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石思博 王旭东 +4 位作者 叶正钱 陈绩 龚臣 李婷 任泽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612-8620,共9页
菌渣作为一种养分丰富的有机物料还田,可减少化肥施用,同时保持土壤肥力;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是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和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 菌渣作为一种养分丰富的有机物料还田,可减少化肥施用,同时保持土壤肥力;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是土壤活性碳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和比例变化对土壤肥力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可溶性碳、氮的影响,评价菌渣在优化土壤肥力方面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稻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3个化肥水平(C)0、50%、100%,菌渣相对用量(F)0、50%、100%,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溶性碳(DOC)、氮(DON)的变化特征,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比例与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菌渣化肥配施后,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氮均在C_(100)F_(50)最高,微生物量氮在C_(50)F_(100)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49.40%、43.65%、83.52%、207.19%;MBC/SOC和DOC/SOC均随着菌渣化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减少,MBN/TN和DON/TN均在C_(100_F_(50)最高。相关分析表明,MBC、DOC与SOC,MBN与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DON和TN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来讲,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碳、氮含量,但不是随着用量的增加一直呈增加趋势,高量菌渣或者化肥下会有降低趋势;菌渣化肥配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可溶性碳氮比,因此适宜的菌渣化肥配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周转速度、微生物活性及其氮素供应能力和有效性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化肥配施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可溶性碳 可溶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稻茬麦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季诗域 王旭东 +5 位作者 石思博 陈文博 叶正钱 任泽涛 刘璋 于振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1-1188,共8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水平(C)0、70%、100%,秸秆还田水平(S)0、50%、100%,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对不同时期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秸秆还田与化肥...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对象,设置化肥水平(C)0、70%、100%,秸秆还田水平(S)0、50%、100%,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与化肥配施对不同时期土壤养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内,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其中处理S 100 C 70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效果最佳,处理S 100 C 100对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的能力最强,处理S 50 C 70对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作用最大。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秸秆还田会提高产量,但秸秆还田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在C 70和C 100水平下,冬小麦的穗长、株高、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要素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速效钾含量对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3个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第1、第2的处理分别为处理S 50 C 100与处理S 100 C 100,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处理S 50 C 100与处理S 100 C 100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且促进小麦增产,实现废弃秸秆还田资源化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稻茬麦地 土壤肥力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交互效应 被引量:22
3
作者 陈文博 王旭东 +4 位作者 石思博 季诗域 叶正钱 任泽涛 刘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 【目的】探讨长期尺度上不同比例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Oryza sativa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化肥水平为常规施肥量的0%(C0)、50%(C50)、100%(C100),菌渣相对用量0%(F0)、50%(F50)、100%(F100)各3个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变化,以及菌渣化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交互效应。【结果】土壤酶活性随水稻生育时期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规律性,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分别为3.01~10.20 mL·g^−1、0.20~2.04 mg·g^−1、0.54~4.80 mg·g^−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处理间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渣化肥配施对水稻移栽前期的土壤脲酶活性提高有促进作用,且增强了水稻灌浆期和收获期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C100F50处理最高,而蔗糖酶活性在C50F100处理最高。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磷、碱解氮和全氮分别对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9、1.80和0.69。菌渣化肥配施主要通过提高碱解氮质量分数促进土壤酶活性。交互性分析表明:菌渣化肥配施效应高于化肥和菌渣单施,并且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菌渣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并且随施用量增加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C100F50处理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促进碳氮循环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化肥 酶活性 交互效应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