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等级金徽酒大曲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演替规律和组装机制
1
作者 任海伟 李云帆 +6 位作者 阿丽米热·克热穆 马东林 郭晓鹏 张丙云 张智良 李彦涛 尉军强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8-119,共12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等级金徽酒大曲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和理化指标动态变化,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细菌菌属和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合中性理论模型和零模型探究不同等级大曲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贮藏...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等级金徽酒大曲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和理化指标动态变化,利用冗余分析研究细菌菌属和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合中性理论模型和零模型探究不同等级大曲贮藏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贮藏期间不同等级大曲的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酸度则呈下降趋势,二者分别在11%~13%和0.9~1.3 mmol/10 g范围,符合QB/T 4259-2011《浓香大曲》标准;氨基酸态氮含量(3.4~4.7 g/kg)、糖化力(194.4~251.0 mg/(g·h))、发酵力(0.35~0.42 g/(0.5 g·72 h))和酯化力(148.7~391.1 mg/(50 g·7 d))均呈上升趋势。厚壁菌门(Firmicutes,61.3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98%)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7.25%)是优势菌门,芽孢杆菌(Bacillus,29.58%)、明串珠菌(Leuconostoc,9.51%)等为优势菌属,芽孢杆菌与乳酸菌群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乳酸菌属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等级大曲差异细菌包括芽孢杆菌、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等,其中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和高温放线菌等是贮藏0、45、90 d大曲的主要差异细菌。泛菌(Pantoea)、糖多孢菌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与酯化力、发酵力、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正相关。细菌菌群参与代谢活动的程度不同,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11条代谢途径存在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组装随机性过程中漂变占主导地位,酯化力、发酵力、水分含量、酸度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可能是贮藏过程中细菌群落组装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中性理论模型与零模型解析金徽酒大曲贮藏期间细菌群落演替和组装规律,为探析陇派浓香型大曲的内在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贮藏期 细菌群落结构 相关性分析 功能预测 群落组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复合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范文广 郑海君 +4 位作者 田辉 任海伟 田亚琴 潘立超 杨伟霞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434,共10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在食品包装中具有优势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_(2))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光催化和抗菌性能,被公认为是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装膜中的功能性纳米填料。本文介绍了纳米Ti...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在食品包装中具有优势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_(2))由于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光催化和抗菌性能,被公认为是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装膜中的功能性纳米填料。本文介绍了纳米TiO_(2)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复合膜在紫外屏蔽、抗菌、乙烯清除、智能响应等方面发挥的多元化功能,总结了在果蔬保鲜和肉类包装领域应用较广泛的纳米TiO_(2)复合膜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纳米TiO_(2)应用在食品包装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纳米TiO_(2)复合膜在未来功能化以及智能化食品包装领域中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TiO_(2)) 复合膜 应用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强化青贮预处理对甜高粱厌氧消化产甲烷效果影响
3
作者 董斌彦 尹鑫 +3 位作者 任海伟 田辉 王昱 李金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2-280,共9页
为探讨不同类型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预处理的强化作用和厌氧消化产甲烷效能影响,比较研究了瘤胃液、沼液、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4种添加剂对甜高粱木质纤维组分和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并重点从产甲烷进程、消化液特征、系统稳定性等角度... 为探讨不同类型添加剂对甜高粱青贮预处理的强化作用和厌氧消化产甲烷效能影响,比较研究了瘤胃液、沼液、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4种添加剂对甜高粱木质纤维组分和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并重点从产甲烷进程、消化液特征、系统稳定性等角度探索青贮强化预处理对甜高粱能源转化效益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与原料相比,青贮强化预处理能使甜高粱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减少14.67%~30.99%和10.30%~47.23%,纤维素含量增加6.32%~35.93%,相对结晶指数CrI增加1.34%~13.08%,且延长预处理时间有助于瓦解木质纤维素抗降解屏障结构。青贮甜高粱的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稳定,整个消化过程保持适宜pH值(7.73~8.25)和氨氮浓度(1350~1600 mg/L)。青贮预处理能有效缩短厌氧消化延滞期0.8~1.37 d,日产甲烷量和累积产甲烷量分别提高了24.32%和7.91%。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所有青贮预处理组的产甲烷收益均明显高于原料,尤其沼液作为强化添加剂最为经济有效(681.73元/t)。因此,结合沼气工程运行实际,推荐使用沼液作为青贮强化预处理的添加剂,不仅能提高甜高粱的能源转化效率,还能降低规模化沼气工程处理沼液的成本,实现沼液资源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青贮预处理 生物强化 厌氧消化 经济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株野生羊肚菌的分子鉴定及高活力菌株筛选
4
作者 向雨萌 吴琦 +4 位作者 任海伟 田亚琴 郭晓鹏 刘前逵 王雅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6-93,共8页
为筛选具有高生物活性及稳定出菇特性的优质羊肚菌菌株,采用单基因与多基因联合鉴定技术,结合酶活力综合评价体系,对6株野生羊肚菌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功能特性分析。通过测定液体培养条件下菌丝体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为筛选具有高生物活性及稳定出菇特性的优质羊肚菌菌株,采用单基因与多基因联合鉴定技术,结合酶活力综合评价体系,对6株野生羊肚菌进行系统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功能特性分析。通过测定液体培养条件下菌丝体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等抗氧化酶活力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最终筛选出一株适宜栽培的优质菌株。结果表明,所收集的6株野生羊肚菌均归属于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隶属黑色羊肚菌(Elata Clade)类群。菌丝形态观察显示,其颜色由白色逐渐转变为微黄色,菌丝排列紧密,末端较钝,且存在粗细不均和部分区域球状体分布特征,菌丝生长速度介于0.40~0.45 mm/d。交配型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菌株LM1、LM3和LM4同时携带MAT1-1与MAT1-2两种交配型基因,具备进行有性生殖的潜能。其中,LM4菌株的PPO、POD、CAT及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脱氢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且MDA含量最低;同时LM4菌株各项评价指标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可达0.9647,证明其优良的生物活性和栽培适应性,可推荐作为后续栽培实验候选菌株。本研究将多基因联合鉴定与酶活力综合评价相结合,筛选出高活力、高适应性的优质羊肚菌菌株,为羊肚菌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与高效选育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分子鉴定 交配型基因 生物量 抗氧化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不同产地羊肚菌营养品质与风味特征差异性分析
5
作者 刘思颖 翟方继航 +5 位作者 李雨昕 任海伟 石任杰 李志忠 于连泽 于有利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07-218,共12页
为探究甘肃省不同产地羊肚菌的营养品质和风味特征差异,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别对多糖、多酚、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品质进行定量检... 为探究甘肃省不同产地羊肚菌的营养品质和风味特征差异,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别对多糖、多酚、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品质进行定量检测,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和HPLC仪测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5’-核苷酸、有机酸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运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对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等47种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区分和聚类。结果显示,甘肃不同产地羊肚菌的营养品质和风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七里河区魏岭乡所产羊肚菌的粗多糖相对含量(20.48%)和总酚含量(20.25 mg/g)高于其他地区;西和县所产羊肚菌的可溶性糖(74.48μg/g)和有机酸(58770.72μg/g)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成县所产羊肚菌的维生素(21044.01μg/g)、矿物质元素(40392.52 mg/kg)、氨基酸(30318.78 mg/kg)和核苷酸(13561.98μg/g)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醛类、酮类和醇类是羊肚菌的主要香气化合物,其中1-辛烯-3-酮、2-甲基丁醛、2-甲基戊酸乙酯为羊肚菌中的关键赋香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4个产地划分为3类:七里河区魏岭乡与皋兰县因气候相似聚为一类,西和县与成县基于相似生态环境聚为一类,皋兰县与陇南产区因土壤特征形成一类。本研究结果有效揭示了甘肃不同产地羊肚菌的风味品质和营养成分差异,可为扩大羊肚菌的种植面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不同产地 营养品质 挥发性香气成分 非挥发性呈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羊肚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品质形成机制
6
作者 李云帆 李雨昕 +5 位作者 任海伟 向雨萌 郭晓鹏 石任杰 刘前逵 王雅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2-62,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羊肚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品质形成与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原基(YJ)、小菇(XG)和成熟子囊果(ZNG)3个发育阶段的羊肚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检测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影响其品质形成的关键代谢物。结果显示... 本研究旨在探讨羊肚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品质形成与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原基(YJ)、小菇(XG)和成熟子囊果(ZNG)3个发育阶段的羊肚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常规检测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影响其品质形成的关键代谢物。结果显示,在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多糖和粗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在3个发育阶段羊肚菌子实体中,共检测到16种游离氨基酸(如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等)和6种核苷酸(如5’-胞嘧啶核苷酸、5’-尿嘧啶核苷酸、5’-黄嘌呤核苷酸等),其总含量分别为1291.01~5857.72 mg/kg和792.74~1903.82μg/g。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发现,3个发育阶段的羊肚菌子实体共检测到1624种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有机酸、氨基酸和脂类等物质。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VB6代谢途径、核黄素代谢途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核苷酸代谢途径被显著富集。通过对这些代谢途径中的37种关键差异代谢物与羊肚菌子实体营养和滋味物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4-乙酰氨基丁酸和N6-(1,2-二羧乙基)-腺苷酸与营养和滋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而L-磷酸精氨酸、胍基丁胺、次黄嘌呤、鸟嘌呤、脱氧鸟苷、黄苷和肌苷与营养和滋味物质呈显著负相关。这些代谢物参与羊肚菌子实体生长过程中的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是调控羊肚菌子实体品质形成的潜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子实体 游离氨基酸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窖龄窖泥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海伟 李志娟 +7 位作者 刘美琪 蔡早宁 孙一帆 郭晓鹏 范文广 张丙云 李彦涛 尉军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7,共10页
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和FUNGuild等方法对甘肃金徽酒10a和50a窖龄窖池及其不同空间位置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真菌菌群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功能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10 a窖池窖泥... 利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冗余分析和FUNGuild等方法对甘肃金徽酒10a和50a窖龄窖池及其不同空间位置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真菌菌群与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真菌功能预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10 a窖池窖泥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呈现降低趋势,50 a窖池窖泥的多样性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而丰富度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10a窖池窖壁上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5),而50a窖池窖底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位置(P<0.05)。10a窖池窖壁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高于50a窖池(P<0.05),而50a窖底层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10a窖池(P<0.05)。所有窖泥样品共检测到21个真菌门和520个真菌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4个优势真菌门以及曲霉属(Aspergillus)和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等多数优势真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窖池窖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镰刀霉属(Fusarium)、Aspergillus、Kazachstania和红曲霉属(Monascus)与水分、腐殖质、K^(+)和Ca^(2+)含量呈正相关,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zyma)与pH值呈正相关。窖泥真菌营养类型主要有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等7种,功能类群包括4个单一功能群和7个混合功能群。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窖龄窖池和空间位置的窖泥真菌群落多样性,为明确甘肃金徽酒窖泥的真菌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泥 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 冗余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动物粪便与甜高粱混合批次产甲烷潜能比较
8
作者 任海伟 田海东 +3 位作者 刘美琪 张浩 丁闻浩 李金平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4,共8页
为评估不同粪便对甜高粱原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温度为(37±0.5)℃、甜高粱与动物粪便的挥发性固体(VS)质量比为1∶1的条件下,比较了甜高粱与奶牛粪(SCM组)、猪粪(SPM组)和羊粪(SSM组)进行混合厌氧消化的产气性能,应用修正的Gompertz... 为评估不同粪便对甜高粱原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温度为(37±0.5)℃、甜高粱与动物粪便的挥发性固体(VS)质量比为1∶1的条件下,比较了甜高粱与奶牛粪(SCM组)、猪粪(SPM组)和羊粪(SSM组)进行混合厌氧消化的产气性能,应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分析了甲烷产生的动力学过程。修正的Gompertz模型显示,各试验组相关系数R2=0.983~0.997,SCM组具有最大产甲烷速率(rm)78.37 m L/(g·d)(以VS质量计),较甜高粱原料组(SS组)提升了115.30%。在三个混合消化实验组中,SCM组具有最大的累积产沼气率、日产甲烷率和累积产甲烷率,分别为556.98、93.68和274.51 m L/g(以挥发性固体质量计)。SPM组具有61.60%的最大甲烷体积分数。SSM组的日产甲烷率较SS组降低了16.33%。SCM、SPM和SSM组的协同效应指数分别为26.15%、15.71%和28.24%。实验结果表明,SCM组更好地弥补了SS组具有高碳氮比的缺陷,实现底物间的优势互补,与SPM和SSM组相比,SCM组的累积产沼气率、日产甲烷率和累积产甲烷率更优。通过添加不同底物对产气率、产甲烷率和厌氧消化参数的比较,可为甜高粱在沼气工业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 混合厌氧消化 产甲烷潜力 产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固率对甜高粱与奶牛粪产气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任海伟 田海东 +5 位作者 马福泽 杜永鹏 欧琢钰 杨鑫 张浩 李金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2,共7页
文章基于不同含固率(TS)在粪秸厌氧共消化中产气率的不同,以碳素和氮素含量互补的全株甜高粱秸秆和奶牛粪为原料,评估在不同TS下厌氧共消化的产气特性。实验采用中温((37±0.5)℃)条件,底物中甜高粱与奶牛粪挥发性固体(VS)比为1∶1... 文章基于不同含固率(TS)在粪秸厌氧共消化中产气率的不同,以碳素和氮素含量互补的全株甜高粱秸秆和奶牛粪为原料,评估在不同TS下厌氧共消化的产气特性。实验采用中温((37±0.5)℃)条件,底物中甜高粱与奶牛粪挥发性固体(VS)比为1∶1,设置奶牛粪的含固率为2%(T2组)、4%(T4组)、6%(T6组)、8%(T8组)4个处理组,分析不同TS组的产甲烷性能,动力学分析采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结果表明,T2组的累积产气量为633.49 m L/(g VS)、累积甲烷产量为350.26 m L/(g VS),均为最高,随TS的增加累积产气率下降,高TS不利于沼气的生产。修正的Gompertz模型拟合结果R~2=0.988~0.999,随着TS的增加,延滞期变长,最大产甲烷速率降低,T2组与其他处理组相比混合消化体系最优。化学需氧量浓度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随着TS升高而升高。实验对全株甜高粱和奶牛粪的共消化高效产甲烷及过程稳定性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固率 混合厌氧消化 甜高粱 产甲烷性能 动力学 奶牛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百合鳞茎花青素合成相关MYB与bHLH转录因子的筛选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文广 李保豫 +6 位作者 田辉 李欣 任海伟 曹莹莹 姜欣彤 柴佳靖 陈少青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6,共10页
百合鳞茎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由于花青素的积累导致鳞茎变紫红色,进而影响其价值。该文基于兰州百合鳞茎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花青素相关转录因子,共分析了50个MYB转录因子与73个bHLH转录因子,包括序列的比对、理化性质分析... 百合鳞茎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由于花青素的积累导致鳞茎变紫红色,进而影响其价值。该文基于兰州百合鳞茎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花青素相关转录因子,共分析了50个MYB转录因子与73个bHLH转录因子,包括序列的比对、理化性质分析、亚细胞定位、系统进化关系以及保守结构域预测。MYB分类结果显示,50个MYB转录因子中有2个属于1R-MYB类,44个属于R2R3-MYB类,3个属于3R-MYB类,1个属于4R-MYB类。50个MYB不稳定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表明48个MYB定位于细胞核。73个bHLH均为不稳定蛋白,且72个都为亲水性,亚细胞定位显示58个bHLH定位于细胞核。通过与模式植物拟南芥MYB和bHLH转录因子构建进化树分析、保守结构域预测、基因表达量分析以及转录因子与结构基因的相关性分析,初步筛选出3个MYB基因和1个bHLH基因可促进兰州百合鳞茎花青素合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兰州百合鳞茎花青素调控基因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 鳞茎 MYB转录因子 bHLH转录因子 花青素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明胶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差异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娜 任海伟 +3 位作者 阎瑾 赵玲珑 唐多利 陶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92,共7页
为了解明胶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细菌菌群结构差异性,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初沉水、好氧水、二沉泥和排放水4个取样点废水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初沉水的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 为了解明胶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细菌菌群结构差异性,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对初沉水、好氧水、二沉泥和排放水4个取样点废水的细菌16S rR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初沉水的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69.62%)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9.77%),好氧水和二沉泥的优势细菌为uncultured bacterium WS6(34.48%、22.75%)和变形菌门(24.85%、22.88%),排放水的优势细菌为螺旋体菌门(Saccharibacteria)(8.89%)和变形菌门(16.49%)。在属水平,初沉水的优势细菌为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37.57%),好氧水和二沉泥的优势细菌为uncultured bacterium p WS6(34.48%、22.76%),排放水的优势细菌为uncultured bacterium p Saccharibacteria(28.89%)。不同废水处理单元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明显。废水中的细菌群落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海默氏菌属(Rheinheimera)与pH、Ca2+和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嗜碱菌属(Alkalibacterium)与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之,废水水体环境因子与微生物菌群结构密切相关,通过构建二者之间关联性可了解废水中关键微生物菌群的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加工废水 细菌群落 水质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的混合青贮品质及产沼气能力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任海伟 王聪 +3 位作者 窦俊伟 李志忠 李金平 孙永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7-194,共8页
为实现干玉米秸秆(dried maize straw,DMS)的长时间保质贮存,利用青贮原理将DMS与废弃白菜(cabbage waste,CW)连续混贮90 d,设置DMS单贮组和6个不同质量比例(DMS:CW=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贮组,间隔30 d分析其贮... 为实现干玉米秸秆(dried maize straw,DMS)的长时间保质贮存,利用青贮原理将DMS与废弃白菜(cabbage waste,CW)连续混贮90 d,设置DMS单贮组和6个不同质量比例(DMS:CW=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贮组,间隔30 d分析其贮存品质,筛选适宜贮存条件,并考察秸秆贮存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和产沼气潜力。结果表明,与单贮组相比,6个混贮组的p H值均显著下降(P<0.05),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混贮品质优于单贮。6个混贮组贮存30 d时的p H值均为最低,乳酸含量最高,感官评价均为优级,30 d后p H值有所上升,乳酸含量急剧下降,60d时的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纤维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CW比例增加,混贮组p H值逐渐减小,乳酸含量逐渐增加,MEⅤ组(DMS:CW=21:27)p H值最低,乳酸含量最高,能使DMS连续贮存60 d不变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青贮发酵使干秸秆原先致密复杂的木质纤维结构开始瓦解,青贮秸秆表面有很多裂缝和孔洞,与微生物或酶的可接触面积增加。沼气发酵试验表明,MEⅤ组混贮秸秆的累积产气量略高于未贮存干秸秆,且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61.67%,是未贮存干秸秆的1.6倍。Modified Gompertz模型显示混贮秸秆的甲烷生成速率增加,产甲烷能力提高。总之,当DMS∶CW质量比为21∶27(含水率为73%)时DMS能连续保质贮存2月,且贮存后秸秆的甲烷产量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发酵 沼气 废弃白菜 混贮品质 MODIFIED Gompertz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糟与菊芋渣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 被引量:43
13
作者 任海伟 王莉 +4 位作者 朱朝华 孙安琪 王治业 李金平 李志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5-244,共10页
利用青贮原理将白酒糟和菊芋渣混合进行固态发酵,二者按照不同鲜质量比发酵10、30、60 d时,分别考察营养成分、木质纤维含量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当白酒糟和菊芋渣以1.2:1和1:... 利用青贮原理将白酒糟和菊芋渣混合进行固态发酵,二者按照不同鲜质量比发酵10、30、60 d时,分别考察营养成分、木质纤维含量和发酵特性的动态变化,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发酵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当白酒糟和菊芋渣以1.2:1和1:1.5比例发酵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相对饲用价值和生物降解潜力较高。发酵过程中pH值、乳酸和氨氮含量等特性参数均处于优良青贮品质范围,V-score评分均为优等。白酒糟或菊芋渣单独发酵期间主要以变形菌和厚壁菌门细菌为主,混合发酵时则演变为以厚壁菌门、乳杆菌属细菌为主。总之,白酒糟与菊芋渣能通过生化互补特性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质青贮,综合考虑糟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处理效率等因素,实际生产中建议以1.2:1比例混合青贮发酵30 d为宜,可获得良好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物 发酵 菌群 白酒糟 菊芋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干燥室内部气流场分布CFD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14
作者 任海伟 李金平 +3 位作者 刘增光 岳大灵 张飞 李志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35-238,共4页
为研究太阳能干燥室内气流场分布和构建气流运动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运用标准k-ε模型对给定的不同气流速度对干燥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气流速度2 m/s和10 m/s相比,气流速度为6 m/s时干燥室内的... 为研究太阳能干燥室内气流场分布和构建气流运动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运用标准k-ε模型对给定的不同气流速度对干燥室内气流分布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气流速度2 m/s和10 m/s相比,气流速度为6 m/s时干燥室内的速度分布满足要求,且气流分布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干燥室 气流场 计算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混贮料的发酵特性及其乳酸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27
15
作者 任海伟 赵拓 +7 位作者 李金平 李雪雁 李志忠 徐娜 王永刚 喻春来 高晓航 王晓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08-1517,共10页
将玉米秸秆(Zea mays)与废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进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鲜质量比分别为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合青贮,研究二者混贮60d时的化学组分和发酵品质,筛选出发酵品质最好的混贮比... 将玉米秸秆(Zea mays)与废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进行不同比例(玉米秸秆与废弃白菜鲜质量比分别为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合青贮,研究二者混贮60d时的化学组分和发酵品质,筛选出发酵品质最好的混贮比例,并对最优混贮料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所有混贮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玉米秸秆单贮组(P<0.05),说明混合青贮品质优于单独青贮。混贮组中ME5组品质最佳,pH值和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其他混贮组(除ME4组外,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贮组(除ME1组外,P<0.05)。从ME5组中分离得到12株乳酸菌。分别为1株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3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7株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1株肠道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ME5组中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为优势属,且以同型发酵乳酸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废弃白菜 混合青贮 青贮品质 乳酸菌 16S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储存方式对其与牛粪混合厌氧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任海伟 姚兴泉 +5 位作者 李金平 李志忠 王鑫 王春龙 张殿平 孙永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213-222,共10页
农作物秸秆是沼气生产的主要原料,但因其季节性收获特点,必须妥善储存才能为沼气全年生产提供高质量原料。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探索了储存方式(风干或青贮)对其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比较风干秸秆和青贮秸秆的化学成... 农作物秸秆是沼气生产的主要原料,但因其季节性收获特点,必须妥善储存才能为沼气全年生产提供高质量原料。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探索了储存方式(风干或青贮)对其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比较风干秸秆和青贮秸秆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性,然后分别考查两种秸秆与牛粪在不同总固体混合比(total solids mixing ratios,TMR)条件下的产气特性。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后的纤维素等可消化纤维组分保存良好,风干秸秆的可溶性糖和水分损失殆尽。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衍射(X-ray differaction,XRD)结果显示,风干秸秆的木质纤维结构紧密,青贮秸秆表面则有很多裂缝和孔洞,木质纤维暴露,纤维素结晶度(0.42)低于风干秸秆(0.46)。厌氧消化结果表明,无论风干或青贮秸秆,当牛粪与秸秆TMR值为7∶3时,累积产气量、TS/VS产气量和TS/VS产甲烷量均高于其他4种比例,且青贮秸秆的产气性能优于风干秸秆。除1∶1比例外,其余TMR条件下青贮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均高于风干秸秆,当TMR值为7∶3时青贮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最高(1 816 mL)。秸秆青贮的储存方式不仅能良好保存化学组分和水分,还有利于提高沼气产量和品质,是适用于秸秆跨季节储存和预处理的一种可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沼气 厌氧消化 风干 青贮 储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糟水解液摇瓶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任海伟 张飞 +4 位作者 张轶 陈晓前 石进才 王永刚 李志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87-292,共6页
为充分利用白酒糟资源,探讨酸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可行性。采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1779)发酵酒糟水解液生产木糖醇,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发酵的工艺条件。发酵在250mL摇瓶发酵瓶中进行。结果... 为充分利用白酒糟资源,探讨酸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可行性。采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1779)发酵酒糟水解液生产木糖醇,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影响发酵的工艺条件。发酵在250mL摇瓶发酵瓶中进行。结果表明,当种子龄27h、接种量20mL、装液量100mL、氮源添加量20mL、氮源浓度48g/L时发酵效果最好。该条件下发酵液中木糖醇浓度为11.85mg/mL,木糖利用率和还原糖利用率分别为45.62%和74.81%,残留木糖浓度为463.51μg/mL。发酵试验表明酒糟水解液作为碳源发酵生产木糖醇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工艺控制 水解液 热带假丝酵母 木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酶解制备藏系羊胎盘肽工艺及抗氧化能力分析 被引量:26
18
作者 任海伟 石菊芬 +5 位作者 蔡亚玲 范文广 姜启兴 李志忠 裴佳雯 王彦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65-273,共9页
以藏系羊胎盘为原料,选取水解度、肽得率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在蛋白酶种类筛选、双酶组合方案确定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复合酶解制备羊胎盘肽的工艺条件,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木... 以藏系羊胎盘为原料,选取水解度、肽得率和抗氧化能力为指标,在蛋白酶种类筛选、双酶组合方案确定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复合酶解制备羊胎盘肽的工艺条件,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和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同步复合酶解效果优于其他蛋白酶组合,水解度和肽得率分别为37.24%和13.54%。响应面优化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水解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超声时间>超声温度>酶解时间>超声功率;优化后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16.5 min、超声温度25.5 ℃、超声功率438 W、酶解时间4.9 h,该最优条件下的水解度为55.22%,肽得率为18.52%,抗氧化能力(Trolox当量)为1.08 mmol/L。藏系羊胎盘肽中富含谷氨酸、甘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分子质量低于2 000 Da的肽比例为95.02%,绝大多数为小分子低聚寡肽。可见,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羊胎盘肽的工艺不仅能有效改善酶解效果,还能制得具有良好抗氧化能力的小分子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系羊胎盘 超声波 复合酶解 响应面法 抗氧化能力 分子质量分布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预处理提高酒糟生物质酶解糖化效果 被引量:14
19
作者 任海伟 徐娜 +6 位作者 李金平 张轶 李志忠 王永刚 刘晓风 张涛 孙永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39-246,共8页
为促进酒糟生物质的酶解糖化,筛选适宜的预处理方法,以脱除木质素,提高综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和)保留率为目标,研究比较了酸-超声波耦合(ultrasound-assisted acid pretreatment,UAAP)、液氨(pretreatment by soaking in aqueous ... 为促进酒糟生物质的酶解糖化,筛选适宜的预处理方法,以脱除木质素,提高综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之和)保留率为目标,研究比较了酸-超声波耦合(ultrasound-assisted acid pretreatment,UAAP)、液氨(pretreatment by soaking in aqueous ammonia,PSAA)、碱性双氧水(alkaline hydrogen peroxide pretreatment,AHPP)和酸性亚硫酸氢盐(bisulfite pretreatment,BP)4种预处理法对酒糟化学组分、结构特性和酶解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余3种方法相比,BP法处理后酒糟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保留率最高,分别为84.59%和84.87%,即综纤维素保留率为84.68%。与未处理酒糟(unpretreatment,UP)相比,4种方法预处理后酒糟的综纤维素酶解得率分别提高了49.12%(酸-超声波,UAAP)、55.48%(液氨,PASS)、92.79%(碱性双氧水,AHPP)和99.15%(酸性亚硫酸氢盐,BP),其中BP法对酒糟酶解糖化的促进作用最有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衍射(X-ray differaction,XRD)结果显示,酒糟经不同方法预处理后表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木质纤维网络结构遭到破坏,表面呈现无规则或形状各异的膨松状态,沟壑明显,孔隙率增加,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水解酶的可及性。化学组分和结构特性的变化说明酒糟的酶解得率与综纤维素的保留、木质素的去除、表面微观形貌变化以及纤维素结晶度等因素直接相关。总之,酸性亚硫酸氢盐(BP)法是适用于酒糟生物质糖化预处理的一种有效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纤维素 酒糟 预处理 酶解糖化 组分变化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玉米秸秆和莴笋叶混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任海伟 窦俊伟 +5 位作者 赵拓 李雪雁 李志忠 李金平 孙文斌 黄娟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152,共11页
借鉴青贮原理,将干玉米秸秆与水分含量较高的废弃莴笋叶进行混贮,分析不同添加剂对二者混贮品质的影响。设置了对照组(CK)、德氏乳杆菌组(LD)、甲酸组(FA)、复合添加剂组(LD+FA)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连续贮存50d,每间隔10d对干物质... 借鉴青贮原理,将干玉米秸秆与水分含量较高的废弃莴笋叶进行混贮,分析不同添加剂对二者混贮品质的影响。设置了对照组(CK)、德氏乳杆菌组(LD)、甲酸组(FA)、复合添加剂组(LD+FA)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连续贮存50d,每间隔10d对干物质和木质纤维组分含量、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筛选适宜的添加剂。结果表明,50d贮存期内,与CK组相比,FA组的干物质损失最小,且添加甲酸青贮后显著降低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酸性洗涤木质素、氨态氮/总氮含量和青贮pH(P<0.05),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V-score评分表现良好;LD组的干物质损失、氨态氮/总氮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青贮pH均高于4.2,V-score评分表现最差;LD+FA组在前30d的贮存品质较好,之后氨态氮/总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贮存品质变差。从延长贮存时间和提高贮存品质等角度考虑,甲酸可以作为干玉米秸秆与莴笋叶混合贮存的添加剂,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成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玉米秸秆 莴笋叶 混贮品质 添加剂 德氏乳杆菌 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