面综述了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相关研究前沿,展望了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土壤生物 生态毒理效应 适应机制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根外菌丝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时间效应及植物介导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雷垚 伍松林 +1 位作者 郝志鹏 陈保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4-161,共8页
以豆科植物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应用三室(供体室-间隔室-受体室)培养系统,研究在供体和受体紫花苜蓿根系之间菌丝网络形成的时间效应以及间隔室中不同植物对菌丝网络建成的介导作用。第一个试验在供体和受体植物生长8、10、12、14周之... 以豆科植物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应用三室(供体室-间隔室-受体室)培养系统,研究在供体和受体紫花苜蓿根系之间菌丝网络形成的时间效应以及间隔室中不同植物对菌丝网络建成的介导作用。第一个试验在供体和受体植物生长8、10、12、14周之后进行收获以检验菌丝网络形成的时间效应;第二个试验则在间隔室分别种植紫花苜蓿、羊草和独行菜,以考察菌根依赖性不同的植物对菌丝网络形成的介导作用。试验结果显示:(1)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供体紫花苜蓿根系能够形成良好的菌根共生,其外延菌丝可穿过尼龙网和间隔室侵染受体植物根系;植物生长8周后,在受体植物根系检测到菌根侵染,证实供体和受体植物间形成了根间菌丝网络;10周后,尽管供体室和受体室植物的侵染率已无差异,但二者的生物量和地上部磷浓度差异却加大,表现出菌丝网络对植物种内竞争影响的不对称性。(2)试验条件下,不同介导植物对受体植物的菌根侵染及生物量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了供体植物生物量和地上部磷浓度;间隔室无介导植物或种植独行菜时,受体植物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供体植物,而当介导植物为紫花苜蓿和羊草时,受体和供体植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植物根间菌丝网络的形成受时间和介导植物的影响,同时也具有调节植物间资源分配和植物相互作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菌丝网络 介导植物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影响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机制及其生态应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陈保冬 张莘 +1 位作者 伍松林 李林凤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共25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专性共生土壤微生物,能够与80%左右的陆地植物建立共生关系。AMF从宿主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以维系自身生长;作为回报,AMF能够帮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和水分。很多研究表明...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在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专性共生土壤微生物,能够与80%左右的陆地植物建立共生关系。AMF从宿主植物获取碳水化合物以维系自身生长;作为回报,AMF能够帮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和水分。很多研究表明,AM共生体系对于植物适应各种逆境胁迫(如贫瘠、干旱、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下,AMF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和解毒过程,并对植物产生保护效应。本文围绕AM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系统评述了金属元素种类及污染程度、宿主植物和AMF种类,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对AM植物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并从AMF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行为的直接作用(包括菌丝吸收和固持,以及改变根际重金属形态等),及AMF改善植物矿质营养促进植物生长从而间接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两方面讨论了AM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的机理,系统总结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最后,对菌根技术在农田和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重金属 耐性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