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应用渗透膜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
被引量:
3
1
作者
任璐艳
靳兴媛
+3 位作者
周永林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7-241,共5页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硒含量和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Se-SP中总蛋白(TP)、藻蓝蛋白(PC)、叶绿素a(Chla)、总胡萝卜素(Caro)、水溶性多糖(SPS)及巯基(—SH)含量等主要营养构成,培养液中无机碳(IC)和有机溶解碳(DOC)的含量采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发现:OT法培养Se-SP的最大生物量可达9.6g/L,是AB和SB方法培养的3~5倍,其中有机硒转化率及TP、PC、Chla、SPS和—SH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相应地,培养基中IC剩余减少,DOC无明显累积。结果提示,OT法可实现Se-SP高密度培养,并有望获得优质Se-SP产品,其优势体现在高细胞增殖速率、高有机硒转化率、高无机营养源消耗率和低有机碳的积累,便于培养液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液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富硒
高密度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永林
任璐艳
+3 位作者
靳兴媛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4,共5页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硒
纳米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渗透膜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
被引量:
3
1
作者
任璐艳
靳兴媛
周永林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机构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7-241,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975045)
文摘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硒含量和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Se-SP中总蛋白(TP)、藻蓝蛋白(PC)、叶绿素a(Chla)、总胡萝卜素(Caro)、水溶性多糖(SPS)及巯基(—SH)含量等主要营养构成,培养液中无机碳(IC)和有机溶解碳(DOC)的含量采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发现:OT法培养Se-SP的最大生物量可达9.6g/L,是AB和SB方法培养的3~5倍,其中有机硒转化率及TP、PC、Chla、SPS和—SH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相应地,培养基中IC剩余减少,DOC无明显累积。结果提示,OT法可实现Se-SP高密度培养,并有望获得优质Se-SP产品,其优势体现在高细胞增殖速率、高有机硒转化率、高无机营养源消耗率和低有机碳的积累,便于培养液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液污染。
关键词
螺旋藻
富硒
高密度培养
Keywords
Spirulina platensis
selenium
high density culture
分类号
TS201.4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永林
任璐艳
靳兴媛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机构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学系
出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975045)
文摘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硒
纳米
生物转化
Keywords
Spirulina platensis
selenium
nano
bio-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Q949.221.05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应用渗透膜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
任璐艳
靳兴媛
周永林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
周永林
任璐艳
靳兴媛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