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炼油厂重污油回收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任满年 董力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以含有高价金属离子的盐类絮凝剂、炼油厂汽柴油碱精制碱渣和酸性水为净化剂,采用两步法分离工艺,对炼油厂污水处理装置回收的重污油进行物理和化学分离。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分离条件,并进行了放大试验,重污油乳化液可被完全破乳,清... 以含有高价金属离子的盐类絮凝剂、炼油厂汽柴油碱精制碱渣和酸性水为净化剂,采用两步法分离工艺,对炼油厂污水处理装置回收的重污油进行物理和化学分离。通过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分离条件,并进行了放大试验,重污油乳化液可被完全破乳,清油回收率达到97.9%。回收清油的水含量为0.24%,灰分为0.13%,达到了回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油处理 絮凝剂 碱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脉冲电脱盐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满年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22,共7页
分析原油脉冲电脱盐技术的脱盐/脱水机理。以10 L/h的两级动态原油脉冲电脱盐装置,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原油脉冲电脱盐效果的7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油处理量提高60%的情况下,采用优选的工艺条件,二级电脱盐后原油的盐质量浓... 分析原油脉冲电脱盐技术的脱盐/脱水机理。以10 L/h的两级动态原油脉冲电脱盐装置,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原油脉冲电脱盐效果的7个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原油处理量提高60%的情况下,采用优选的工艺条件,二级电脱盐后原油的盐质量浓度小于3.0 mg/L,水质量分数小于0.3%,切水含油浓度小于100 mg/L,达到了深度脱盐的技术要求;与普通交流电脱盐相比,脉冲电脱盐节电率可达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电脱盐 电脱水 脉冲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沥青油及其糠醛抽余油的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杜平安 任满年 应卫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5,共5页
采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考察脱沥青油(DAO)以及抽提条件分别为剂油质量比2∶1、抽提温度80℃;剂油质量比2∶1、抽提温度85℃两种工况下对DAO进行糠醛抽提所得到的抽余油A与B等三种催化裂化原料的裂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DAO经过糠醛抽... 采用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考察脱沥青油(DAO)以及抽提条件分别为剂油质量比2∶1、抽提温度80℃;剂油质量比2∶1、抽提温度85℃两种工况下对DAO进行糠醛抽提所得到的抽余油A与B等三种催化裂化原料的裂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DAO经过糠醛抽提后所得抽余油的催化裂化转化率较高,轻质油收率较高,重油和焦炭产率较低,其催化裂化性能和裂化产品的性质均优于D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沥青油 糠醛 溶剂抽提 催化裂化 抽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黄原酸盐用于脱除塔河原油中Ni和V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龙 韩林芯 +2 位作者 任满年 肖天存 曹发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8-324,共7页
塔河原油是典型的重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Ni和V含量高。在石油炼制过程中,Ni和V常会进入常减压渣油中,对后续加工过程危害极大。根据配位化学和分子设计原理合成了壳聚糖黄原酸盐脱金属剂(DTC-CTS),利用YS-3型电脱盐仪对塔河原油进行... 塔河原油是典型的重质原油,密度大,黏度高,Ni和V含量高。在石油炼制过程中,Ni和V常会进入常减压渣油中,对后续加工过程危害极大。根据配位化学和分子设计原理合成了壳聚糖黄原酸盐脱金属剂(DTC-CTS),利用YS-3型电脱盐仪对塔河原油进行脱金属实验,考察了注水量、破乳剂用量、DTC-CTS脱金属剂用量、电脱盐温度和电场强度对塔河原油Ni和V脱除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同时探究了DTC-CTS脱金属的作用机理。由于DTC-CTS中存在—NH2、—CSS—等基团,可与原油中的Ni、V发生螯合反应,生成的螯合物溶于水相。因此,在一定条件下DTC-CTS可有效地脱除原油中的N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金属 壳聚糖 电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磺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及其储存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余荣兵 高淑美 +2 位作者 许金山 任满年 曹发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6,共6页
以胜利70号基质沥青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130℃条件下加入10%(w)硫磺,首先制备硫磺改性沥青,然后在乳化剂A添加量为3.0%、增稠剂聚丙烯酰胺添加量为0.45%、稳定剂KCl添加量为1.5%的条件下乳化,制备了硫磺改性乳化沥青。通过针入度、软化... 以胜利70号基质沥青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130℃条件下加入10%(w)硫磺,首先制备硫磺改性沥青,然后在乳化剂A添加量为3.0%、增稠剂聚丙烯酰胺添加量为0.45%、稳定剂KCl添加量为1.5%的条件下乳化,制备了硫磺改性乳化沥青。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储存稳定性及恩氏黏度等的测定,研究了乳化剂A和增稠剂添加量、硫磺改性方式及添加量等对改性乳化沥青性能和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硫磺改性乳化沥青能够满足普通乳化沥青标准的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磺 改性沥青 乳化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油浆结构表征及提高其抗老化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遥 崔灵瑞 +1 位作者 任满年 曹发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83,共5页
催化裂化油浆的高温稳定性差,直接作为软组分与脱油沥青调合时会造成调合沥青的针入度比低、抗老化性能差,而采用交联缩合技术能改善油浆的抗老化性能,但存在反应后油浆调入量增大、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红外光谱、核磁... 催化裂化油浆的高温稳定性差,直接作为软组分与脱油沥青调合时会造成调合沥青的针入度比低、抗老化性能差,而采用交联缩合技术能改善油浆的抗老化性能,但存在反应后油浆调入量增大、经济效益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凝胶色谱等对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催化裂化油浆老化前后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种小分子醛类化合物对油浆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油浆组成以饱和烃及含短侧链结构的芳烃为主;油浆老化过程中,芳烃脱氢缩合所导致的结构重质化是油浆抗老化性能差的主要原因;油浆经过改性后黏度小幅上升且在老化后保持稳定。改性反应能有效降低油浆中芳香组分的反应活性,使油浆抗老化性显著提高,同时又确保了其轻质组分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油浆 结构表征 改性反应 沥青 抗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含柴油水体柱浮选分离工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忱 王珂 +5 位作者 江涛 蔡宏镇 崔灵瑞 耿桐 任满年 曹发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0-1347,共8页
以超声波乳化制得的乳状含柴油水体作为模型实验原料,采用柱浮选工艺实现油水分离。考察了阳离子度和加入量、进料位置、液体流量、气体流量等因素对除油率的影响,基于浮选因素对除油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浮选机理。通过探索浮选... 以超声波乳化制得的乳状含柴油水体作为模型实验原料,采用柱浮选工艺实现油水分离。考察了阳离子度和加入量、进料位置、液体流量、气体流量等因素对除油率的影响,基于浮选因素对除油率影响的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浮选机理。通过探索浮选因素得出最佳操作条件:进料位置为上部、进料流量为10 L?h?1、气体流量为0.25 Nm3?h?1、阳离子度为92的PDA加入量为5 mg?L?1,此时除油率可达68.08%;此外,除油率随PDA阳离子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浮选机理发现,气泡和絮凝体接触时间越长、接触机会越多,除油率越高,且浮选时气泡和絮凝体之间的碰撞、附着和分离过程影响除油率,只有当两者大小接近时,才能形成稳定的带气絮体,从而实现油水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柱 乳状含油水体 阳离子浓度 带气絮体 絮凝-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附容量吡啶基聚合物刷脱除原油中金属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耿桐 许军 +1 位作者 任满年 曹发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0-540,共11页
通过硅烷偶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以SiO 2为核、聚4-乙烯基吡啶(P4VP)为壳的聚合物刷(P4VP@SiO 2)。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P4VP@SiO 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P4VP@SiO 2用于脱除... 通过硅烷偶联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以SiO 2为核、聚4-乙烯基吡啶(P4VP)为壳的聚合物刷(P4VP@SiO 2)。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P4VP@SiO 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P4VP@SiO 2用于脱除原油中的镍和钙,分析了电脱盐工艺条件对其原油脱镍率和脱钙率的影响,并考察了P4VP@SiO 2的再生性能,提出了聚合物刷的脱金属机理。结果表明:随着P4VP@SiO 2加入量和沉降时间的增加,P4VP@SiO 2对原油的脱镍率和脱钙率先升高后趋于稳定;随着水/油质量比、乳化剪切强度、电脱盐温度和电场强度的增加,P4VP@SiO 2对原油的脱镍率和脱钙率先升高后降低。当P4VP@SiO 2用量为6000μg/g、水/油质量比为0.15、电脱盐温度为120℃、乳化剪切强度为8 kr/min、电脱盐低压电场强度为500 V/cm、高压电场强度为1000 V/cm、沉降时间为60 min时,P4VP@SiO 2对原油的脱镍率和脱钙率分别达到68.4%和62.2%。此外,经过5次电脱盐循环使用过程,P4VP@SiO 2对原油中镍和钙均保持了初始脱除能力的95%。因此,吡啶基聚合物刷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对镍和钙具有高吸附容量的非酸性和可再生原油脱金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脱镍 脱钙 吡啶 聚合物刷 电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沥青油糠醛萃取过程中液-液相平衡模拟研究
9
作者 吴奎 任满年 +3 位作者 杜平安 李彬 应卫勇 曹发海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67,共7页
溶剂脱沥青工艺(SDA)副产的脱油硬沥青(DOA)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时需要大量高价格的优良软组分,脱沥青油(DAO)-糠醛萃取工艺可以为沥青调和工艺提供优良软组分,实现DOA的合理增值。本文采用族组分划分法(Kuop法)将脱沥青油各温度馏分划... 溶剂脱沥青工艺(SDA)副产的脱油硬沥青(DOA)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时需要大量高价格的优良软组分,脱沥青油(DAO)-糠醛萃取工艺可以为沥青调和工艺提供优良软组分,实现DOA的合理增值。本文采用族组分划分法(Kuop法)将脱沥青油各温度馏分划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然后基于UNIFAC热力学方程对DAO-糠醛萃取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计算值与实验值最大误差小于5%;随着温度的升高,精制油收率增加,饱和分含量增大;随着剂油比(质量比)的增加,精制油收率呈线性增加,组成基本不变;在液-液相平衡操作条件下,随着理论级数增加,精制油收率及组成基本不变;在非平衡操作条件下,精制油收率为30.1%(wt);升高温度降低了糠醛对芳香分的选择性溶解性能,剂油比不影响糠醛的选择性溶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沥青油 糠醛 液液相平衡 族组划分法 萃取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聚合物刷脱除原油中卟啉镍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刘思源 耿桐 +2 位作者 许军 任满年 曹发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寻高效、无腐蚀的原油脱镍剂,以SiO2为核、聚丙烯酸(PAA)为壳,利用自由基调聚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刷(PAA@SiO2)。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PAA@SiO2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电脱盐工艺考察了PAA@SiO2对原油中卟啉镍的... 为探寻高效、无腐蚀的原油脱镍剂,以SiO2为核、聚丙烯酸(PAA)为壳,利用自由基调聚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刷(PAA@SiO2)。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PAA@SiO2进行了表征,并结合电脱盐工艺考察了PAA@SiO2对原油中卟啉镍的脱除效果,分析了原油中卟啉镍的脱除机理。结果显示:合成的PAA@SiO2中PAA的接枝质量分数和摩尔质量分别达到7.03%和351.5g/mol;当PAA@SiO2脱镍剂用量为6000μg/g、水/油质量比为0.08、电脱盐温度为125℃、电脱盐低压场强为600V/cm、高压场强为1200V/cm时,3次连续脱镍实验后的原油脱镍率高达89.9%。因此,核-壳结构的PAA@SiO2聚合物刷可有效脱除原油中的金属镍,为原油脱金属剂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脱镍 聚合物刷 聚丙烯酸 电脱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壳聚糖用于平衡剂脱钒的再生工艺研究
11
作者 刘伟志 耿桐 +1 位作者 任满年 曹发海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7-52,共6页
催化裂化(FCC)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金属沉积等因素作用而中毒失活,传统的废催化剂填埋处理不仅会引起生态污染,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寻找一种有效的FCC催化剂再生方法已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采用壳聚糖与CS 2为原料,通过亲... 催化裂化(FCC)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因金属沉积等因素作用而中毒失活,传统的废催化剂填埋处理不仅会引起生态污染,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寻找一种有效的FCC催化剂再生方法已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采用壳聚糖与CS 2为原料,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改性壳聚糖-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CTS)并将其用于脱除FCC平衡剂上的金属钒,从而达到平衡剂再生的目的。探究了工艺条件对DTC-CTS脱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25℃、反应时间为4.5 h时,钒的脱除率达到54.9%,DTC-CTS对平衡剂表现出良好的脱钒效果。采用XRD,BET,SEM等表征方法对再生前后平衡剂的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ACE评价装置考察其微反活性,结果表明,再生后的催化剂保留了Y型分子筛的晶体结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微反活性提高5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壳聚糖 脱钒 催化裂化 平衡剂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聚合物刷对卟啉镍的脱除规律研究
12
作者 蔡丽军 沈凯莉 +2 位作者 许军 任满年 曹发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2,共5页
以八乙基镍卟啉(OEP-Ni)为模型物,探究聚乙烯基咪唑刷(PVIm@SiO_(2))、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刷(PVP@SiO_(2))和聚丙烯酸刷(PAA@SiO_(2))对OEP-Ni的脱除差异性。结果表明,当脱镍温度为110℃、时间为3 h、脱镍剂质量分数为6000μg/g时,PVIm@Si... 以八乙基镍卟啉(OEP-Ni)为模型物,探究聚乙烯基咪唑刷(PVIm@SiO_(2))、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刷(PVP@SiO_(2))和聚丙烯酸刷(PAA@SiO_(2))对OEP-Ni的脱除差异性。结果表明,当脱镍温度为110℃、时间为3 h、脱镍剂质量分数为6000μg/g时,PVIm@SiO_(2)、PVP@SiO_(2)和PAA@SiO_(2)对OEP-Ni的脱除率分别为28.9%、15.7%和9.8%;同时,3种聚合物刷对模拟原油的脱除率分别为9.9%、6.8%和5.8%。DFT计算结果表明,3种单体对镍的螯合能力为乙烯基咪唑(VIm)>乙烯基吡咯烷酮(VP)>丙烯酸(AA),与聚合物刷对OEP-Ni的脱除效果一致。以四苯基镍卟啉(TPP-Ni)为模型物,研究PVIm@SiO_(2)、PAA@SiO_(2)和5%醋酸溶液对TPP-Ni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PVIm@SiO_(2)和PAA@SiO_(2)对TPP-Ni的脱除率分别为7.6%和9.3%,而5%醋酸溶液脱镍率仅为1.6%,因此,聚合物刷是一种比传统小分子酸更有前景的脱金属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镍 卟啉镍 聚合物刷 模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调合高等级道路沥青的富芳烃FCC油浆复合改性工艺
13
作者 范伟杰 崔灵瑞 +2 位作者 任满年 许军 曹发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4,共10页
采用2种改性剂对催化裂化(FCC)油浆进行复合改性,并调合制备沥青产品,分析了改性工艺对沥青产品性能的影响;采取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D-MS)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FCC油浆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Brown-Ladner... 采用2种改性剂对催化裂化(FCC)油浆进行复合改性,并调合制备沥青产品,分析了改性工艺对沥青产品性能的影响;采取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D-MS)及元素分析等手段对FCC油浆结构进行了表征,使用Brown-Ladner(B-L)法对FCC油浆平均分子结构参数进行了计算,提出了复合改性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改性反应温度上升,沥青产品的性能先上升后下降;随着复合改性反应压力和时间的增加,沥青产品性能有小幅提升。复合改性反应的本质是改性剂与FCC油浆稠环芳烃之间发生的亲电取代反应,生成了具有长链结构的大分子芳烃,有效提升了FCC油浆的高温稳定性及重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油浆 分子结构 化学改性 道路沥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流气浮法处理含油水体工艺 被引量:15
14
作者 蔡宏镇 沈忱 +1 位作者 任满年 曹发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05-611,共7页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含油废水,将环流的概念引入传统的空桶式柱气浮工艺来处理含油水体,以克服空桶式浮选柱液体停留时间短、碰撞效率低的缺点,达到提高油水分离效果、深度净化水体的目的。实验中以超声乳化柴油水溶液作为原... 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含油废水,将环流的概念引入传统的空桶式柱气浮工艺来处理含油水体,以克服空桶式浮选柱液体停留时间短、碰撞效率低的缺点,达到提高油水分离效果、深度净化水体的目的。实验中以超声乳化柴油水溶液作为原料,优选出适合本体系的气浮药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PDA),考察了环流气浮法中各工艺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量为250 L·h-1,液体流量为10 L·h-1,液位高度为6 cm,PDA用量为20 mg·L-1时,气浮效果最好,最高除油率可达90.48%。对比相同工艺条件下的空桶式柱气浮法,除油效率提高了10%以上,且气浮速度更快,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环流浮选柱 分离 废水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糠醛萃取相平衡模型建立和过程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玉千 吴奎 +2 位作者 任满年 杨书显 曹发海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75,共6页
在工艺设计中,建立合理的、对原料有广泛适应性的润滑油-糠醛萃取模型具有重要工业意义。文中采用族组分划分法-Kuop法对润滑油温度馏分进行族组分划分,结果表明:各虚拟族组分K值基本保持不变,与实沸点温度无关,可以合理地描述不同馏程... 在工艺设计中,建立合理的、对原料有广泛适应性的润滑油-糠醛萃取模型具有重要工业意义。文中采用族组分划分法-Kuop法对润滑油温度馏分进行族组分划分,结果表明:各虚拟族组分K值基本保持不变,与实沸点温度无关,可以合理地描述不同馏程的原料油族组成;采用Aspen plus倾析器模块与UNIFAC热力学方程进行萃取模拟计算,原料油和产品物性及族组成计算值与实际值一致,误差小于5%;最佳操作温度为90—100℃,剂油比为2—4,与工业值一致;在平衡操作条件下,当理论级数为5,塔顶100℃,塔底65℃,剂油比为2时,塔顶抽余油收率(质量分数)为73.10%,芳香分质量分数为13.97%,润滑油基础油产品质量较好,符合工业实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糠醛 Kuop法 液液相平衡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絮凝窗口壳聚糖改性物脱除石油污水乳化油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廖彬伶 许军 +1 位作者 任满年 曹发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08,213,共7页
以壳聚糖(CS)、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TAC)为原料,通过低压紫外引发接枝共聚合成壳聚糖基阳离子絮凝剂CS-g-P(AM-MAPTAC),并用于石油污水乳化油的脱除。利用FT-IR、HNMR、SEM等对CS和CS-g-P(AM-MAPTAC)进行表... 以壳聚糖(CS)、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MAPTAC)为原料,通过低压紫外引发接枝共聚合成壳聚糖基阳离子絮凝剂CS-g-P(AM-MAPTAC),并用于石油污水乳化油的脱除。利用FT-IR、HNMR、SEM等对CS和CS-g-P(AM-MAPTA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S-g-P(AM-MAPTAC)的接枝率可控,其最佳制备条件为:光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3%、总单体质量分数为7.5%、单体质量比为25%、总单体与壳聚糖质量比为4、光照时间为120 min。同时,考察了絮凝剂用量、pH、初始油质量浓度和接枝率对CS-g-P(AM-MAPTAC)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S和市售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相比,CS-g-P(AM-MAPTAC)具有更优异的絮凝性能,在初始油质量浓度为550~2 200 mg/L和p H为6~10时,除油率达到95%,表现出更宽絮凝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废水 接枝聚合 乳化油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