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桑美”台风及其预报服务
被引量:2
- 1
-
-
作者
任振和
孙照渤
王守荣
王帮中
薛根元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气象局
浙江省气象局
-
出处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0-176,共7页
-
文摘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Saom ai)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60m/s),中心气压920hPa,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中央气象台对"桑美"的路径和强度预报较为准确,预警服务及时,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得当,减轻了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百年一遇超强台风的袭击,政府应加强台风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科学设计房屋建筑结构,统筹规划防台风的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和救援队伍建设。
-
关键词
台风
灾害损失
预报服务
减灾策略
-
Keywords
typhoon
disaster loss
forecast service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
-
分类号
P458.12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2
- 2
-
-
作者
张雪芬
郑有飞
王春乙
陈怀亮
任振和
邹春辉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
基金
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2006BAD04B00)
科学基金项目“华北冬小麦干旱和晚霜冻害风险识别功能与预测研究”(30771248)
中国气象局新技术推广项目(CMATG2006M39)
-
文摘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
关键词
晚霜冻害
冻害指数
EOF分析
MORLET小波分析
-
Keywords
Late frost damage, Freezing injury index, EOF analysis, Morlet analysis
-
分类号
P4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2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