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浸采铀“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任逸轩
易富强
+2 位作者
常勇
杨蕴
吴吉春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9,共8页
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粒子追踪方法分析了地浸采铀中“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的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并调查了水平井暂堵技术在优化溶浸效率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中溶浸液流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明显不...
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粒子追踪方法分析了地浸采铀中“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的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并调查了水平井暂堵技术在优化溶浸效率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中溶浸液流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明显不均匀性,溶浸液高流量贡献区主要分布于水平井与直井间水平距离最短的区域附近,而在相邻直井间的中间区域流量贡献率较低。溶浸液流量的不均匀性随着抽液直井与水平井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抽液直井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甚至是会出现零贡献率区域,产生溶浸死角;但改变抽注液量对其分布的影响较小。为改善井网溶浸液流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地浸采铀后期可采用水平井封堵技术,通过封堵高流量区域的注液孔,引导更多的溶浸液进入低流量区,从而有效提高铀矿床的整体溶浸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水平井
溶浸液流量
暂堵技术
溶浸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识别
被引量:
9
2
作者
曹圣洁
夏瑞
+3 位作者
张远
李正炎
任逸轩
塔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1439,共9页
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称“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正式通水运行,科学识别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优化调度的迫切管理需求.基于系统收集的2010—2017年汉江下游水文、气象、水质及水生态数...
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称“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正式通水运行,科学识别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优化调度的迫切管理需求.基于系统收集的2010—2017年汉江下游水文、气象、水质及水生态数据匹配资料,利用多种数据模型方法识别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主要环境要素特征和响应规律,探索了导致河流生态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①中线工程开通后,受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减少的影响,汉江下游多年平均流量下降了11.5%,流量年内分配趋于不均匀,流量变幅增大,人类活动对汉江下游径流过程的影响更为显著.②调水后汉江下游ρ(TP)、ρ(TN)减小,武汉段ρ(Chla)和藻密度显著上升,汉江下游水华的发生对水文过程改变更加敏感.③基于GAM模型(广义相加模型)的相关分析,调水前后影响汉江下游藻密度变化的关键因子是流量和ρ(TP),调水前贡献率分别为27.7%和20.5%,调水后贡献率分别为65.4%和20.5%,调水后汉江下游流量对藻密度变化的贡献率显著升高,说明上游调水引起的汉江下游流量减小对水华暴发的影响十分明显,而TP等营养盐的影响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识别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影响因子
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浸采铀“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任逸轩
易富强
常勇
杨蕴
吴吉春
机构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编号:U2167212)。
文摘
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和粒子追踪方法分析了地浸采铀中“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的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并调查了水平井暂堵技术在优化溶浸效率上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中溶浸液流量的平面分布呈现出明显不均匀性,溶浸液高流量贡献区主要分布于水平井与直井间水平距离最短的区域附近,而在相邻直井间的中间区域流量贡献率较低。溶浸液流量的不均匀性随着抽液直井与水平井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抽液直井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甚至是会出现零贡献率区域,产生溶浸死角;但改变抽注液量对其分布的影响较小。为改善井网溶浸液流量分布不均的问题,地浸采铀后期可采用水平井封堵技术,通过封堵高流量区域的注液孔,引导更多的溶浸液进入低流量区,从而有效提高铀矿床的整体溶浸效率。
关键词
地浸采铀
水平井
溶浸液流量
暂堵技术
溶浸效率
Keywords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horizontal well
leaching solution flow
plugging technology
leaching efficiency
分类号
TL212.1 [核科学技术—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识别
被引量:
9
2
作者
曹圣洁
夏瑞
张远
李正炎
任逸轩
塔拉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143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87925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0408900)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No.2019-LHYJ-01-0103)。
文摘
随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简称“中线工程”)于2014年底正式通水运行,科学识别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优化调度的迫切管理需求.基于系统收集的2010—2017年汉江下游水文、气象、水质及水生态数据匹配资料,利用多种数据模型方法识别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主要环境要素特征和响应规律,探索了导致河流生态退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结果表明:①中线工程开通后,受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减少的影响,汉江下游多年平均流量下降了11.5%,流量年内分配趋于不均匀,流量变幅增大,人类活动对汉江下游径流过程的影响更为显著.②调水后汉江下游ρ(TP)、ρ(TN)减小,武汉段ρ(Chla)和藻密度显著上升,汉江下游水华的发生对水文过程改变更加敏感.③基于GAM模型(广义相加模型)的相关分析,调水前后影响汉江下游藻密度变化的关键因子是流量和ρ(TP),调水前贡献率分别为27.7%和20.5%,调水后贡献率分别为65.4%和20.5%,调水后汉江下游流量对藻密度变化的贡献率显著升高,说明上游调水引起的汉江下游流量减小对水华暴发的影响十分明显,而TP等营养盐的影响相对减弱.
关键词
特征识别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影响因子
汉江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Middle Route Project
impact factor
Hanjiang River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浸采铀“水平井注—直井抽”井网溶浸液流量平面分布特征研究
任逸轩
易富强
常勇
杨蕴
吴吉春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后汉江下游水生态环境特征与响应规律识别
曹圣洁
夏瑞
张远
李正炎
任逸轩
塔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