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汕尾市前汛期极端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类型分析
1
作者 刘嘉劲 伍志方 +3 位作者 曾智琳 蔡景就 张如清 潘诗娴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8,共14页
利用2013—2022年天气雷达、站点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提炼出造成广东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形态的类型,并分析其与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MCS可分为4类:尾随层状降水(TS... 利用2013—2022年天气雷达、站点观测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等,提炼出造成广东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形态的类型,并分析其与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造成汕尾前汛期极端强降水的MCS可分为4类:尾随层状降水(TS)、准静止后向建立(BB)、断裂线状(BL)和非线状(NL),且存在不同类型MCS先后演变的情况。(2)BB和BL均移动缓慢,其中BB具有后向传播特征,BL为断裂的线状回波;TS则具有一定的移速,强对流回波带位于系统移动方向前方。(3)MCS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触发于广东惠州至海丰沿海,影响时间多始于夜间至清晨,下午至上半夜发展最旺盛,其中BB影响时间和成熟期最长。(4)整体而言,各类型MCS影响期间导致的平均小时雨量大值区集中在海丰中部,其中BL导致的小时雨强大值区范围最广。另外BB有4次出现中尺度涡旋特征,且通常能导致最大的短时雨强。(5)各类型MCS个例均为南支槽或弱波动东移影响,其中TS伴有切变线和锋面南压,BB和BL均出现在暖区暴雨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组织类型 分析归类 MCS 汕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广州“5·7”暖区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可预报性 被引量:132
2
作者 伍志方 蔡景就 +3 位作者 林良勋 胡胜 张华龙 韦凯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499,共15页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各家确定性业务预报模式均漏报了此次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广州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系统演变和可预报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通过分析ECMWF集合预报中成... 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了特大暴雨,各家确定性业务预报模式均漏报了此次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广州天气雷达资料对此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中尺度系统演变和可预报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通过分析ECMWF集合预报中成功预报出广州周边地区出现局地强降水与预报了弱降水的成员间的差异,探讨影响本次大暴雨发生的关键触发因子。结果表明:2017年"5·7"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动力强迫较弱,在弱风场环境下,冷高压后部东南风或偏南风回流,经过城市热岛区域,转为偏暖气流,与山坡下滑冷气流在山前一带形成的水平风场辐合,结合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共同触发了初生对流单体。其后,雷暴出流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线又触发新生单体,并使已减弱的降水单体重新加强产生第二阶段强降水。前两个阶段的局地特大暴雨分别是由稳定少动的块状强回波单体发展到嵌有中涡旋的强单体和较长生命史的弱HP型超级单体造成的,第三阶段的大暴雨是由向南传播合并新生单体并随短波槽东移的带状回波造成;三个阶段成熟回波垂直结构上均呈低质心暖云降水的特点。由ECMWF集合预报成功预报出局地强降水与弱降水成员之间的差异可见,加强的温度梯度及地面风场辐合可能是本次局地强降水的重要触发因子。短期时效内数值模式难以做出暖区尤其是弱风场环境下暴雨以上降水预报,目前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是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 特大暴雨 地面辐合 HP型超级单体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伍志方 曾沁 +3 位作者 吴乃庚 叶爱芬 李怀宇 庞古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38-846,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槽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对层结不稳定起到增幅作用;"5.14"大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两次大暴雨过程都是由带有超级单体的飑线引发的,前者飑线长度更长,强回波范围更大,超级单体更多,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更大;飑线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不同,前者通过补充合并两广交界处不断新生对流单体,后者则是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高空槽 飑线 超级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多普勒统计特征 被引量:87
4
作者 伍志方 叶爱芬 +2 位作者 胡胜 刘运策 肖伟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1-400,共10页
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大小、回波... 利用广州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将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及其导出产品特征进行分型,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多普勒速度特征的特点和分类方法。按不同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多普勒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形状的各项特征以及反射率因子大小、回波移速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分别进行归纳统计,重点分析了多普勒速度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80%左右的雷雨大风包括下击暴流在多普勒速度图上表现为大风区型和近地层辐散型,产生强降水的速度场50%以上为辐合流场,24%为逆风区型。中气旋特征和弓形、钩状等特殊形状回波出现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却是短时暴雨或大暴雨、冰雹、灾害性大风等强烈天气的重要标志。综合运用多普勒特征和环流背景,有可能改善强对流识别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天气雷达 多普勒特征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4月广东左移和飑线内超级单体的环境条件和结构对比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伍志方 庞古乾 +2 位作者 贺汉青 叶爱芬 刘运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5-667,共13页
2012年4月开汛后广东省接连出现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冰雹日数更是超过历史同期平均。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资料对广东首次观测到的风暴分裂中左移超级单体风暴和飑线内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 2012年4月开汛后广东省接连出现强对流天气,尤其是冰雹日数更是超过历史同期平均。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和雷达、自动站等非常规资料对广东首次观测到的风暴分裂中左移超级单体风暴和飑线内超级单体风暴引发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10"冰雹和雷雨大风天气是由局地强烈加热产生的"热雷暴"发展成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4·12"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飑线及飑线内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其产生于切变线、较强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的低层暖平流和中层冷槽共同作用的环境条件下,较强的平流过程使垂直风切变明显增大;两次过程中0℃层高度都低于4月当地0℃层高度平均值。风切变矢量随高度的变化决定了左移和右移风暴的发展趋势,"4.10"风切变矢量随高度逆时针变化,使风暴分裂后左移风暴得以发展成超级单体;"4·12"风切变矢量随高度顺时针变化,有利于有组织风暴即飑线和飑线内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超级单体向承载层平均风的右侧运动。左移超级单体回波具有中反气旋、弱回波区和旁瓣回波及强回波中心位于其移动方向左侧等特点;飑线内超级单体的中气旋、弱回波区和强回波中心位于回波移动方向右侧,三体散射长钉长度和中层辐合厚度都很大,后侧下击暴流产生了31.1 m·s^(-1)地面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分裂 左移超级单体 飑线 冰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2010年5月一周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伍志方 李怀宇 +3 位作者 吴乃庚 叶爱芬 曾沁 吴秀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7,共10页
2010年5月中旬,广东省在一周之内连续遭受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频次之高、雨量之多、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少有。对这两次暴雨过程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 2010年5月中旬,广东省在一周之内连续遭受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频次之高、雨量之多、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少有。对这两次暴雨过程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雨范围有密切关系,降水强度不但受大气不稳定度影响,动力触发更可能是引发强降水的关键因素;产生暴雨的飑线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和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飑线上的HP型超级单体是产生降水峰值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雷达特征 水汽输送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强对流天气分类流型及物理量阈值 被引量:21
7
作者 伍志方 庞古乾 +1 位作者 郭春迓 叶爱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6-175,共10页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4-2013年广东前汛期分类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及其位置和动态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与影响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显著区别,结果表明: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大部分在高...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04-2013年广东前汛期分类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及其位置和动态的详细分析和比较,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与影响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显著区别,结果表明:大范围短时强降水大部分在高空槽影响下伴有纬向型切变线和低空急流,而区域性短时强降水更依赖于地面低槽的发展;大范围混合强对流天气多数与径向型切变线密切相关,低槽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能量积蓄和冷锋的触发易使对流天气更强烈发展。建立了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流型,总结了各流型天气系统特点和简化物理量指标及阈值,为今后广东强对流天气分析和分类预报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分类流型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8
作者 伍志方 曾沁 +1 位作者 胡胜 叶爱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利用广州C 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 利用广州C 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了华南地区夏季短时大暴雨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小尺度系统引发短时大暴雨不同发展阶段的多普勒特征以及辐合强度与短时大暴雨的关系,并对短时大暴雨的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发现,短时大暴雨产生于低空强盛西南气流等有利条件下,近地层雨区附近的气旋式扰动有利于激发对流,抽吸作用、局地锋生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短时大暴雨发生初期及发展旺盛期,大多数都伴有逆风区、辐合带等多普勒特征,中气旋更是与高强度降水、地面强风等剧烈天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短时大暴雨 中气旋 相对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 被引量:96
9
作者 伍志方 张春良 张沛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 5cm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 ,详细分析了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及其风场结构 ;初步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风场 强对流天气 天气图 雷达回波 卫星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大暴雨的多普勒雷达探测及暴雨预警信号发布 被引量:20
10
作者 伍志方 曾沁 +2 位作者 易爱民 黄华栋 梁玉琼 《灾害学》 CSCD 2006年第2期59-63,共5页
本文通过对环流背景和广州C 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详细分析,探讨了发生在广州市的一次短时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广州市夏季短时大暴雨在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以及高空辐散和抽吸作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多个单体接连穿越同一地... 本文通过对环流背景和广州C 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详细分析,探讨了发生在广州市的一次短时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广州市夏季短时大暴雨在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以及高空辐散和抽吸作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多个单体接连穿越同一地区所造成,单体排列方向与单体移动方向一致。弱中气旋特征、逆风区和能量锋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本文还对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技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大暴雨 多普勒雷达 预警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雷达新技术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伍志方 胡东明 梁玉琼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36-40,共5页
新型气象雷达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外场试验和业务探测网中,我国也将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中引入新型气象雷达。简要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包括双线偏振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相控... 新型气象雷达在国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型外场试验和业务探测网中,我国也将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网中引入新型气象雷达。简要介绍了气象雷达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气象雷达探测新技术,包括双线偏振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激光天气雷达技术、风廓线雷达等的探测原理及其在气象中的应用,这对于我国新型雷达的应用和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雷达类型等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气象雷达 大气探测 新技术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伍志方 张沛源 张春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 71 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 71 1天气雷达对 1 995年 8月 2 6日一次较强单体雹云的对比观测资料 ,分析了南疆北部渭干河灌区单体雹云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点 ,比较并分析了两部雷达观测结果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 :71 4CD多普勒... 利用 71 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 71 1天气雷达对 1 995年 8月 2 6日一次较强单体雹云的对比观测资料 ,分析了南疆北部渭干河灌区单体雹云的结构及发展演变特点 ,比较并分析了两部雷达观测结果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 :71 4CD多普勒天气雷达与 71 1雷达相比具有探测能力强、探测精度高的优势 ,而且在探测雹云的结构方面 ,与 71 1雷达的探测结果基本一致 ,可以引用 71 1雷达长期以来对雹云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 多普勒天气雷达 测雨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夏季热带飑线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伍志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0,48,共4页
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广州Cinrad/SA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产品及其导出产品 ,详细分析了一次夏季飑线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和多普勒特征 ,对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飑线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夏季 天气雷达 飑线 天气图 卫星云图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二维冰雹云模式做冰雹预报 被引量:18
14
作者 伍志方 张春良 许焕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应用二维冰雹云模式 ,模拟分析了渭干河灌区一次冰雹云过程的流场结构和云中含水量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 ,并用 1 995年 7~ 8月的探空资料 ,进行冰雹预报试验。结果表明 :本模式可以真实地模拟出适合于冰雹云生长的环境流场、... 应用二维冰雹云模式 ,模拟分析了渭干河灌区一次冰雹云过程的流场结构和云中含水量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 ,并用 1 995年 7~ 8月的探空资料 ,进行冰雹预报试验。结果表明 :本模式可以真实地模拟出适合于冰雹云生长的环境流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分布及其演变过程 ,还可模拟出多单体雹云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根据大气层结稳定度 ,选择不同的热扰动强度 ,可使空报次数明显减少 ,预报准确率提高到 69.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冰雹云 流场 冰雹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高空槽后暴雨的多尺度天气特征及概念模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3 位作者 曾沁 伍志方 杨国杰 罗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6-516,共11页
2010年5月6—7日广东出现了罕见的高空槽后大暴雨过程。利用华南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站和NCEP分析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和尺度分析技术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 2010年5月6—7日广东出现了罕见的高空槽后大暴雨过程。利用华南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站和NCEP分析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和尺度分析技术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西移配合高空急流北退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高层辐散条件。在前倾槽形势下(500 hPa高空槽移出广东、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仍在南岭附近),低层暖湿不稳定配合高空槽后干冷空气的下传,对广东上空不稳定能量释放起到增强作用,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区南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暴雨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和温度平流。潜热加热是暴雨的正贡献和反馈最直接因子,而北方冷空气一方面通过温度平流直接激发广东地区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促进水汽辐合抬升区南移并释放潜热,是暴雨过程的重要触发机制。此外,空间滤波分析表明,弱冷空气越过南岭后扩散南下和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强降水落区和增幅起关键作用,暴雨业务预报对此类弱冷空气在地形作用下扩散南下的影响需要更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暴雨 高空槽 数值诊断 冷空气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有效位能在强对流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16
作者 叶爱芬 伍志方 +2 位作者 肖伟军 胡胜 刘运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4-490,共7页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 利用2003年3-10月清远探空站逐日资料,得到不同气块抬升高度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对CAPE与强降水、雷雨大风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块起始高度得到的对流有效位能相差很大,其中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始终是最大的;CAPE850与强降水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与雷雨大风呈显著正相关;CAPE850、MUCAPE、CAPEINV三者中,CAPE850与强对流的相关系数最高,但计算MUCAPE,了解大气的极端不稳定状况可以减少漏报的几率;CAPE变化趋势与强对流日的对应关系在前后汛期有不同的表现,前汛期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有效位能 强降水 雷雨大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强对流过程物理量指数对比分析及阈值选取 被引量:22
17
作者 庞古乾 伍志方 +3 位作者 叶爱芬 谌志刚 刘运策 孙广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923,共5页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是由锋面系统引起,后汛期强对流则多由热力系统引起。利用2004—2006年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是由锋面系统引起,后汛期强对流则多由热力系统引起。利用2004—2006年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热力动力综合类(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WISS00)作为指示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得到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的物理量指数的阈值,为进一步做好珠三角地区未来12小时强对流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量 对比分析 阈值选取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季风爆发前罕见连续3场暴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乃庚 林良勋 +3 位作者 曾沁 伍志方 金荣花 邓文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2010年5月上中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出现罕见的连续3场区域性暴雨(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 2010年5月上中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出现罕见的连续3场区域性暴雨(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建立对广东5月连场暴雨和6月持续性暴雨发生均尤为关键,连场暴雨期间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附近,降水与中纬度短波槽南下密切相关;而持续性暴雨期间阻塞高压偏东位于亚洲大陆中部,降水主要受热带西南季风北推影响。尽管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但3场暴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差异较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连续3场暴雨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潜热加热是此次连场暴雨的正贡献和正反馈的最直接因子,而西风动量输送和温度平流对暴雨发生有一定触发作用和指示意义(超前0~1.5 d)。因此,分析和预报季风爆发前的连场暴雨过程,应注意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动量输送、冷暖平流活动和相应的天气形势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场暴雨 持续性暴雨 阻塞高压 高空槽 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庞古乾 伍志方 +3 位作者 叶爱芬 刘运策 李怀宇 孙广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4-568,共5页
利用2004—2006年前汛期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ntegral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热力动力综合类(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WISS00)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对各... 利用2004—2006年前汛期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ntegral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热力动力综合类(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WISS00)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值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各指数的参数估算值,建立强对流诊断预报方程,得到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因子P,从而制作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地区未来12小时出现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并用此法回报2003—2006年3—6月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P值大于0.9的准确率可达77.5%,P值小于0.5出现强天气的概率仅为3.8%。由于资料有限,对2007年3—4月发生的7次强对流的经验检验效果不明显,但P值小于0.5时不发生强对流的经验检验效果明显。此法对珠三角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量 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 统计分析 潜势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超级单体的多普勒特征和数值模拟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胡胜 于华英 +2 位作者 胡东明 蔡安安 伍志方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472,共7页
首先利用多普勒雷达分析了影响广州的超级单体的典型特征。从反射率因子产品中可以观测到指状回波、V型缺口、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截取沿着风暴低层入流方向并通过反射率因子核区的垂直剖面,分析出云内存在两支对峙的上升和下... 首先利用多普勒雷达分析了影响广州的超级单体的典型特征。从反射率因子产品中可以观测到指状回波、V型缺口、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截取沿着风暴低层入流方向并通过反射率因子核区的垂直剖面,分析出云内存在两支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随后利用三维对流风暴云模式模拟了此次过程。模拟的最大反射率因子为75 dBZ,60 dBZ回波核区厚度超过了14km,比实际探测值偏大,这是模式本身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衰减的影响,也可能是模式初始扰动偏大和粒子非球形的影响。模式还给出了超级单体强盛时的流场结构:近地层以辐合气流为主,为雷暴出流;其上上升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为辐合风场;但在顶端没有给出携带降雨粒子的出流所产生的云砧。另外,模式较好地模拟了云内垂直运动的演变:开始时,地面辐合形成有组织的上升气流;随后上升运动加大,具有倾斜性,促使单体进一步发展;之后,单体内出现了下沉气流,与上升气流并存,但上升气流占主导地位;风暴强盛时近地层辐散加强;此后,下沉气流逐步控制云体,单体迅速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中尺度气旋 弱回波区 三维数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