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横断山区一次低空风切变诊断及模拟
1
作者 任菊章 杨雪 +5 位作者 陶云 付志嘉 陈艳 钟亚含 王曼 金燕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沧源佤山机场位于横断山区得龙山,冬季飞机在起飞着陆过程中易遭遇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应用机场气象站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加密观测资料等,诊断分析了2021年12月29日沧源佤山机场区域出现的一次低空风切变复飞事件。结果表明... 沧源佤山机场位于横断山区得龙山,冬季飞机在起飞着陆过程中易遭遇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应用机场气象站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风廓线雷达加密观测资料等,诊断分析了2021年12月29日沧源佤山机场区域出现的一次低空风切变复飞事件。结果表明:冬季一般天气条件下,横断山区盛行偏西南气流,沧源佤山机场东侧坝区存在小尺度局地山谷风环流。午后盛行风加强,机场地面转为一致的西南风,风速增加并超过5.0 m·s^(-1)后,机场东侧坝区谷风风速增加,并伴有垂直上升运动。随着太阳辐射减弱,盛行风开始减弱,东侧坝区内转为山风环流。数值模拟结果也显示:午后盛行偏西南风增强,促使机场地面风速和影响东侧坝区的下坡气流加速,与谷风在机场东侧坝区辐合,产生上升气流,上下层动量交换加强,边界层垂直不稳定加强,产生低空风切变,造成复飞。因此,边界层盛行风与局地谷风环流间的相互作用是造成2021年12月29日佤山机场东侧坝区出现瞬时低空风切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风切变 过山气流 山谷风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航空高影响的寒潮过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艳 刘佳 +6 位作者 朱莉 舒斌 赵尔旭 万云霞 赵德显 王静 任菊章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1-534,共14页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 2022年2月19-22日,云南出现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过程,造成8个机场多架次航班出现取消、延误、返航和颠簸等情况。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站点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环流成因、锋面活动特征及其对航空的影响。结果表明:(1)此次低温雨雪天气是在冷锋和南支槽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大范围寒潮过程。21日前,主要受冷锋影响,气温骤降,降水偏弱,对航空的影响主要是风切变和层结不稳定导致的飞机颠簸;此后受南支槽影响,降水增大,机场积雪、低云、雷雨、风切变等天气对航班影响明显。(2)冷锋主体位于700 hPa以下,寒潮爆发时,锋后冷空气在低层偏东风引导下向西推进,冷空气前端有鼻状凸起,偏东风的强度和厚度与冷气团的强度和厚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冷空气入侵导致暖空被迫抬升,同时锋前温暖的西南风沿锋面爬升,在冷气团上形成明显的逆温层。(3)当锋面强烈发展西进时,800 hPa锋生函数大值带可较好反映锋线的位置及强度,锋后偏东风与锋前西南风辐合可在锋生区形成明显的上升气流,同时锋前650 hPa以下垂直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以及锋后的近地面层理查孙数(Ri)数值偏小,易出现湍流和飞机颠簸。(4)风廓线雷达资料显示,低层偏东风维持期间,2 km以上西风增强对降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意义,当低层系统性的偏东风减弱消失,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航空高影响天气 寒潮 冷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降雨特性变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金燕 晏红明 +3 位作者 何雨芩 任菊章 张明达 周群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39-2050,共12页
利用1961—2020年昆明站和太华山站分钟降雨数据,通过对比昆明站不同最小降雨间隔的降雨场数、有效降雨量贡献率和自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昆明地区合理的最小降雨间隔,划分降雨过程;在此基础上比较昆明城市和乡村降雨过程的不同变化,并... 利用1961—2020年昆明站和太华山站分钟降雨数据,通过对比昆明站不同最小降雨间隔的降雨场数、有效降雨量贡献率和自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昆明地区合理的最小降雨间隔,划分降雨过程;在此基础上比较昆明城市和乡村降雨过程的不同变化,并分析导致城市降雨特性变化的可能原因,得到如下结论:(1)昆明以3 h为最小降雨间隔来划分自然降雨场次最为合理。(2)昆明地区有效降雨过程占40%,对总降雨量贡献率超95%;与乡村相比,城市年降雨场数在20世纪90年代后呈年代际变化特征,强降雨呈增加趋势。特别地,100.0 mm以上极强降雨增速远高于乡村。(3) 20世纪90年代后,昆明市区除微量降雨减少外,其余量级的降雨均有增加,城市降雨历时缩短,强降雨雨峰提前,降雨历时在1 h左右的强降雨由双峰雨型变为单峰雨型。(4)由气候变暖和城市面积扩展共同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致使下垫面温度升高,加速地表蒸发,改变了局地近地面对流活动与水汽条件,是导致昆明城市降雨特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降雨 降雨特性 城市热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陶云 郭萍 +4 位作者 邢冬 周建琴 任菊章 陈艳 张万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1-736,共16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月)出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罕见的极端异常低温事件。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低,1991年以来最低年,全省有42个气象站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最低纪录。2)云南2022年春末夏初的平均气温存在10~20 d显著性周期,方差贡献为45.7%,与实际强降温过程对应关系较好。3)云南10~20 d低频振荡气温降低最大位相7(升高最大位相3),500 hPa上云南被南压的贝加尔湖低频异常高压(低压)与日本海低频异常低压(高压)环流系统间的偏北(偏南)气流控制;700 hPa上中国东部到南海被低频偏北(南)气流控制,低频气温降温(升温)区与之对应,云南被偏东(西)气流控制,位于降温(升温)区;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冷高压增强南移,将高纬度冷空气带到低纬度地区,从而影响云南气温的变化,造成了云南强冷空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低空低频环流系统配置和演变导致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4)2022年4—6月,500 hPa上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高纬度向南传播到贝加尔湖附近,中低纬度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地中海附近向东移动到贝加尔湖一带,两支低频波列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东部和云南地区异常低温事件的产生、加强和维持。5)2022年春末夏初(4—6月),10~20 d低频振荡中,南支西风槽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分别超前云南低频气温7 d和5 d时达到最好的相关关系;这2个指数对云南异常低温过程预报具有很好的提前预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2022年春末夏初(4—6月) 异常低温事件 10~20 d低频振荡 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2022年云南冬季异常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任菊章 陶云 +4 位作者 邢冬 姚愚 段长春 陈艳 杜骁睿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9,87,共9页
基于云南省124个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云南气候异常的成因,得到(1)2021/2022年冬季,中低纬度地区维持北非槽、阿拉伯半岛... 基于云南省124个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云南气候异常的成因,得到(1)2021/2022年冬季,中低纬度地区维持北非槽、阿拉伯半岛脊、孟加拉湾槽的波列,有利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水汽向云南境内输送,造成云南整个冬季降水偏多。(2)前(后)冬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是造成冬季气温前暖后冷的直接原因。从前冬到后冬中高纬度欧洲大陆槽明显减弱北抬,西西伯利亚附近的脊增强,易形成阻塞高压;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也明显增强。相应地冷空气从少而弱到频发并偏强,气温从明显偏高到显著偏低。(3)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东亚副热带急流从偏弱逐渐变为偏强,而极锋急流从偏强逐渐变为偏弱,导致冬季风逐渐增强,影响南下冷空气,致使云南冬季气温发生了前暖后冷的季节内异常变化。(4)云南上空整个冬季皆存在异常水汽辐合,水汽辐合抬升有利于降水生成。两个主要水汽输送通道一个是从阿拉伯海经孟加拉湾进入云南;另一个是从西太平洋海域经南海、中南半岛和孟加拉湾进入云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2022年冬季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GPS探测与3类再分析可降水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任菊章 孙绩华 +1 位作者 李建 徐开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0-1489,共10页
利用云南7站的GPS水汽探测资料、美国NCEP/NCAR、NCEP/DOE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云南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7个GPS探测站点上,3类再分析资料和GPS探测值均能较好地再现年平均可降水量由南... 利用云南7站的GPS水汽探测资料、美国NCEP/NCAR、NCEP/DOE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云南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7个GPS探测站点上,3类再分析资料和GPS探测值均能较好地再现年平均可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在月平均可降水量的年内变化中也表现出一致的单峰型变化特征,但再分析资料对各月平均可降水量数值大小的估算总体上要小于GPS探测值。在雨季GPS探测资料和3类再分析资料能够反映可降水量的季节内变化特征,但再分析资料对雨季开始期可降水量由南向北推进过程的描述不如GPS探测资料精细。JRA-25可降水量资料与GPS探测值在短时间尺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变化,明显优于其他两类再分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GPS水汽探测资料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NCEP/DOE再分析资料 JRA-25再分析资料 可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冬季地表气温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任菊章 琚建华 赵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436-442,共7页
利用NCEP资料对 1 949~ 1 999年间的地表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EOF) ,得到的前两个模态均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 ,在两个模态迭加的情况下 ,亚洲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升高 ,增暖明显 ,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奇异值分解 (S... 利用NCEP资料对 1 949~ 1 999年间的地表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EOF) ,得到的前两个模态均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 ,在两个模态迭加的情况下 ,亚洲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升高 ,增暖明显 ,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奇异值分解 (SVD)冬季亚洲地表气温和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得到的结果说明 ,北极涛动对亚洲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影响 ,其次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与陆地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分布可能对亚洲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气温 海平面气压 北极涛动 年代际变化 气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涌传播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8
作者 任菊章 郑彬 +1 位作者 金燕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 基于1979—2020年逐日的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全球CMAP再分析降水资料,探讨了气候态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过程及与我国夏季相应的降水联系。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亚洲热带气候态夏季风季节内振荡(CISO)活动是亚洲夏季风活动的主要特征,随时间北传的亚洲热带夏季风CISO称为亚洲热带夏季风涌,主要有南亚夏季风涌和南海夏季风涌。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亚洲热带夏季风涌的发展阶段,印度洋区域低频气旋与对流活跃,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区域被低频东风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无降水发生,降水中心位于两广地区。当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活跃阶段,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气旋和对流活跃,东亚低频“PJ”波列显著,我国降水中心北移到长江以南的附近区域。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减弱阶段,孟加拉湾与南海低频气旋消亡,对流减弱,低频西风加强,日本南部附近为低频反气旋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低频南风活跃,降水中心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华南地区已基本无降水,此阶段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热带夏季风涌发展阶段基本相反。进入亚洲热带夏季风涌间歇阶段时,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地区低频反气旋活跃,对流不显著,日本南部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北移减弱,我国东部基本在低频南风的控制下,降水中心也逐步北移到华北-朝鲜半岛一带,此时的大气低频环流场与亚洲季风涌活跃阶段基本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热带夏季风涌 气候态季节内振荡 夏季降水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汽输送异常对2009年秋、冬季云南降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5
9
作者 张万诚 万云霞 +1 位作者 任菊章 符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34-1542,共9页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9年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并对云南区域秋、冬季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秋、冬季异常降水与可降水量、水汽...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9年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降水量和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并对云南区域秋、冬季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秋、冬季异常降水与可降水量、水汽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冬季云南可降水量从滇西北向南增加,呈"U"形分布,秋季可降水量为10~32.5kg.m-2,冬季为5~20kg.m-2。秋、冬季云南降水的多(少)与其上空的水汽含量多(少)有关。云南秋季降水的水汽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下称孟湾)、南海及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是中纬度的西风水汽输送。秋季降水和整层水汽通量具有"气旋式-反气旋式"相关矢量场分布。秋季旱涝主要与孟湾、中南半岛至云南的南风水汽通量输送异常有关,还与低纬度西风强弱及位置有关。当对流层中低层孟湾附近的季风低压较强时,孟湾、中南半岛及云南的南风水汽通量亦较强,云南秋季易出现洪涝,反之则出现干旱。冬季降水异常与中南半岛的整层水汽通量相关矢量有关。2009年秋季云南降水特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流层中低层高原南部、孟湾、中南半岛及云南受强反气旋环流控制,云南为经向异常负距平水汽通量,没有充足的水汽输送,使云南上空大气含水量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地区 大气可降水量 秋、冬季降水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云南省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段长春 段旭 +2 位作者 段苏芩 陶云 任菊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9-606,共8页
利用云南省1961—2008年120个测站逐日降雪资料,分析了云南省降雪频次和范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云南省的年降雪频次和范围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频次约减少4.5频次。各月的降雪频次和范围都呈负趋势。12月降雪频... 利用云南省1961—2008年120个测站逐日降雪资料,分析了云南省降雪频次和范围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云南省的年降雪频次和范围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频次约减少4.5频次。各月的降雪频次和范围都呈负趋势。12月降雪频次减少趋势最显著,4月降雪范围减少趋势最显著。降雪频次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变化。对于年降雪频次西北部比东北部和东部减少得多,滇西北降雪频次每年约减少0.44频次。进一步对云南省年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长期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云南省近50年,降雪范围逐步减少,年降雪量和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呈增加的趋势。说明近年来在云南气候趋于暖湿背景下,年降雪频次和范围呈逐渐减少趋势,但强降雪的频次却增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频次 降雪量 积雪深度 长期变化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增暖的影响 被引量:101
11
作者 琚建华 任菊章 吕俊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气温资料,分析了1949—1999年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东亚北部的气温显著升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研究表明,北极涛动持续增强的趋势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年代际变化 东亚北部冬季风 气温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年代际变化对华北地区干旱化的影响 被引量:61
12
作者 琚建华 吕俊梅 任菊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1,共8页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年代际偏少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华北干旱加剧具有特殊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亚洲大陆东部的热低压减弱,同时对流层低层到高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这种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造成的。近二十几年来,北极涛动维持在高指数位相是导致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的重要原因,并由此造成了华北干旱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际气候变化 北极涛动 华北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4年冬半年云南冷空气活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姚愚 陶云 +4 位作者 邢冬 段长春 陈艳 任菊章 何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的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14年间冬半年影响云南的三类冷空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气候变暖,影响云南的三类冷空气近54年的总趋势为一致性减少,减少最显著的是一般冷空气。从空间上看...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的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14年间冬半年影响云南的三类冷空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气候变暖,影响云南的三类冷空气近54年的总趋势为一致性减少,减少最显著的是一般冷空气。从空间上看,这种减少趋势为全省一致性的。减少突变点一般冷空气发生在2002年附近,强冷空气出现在1994年附近,寒潮在1978年附近。(2)三类冷空气的空间分布不尽相同。一般冷空气从西北向南减少;强冷空从北向南,自东向西减少;寒潮自东向西减少。(3)三类冷空气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和2月,其中1月最多。冬季低温型多于降温型,春季和秋季降温型多于低温型。(4)云南三类冷空气发生频次皆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一般冷空气和强冷空气还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三类冷空气最早初日总体皆呈由西北部和东部向南和向西逐步延迟的分布特征,最晚终日跨度较大,总体呈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步推后。三类冷空气维持时间相差较大。(6)三类冷空气与气温变化均呈反相关关系,即气温偏高(低),则三类冷空气频次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冷空气 气候特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6年云南可利用降水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陶云 何华 +2 位作者 何群 段长春 任菊章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计算了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近50年来云南可利用降水量...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6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计算了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近50年来云南可利用降水量在春季增加,而其余季节减少,特别是夏季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导致云南年可利用降水量明显减少。2)云南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及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趋势变化看,云南大部可利用降水量在冬、春季以增加为主;夏季以减少为主;秋季东部减少,西部增加;全年可利用降水量东部、南部以减少为主,其余地区以增加为主。4)年可利用降水量在全球气候偏暖年以偏少为主,而在偏冷年则以偏多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可利用降水量 时空分布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极端气候干旱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56
15
作者 张万诚 郑建萌 任菊章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应用云南124个站点1961-2011年的旬、日、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和逐日降水分析云南1961年以来的干旱强度。以云南的干旱过程强度指数为-50、区域代表站的干旱过程用强度指数为-100以上选取极端干旱较为合适,选取干旱... 应用云南124个站点1961-2011年的旬、日、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和逐日降水分析云南1961年以来的干旱强度。以云南的干旱过程强度指数为-50、区域代表站的干旱过程用强度指数为-100以上选取极端干旱较为合适,选取干旱强度最大1962/1963、1968/1969、1978/1979和2009/2010年为极端干旱年进行分析表明,在4次极端干旱过程中,强度最强的是2009/2010年出现的秋冬春初夏连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其造成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也最大,其次是1978/1979年、1968/1969年和1962/1963年出现的冬春初夏连旱。云南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持续时间长,其分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干旱出现的时段大致在冬、春及初夏季,而近年来秋季干旱呈频发之势。由于云南降水分布极不均,造成各地干旱强度指数存在差异。除滇西、滇西南局部边沿地区降水偏多,出现极端干旱相对较少外,云南大部,特别是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最容易发生极端干旱。从1970年代以来,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气象干旱强度 特征分析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寒潮与昆明准静止锋的气候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陶云 段旭 +4 位作者 姚愚 段长春 任菊章 陈艳 何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5,共7页
利用云南122个气象测站1961-2014年1-12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及1961-2010年云贵高原地面逐日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云南寒潮与昆明准静止锋间气候关联性。结果表明:(1)云南寒潮频次偏多区域主要位于昆明准静止锋多年平均位... 利用云南122个气象测站1961-2014年1-12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及1961-2010年云贵高原地面逐日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云南寒潮与昆明准静止锋间气候关联性。结果表明:(1)云南寒潮频次偏多区域主要位于昆明准静止锋多年平均位置的东侧(即锋后)。(2)云南寒潮频次与昆明准静止锋频次的年代际变化基本是相反的,近50年寒潮频次减少,在1985年附近,寒潮频数由偏多期转为了偏少期;昆明准静止锋频次近50年为增加,在2002年,静止锋频数由偏少期转为了偏多期。年际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冬季,即寒潮爆发偏多(少)时,昆明准静止锋也偏多(少),这种关系在静止锋的东侧(锋后)更为密切。(3)云南寒潮频次与昆明准静止锋平均经向位置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近50年寒潮频次减少,静止锋平均经向位置略偏西。年际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寒潮爆发偏多(少)时,昆明准静止锋平均经向位置偏西(东),这种关系在静止锋西侧(锋前)比东侧(锋后)更为密切。(4)寒潮移动与静止锋的移动有着密切联系,即影响云南寒潮位置偏西时,昆明准静止锋位置相应偏西,反之,偏东。影响云南寒潮强度与静止锋位置存在正相关,即变温(或温度距平)越大(小),静止锋越偏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云南 昆明准静止锋 气候特征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陶云 段旭 +1 位作者 任菊章 何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8,共6页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天气现象(霜)资料,计算最低气温低于-5℃的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比例,定义站点比例超出25%的霜冻事件为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分析了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云南极端...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和天气现象(霜)资料,计算最低气温低于-5℃的站点数占全省总站数的比例,定义站点比例超出25%的霜冻事件为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分析了云南极端霜冻气候事件的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云南极端霜冻事件发生前气温偏低,云量偏多;霜冻发生时夜间晴朗,辐射散热强烈,气温再度下降。这种霜冻属于混合霜冻或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极端霜冻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空冷平流与底层冷高压控制下夜间晴空辐射冷却降温。发生时空气湿度较发生前小,空气相对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霜冻气候事件 环流背景 低温 晴空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近百年来温度雨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郑建萌 任菊章 张万诚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3期24-31,共8页
用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方法,对云南10个站1901-2007年的年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表明:100年来云南平均增温速率为0.031℃/10a。近50年来全省平均增温速率为0.242℃/10a,略高于全国的增温,增温最大的是滇中的昆明、滇南的普洱,分别为... 用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方法,对云南10个站1901-2007年的年降水和平均温度资料分析表明:100年来云南平均增温速率为0.031℃/10a。近50年来全省平均增温速率为0.242℃/10a,略高于全国的增温,增温最大的是滇中的昆明、滇南的普洱,分别为0.442℃/10a和0.409℃/10a,并且西部明显高于东部。100年来云南年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速率为7.288mm/10a,近50年来,年降水量减少平均速率为6.66mm/10a。但云南降水的区域分异非常明显,云南的东部、中部降水减少;而滇西北和滇东南地区降水增加。云南气温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是32年,发生了3次突变。年降水呈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振荡,具有16~32年、4~8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年雨量 突变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1
19
作者 吕俊梅 任菊章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80,共8页
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 采用两个不同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1951~1999年间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一致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左右,东亚夏季风经历了由强到弱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作为东亚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其强度和位置也在197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这种大气环流背景的年代际变化造成了19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华北地区干旱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多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变化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振荡对2015年春季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艳 张万诚 +2 位作者 陶云 任菊章 段长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5-816,共12页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 以往的研究显示,厄尔尼诺是导致云南春季干旱的重要原因。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云南省逐日观测降水、全球测站均一化逐日格点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研究了2015年春季10~30 d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云南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显示,3月中旬至4月下旬,100°E以东地区10~30 d大气低频振荡异常活跃,是造成云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在低频振荡影响下,云南东部先后出现了3次明显的降水过程,每一次过程都与欧亚型低频波列上低频冷位相的南压密切相关。即当低频冷位相向南移动时,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随之南压,当其入口区次级环流上升支移至云南上空,并与南下冷高压西南侧有利的回流水汽相互作用时即形成了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春季降水 雨季开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