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甜 彭文英 +1 位作者 任艳姣 张鹏岩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20-4130,共11页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内部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产生显著而持续的影响,导致植被生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目前围绕植被生态系统多稳态及稳态转换已经形成一系列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成果。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为特定干扰域,对植被生...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内部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产生显著而持续的影响,导致植被生态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目前围绕植被生态系统多稳态及稳态转换已经形成一系列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成果。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为特定干扰域,对植被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理论基础演变进行综述,并从机理层面解析植被结构-功能-状态响应过程;系统梳理植被稳态转换的阈值效应,识别出可能指示生态阈值的驱动力-响应关系;最后,从临界域视角整合植被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信号特征,包括临界慢化、空间关系异常和斑块规律性构型等。在对目前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基于阈值的植被生态系统管理路径,但需要建立在认知植被临界响应机制和非线性自组织规律的前提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临界响应 生态阈值 气候变化适应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郝蕴祺 任艳姣 +2 位作者 王露凝 党辉 吕一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793-8805,共13页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性核心指标(Essential Geodiversity Variables,EGVs)的评估可以助力地球表层全面复杂的信息获取,以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系统保护规划、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近30年来,地多样性相关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热点话题,但目前尚缺乏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一些关键领域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机制探索。结合文献计量学的辅助分析,从内涵演变、方法论、地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ge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GBD)关联、地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地多样性的内涵经历了“开端-内涵丰富-确立主流-概念泛化”的演变过程;量化地多样性的方法论多以空间格网为基本单元,并借鉴了经典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形式;GBD的关联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及初步定量化论证,跨尺度、跨生态系统类型的GBD关系研究有待深化;地多样性支持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框架的讨论,已有研究初步尝试定量刻画地多样性与文化服务的关联,但与调节和支持服务结合的定量研究有限,其难点在于如何揭示其关联机理。为应对上述问题和应对地多样性面临的争议,尝试提出三点展望:厘清并优化广泛的地多样性内涵并建立因地制宜的标准工具;整合GBD研究应重视机理与尺度效应;地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传递过程应进行机制探索并注重多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成效评估 被引量:20
3
作者 陶蕴之 吕一河 +4 位作者 李凤全 胡健 张琨 李婷 任艳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16-723,共8页
随着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展和不断深化,工程有效性评估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成效评估对于相应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年均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威胁因子评估指... 随着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展和不断深化,工程有效性评估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成效评估对于相应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年均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类威胁因子评估指标体系,对西南4省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保护成效总体上明显改善,地类景观斑块分布更加合理规整,连通性提高,人类干扰强度逐步减小,尤其是4省市交界林区以及重庆与湖北、四川与陕西、四川与三江源地区的交界区域生态成效显著提高;而汶川周边林区、横断山脉部分林区以及云南文山林区生态保护成效较弱。因此,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在分析保护成效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采取保护和恢复并重的策略,将植被、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综合起来,以促进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可持续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景观格局指数 人类威胁因子 生态保护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4
作者 李婷 吕一河 +1 位作者 任艳姣 李朋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593-8605,共13页
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地表格局及植被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评估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政策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趋势变化,提出了量化区域植被恢... 黄土高原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地表格局及植被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评估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成效及影响因素是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政策优化的关键环节。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趋势变化,提出了量化区域植被恢复成效的新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及其随时间产生的变化,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探索气候和关键社会经济因子对植被恢复成效的空间非平稳影响。研究结果刻画了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持续改善过程:截止2015年,黄土高原88.20%的面积植被恢复成效明显,高值区集中于陕北地区及山西省各县区。农村劳动力的下降使得植被恢复所受人口压力减缓,负影响由-0.95变为-0.86;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改善的重要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及社会经济因子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成效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多年平均降水对黄土高原东部29.30%的地区影响最大,且为促进作用,平均温度是北部和西部风沙草地植被恢复成效的主导影响因子(占总面积20.93%);黄土高原中西部47.02%的地区则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当前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效果及关键影响因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成效 社会经济因素 时间尺度 地理加权回归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