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赵旭宁 李红 +5 位作者 易黎明 李梅 杨敏 姚彧敏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234,共8页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00~2.10 g/cm^(3)的C/C-Hf_(x)Zr_(1-x)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f_(x)Zr_(1-x)C是一种固溶体陶瓷。随着Hf比例的增加,烧蚀率先减小后增大,其中C/CHf_(0.5)Zr_(0.5)C的耐烧蚀性能最佳,在3.5 MW/m^(2)热流密度下烧蚀120 s时,C/C-Hf_(0.5)Zr_(0.5)C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39×10^(-2)g/s和7.49×10^(-3)mm/s。因为C/C-Hf_(0.5)Zr_(0.5)C的氧化产物HfO_(2)-ZrO_(2)对纤维和基体的附着力较强,可以减少纤维和基体受到的机械剥蚀,同时HfO_(2)-ZrO_(2)混合物的熔点较低,有利于形成HfO_(2)-ZrO_(2)的熔融混合物,从而降低氧化层的透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fxZr1-xC复合材料 PIP 耐烧蚀性能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莹 李红 +4 位作者 姚彧敏 杨敏 陶银萍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3,共9页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过渡涂层的C/C复合材料上制备了不同MoSi_(2)含量的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并研究了不同涂层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当MoSi_(2)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24 mg·s^(-1)、0.02μm·s^(-1),表现出较好的抗烧蚀性能。这是因为涂层中MoSi_(2)的存在抑制了SiC的主动氧化,减少了SiC的消耗,在烧蚀过程中形成的液相层黏度较高,抵抗高温火焰的冲蚀的能力较强,有效地阻止了氧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 料浆刷涂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牛桂玲 陶银萍 +4 位作者 相恒学 姚彧敏 尹思语 任慕苏 孙晋良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524,共12页
病毒的传播和由颗粒物引起的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纳米纤维膜可有效捕获空气中的颗粒物且不造成大幅压力降,因此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空气过滤介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聚焦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中的... 病毒的传播和由颗粒物引起的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纳米纤维膜可有效捕获空气中的颗粒物且不造成大幅压力降,因此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空气过滤介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聚焦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及影响纳米纤维尺寸与形态的因素。其次,系统分析了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机制、过滤效果评价参数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总结了多种高效过滤策略,如引入纳米孔结构或支化结构、利用驻极体材料制备纳米纤维膜、构建多层膜复合结构等,并指明了绿色可持续化和多功能化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技术 空气过滤 纳米纤维膜 高效过滤策略 绿色可持续化 多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Hf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郑鹏 李红 +3 位作者 杨敏 姚彧敏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以无机铪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和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密度为2.14 g/cm^(3)的C/C-HfC复合材料,分析其微观结构和组成,测试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结果表明:HfC陶瓷均匀地分散于基体的孔隙中,且与基体结合紧密。引入Hf... 以无机铪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和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备密度为2.14 g/cm^(3)的C/C-HfC复合材料,分析其微观结构和组成,测试材料的抗烧蚀性能。结果表明:HfC陶瓷均匀地分散于基体的孔隙中,且与基体结合紧密。引入HfC陶瓷可以显著增强C/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在相同的热流条件下,烧蚀时间为120 s时,C/C-Hf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为6.20×10^(-2)mm·s^(-1),质量烧蚀率为2.03×10^(-2)g·s^(-1),分别比C/C复合材料降低了48.33%和40.12%。在烧蚀过程中,HfC会与热流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熔融的HfO_(2),均匀地覆盖在基体的表面形成保护层,隔绝热流,防止基体被氧化,同时阻止热量的传递。熔融HfO_(2)的蒸发也会带走表面的部分热量。随着烧蚀时间的增加,HfO_(2)的损耗会逐渐上升,基体表面的保护层会逐渐被破坏,热流对基体产生的烧蚀损伤会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fC复合材料 PIP法 微观结构 抗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渗硅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崔园园 白瑞成 +3 位作者 孙晋良 任慕苏 张家宝 周春节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5,40,共6页
综述了熔融渗硅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碳纤维预制体和C/C多孔体的制备,以及熔融渗硅过程对C/C-SiC复合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介绍了C/C-SiC复合材料作为热结构和摩擦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先进摩擦制动系... 综述了熔融渗硅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碳纤维预制体和C/C多孔体的制备,以及熔融渗硅过程对C/C-SiC复合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影响,介绍了C/C-SiC复合材料作为热结构和摩擦材料在航空航天和先进摩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C/C-Si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熔融渗硅法 热结构材料 摩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等离子处理对炭纤维表面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建君 孙晋良 +1 位作者 任慕苏 白瑞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空气气氛下对T300炭纤维进行不同时间的等离子处理。对处理后的炭纤维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对表面活性基团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纤维表面沟槽长度加长,程度加深,表面粗糙度增大。纤维表面并没有明... 空气气氛下对T300炭纤维进行不同时间的等离子处理。对处理后的炭纤维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对表面活性基团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纤维表面沟槽长度加长,程度加深,表面粗糙度增大。纤维表面并没有明显的活性基团产生。将处理后的炭纤维制备成单向增强板,测得试样的弯曲模量达到109GPa;弯曲强度在处理时间为16min之内增加较快达到1241.5MPa,超过16min之后开始下降。等离子处理前后的力学性能相比,弯曲模量提高了50.97%,弯曲强度提高了46.89%。实验结果显示,等离子处理16min能够得到比较好的界面结合性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等离子 炭纤维 界面结合 扫描电镜 弯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工织物技术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0
7
作者 靳向煜 吴海波 +7 位作者 任慕苏 张初阳 黄晨 王洪 张星 李陵申 俞建勇 孙晋良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7-160,共4页
阐述了土工织物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土工织物的重点应用领域,讨论了土工织物原材料和加工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土工织物加工技术应向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分析了我国土工织物产品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土工织物应向智能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 阐述了土工织物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土工织物的重点应用领域,讨论了土工织物原材料和加工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土工织物加工技术应向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分析了我国土工织物产品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土工织物应向智能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织物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因素对C/C复合材料ICVI致密化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白瑞成 李贺军 +3 位作者 李克智 孙晋良 任慕苏 李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9-831,860,共4页
以2D针刺碳毡为预制体、丙烯为前驱气体、氮气为稀释气体,在常压条件下研究了沉积温度、滞留时间和丙烯分压等工艺因素对致密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工艺参数协同作用,对致密化具有相似的影响:参数取值较高时初期致密化速度也较快... 以2D针刺碳毡为预制体、丙烯为前驱气体、氮气为稀释气体,在常压条件下研究了沉积温度、滞留时间和丙烯分压等工艺因素对致密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工艺参数协同作用,对致密化具有相似的影响:参数取值较高时初期致密化速度也较快,结果导致预制体表层气孔的过早填充,不利于进一步的沉积,反之,则致密化速度较慢,但有利于预制体内部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渗透 致密化 致密化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滤用纺织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8
9
作者 吴海波 靳向煜 +8 位作者 任慕苏 张楠 黄晨 刘万军 李昊轩 张海峰 李陵申 俞建勇 孙晋良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6,188,共7页
阐述了过滤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我国过滤用纺织品产业基本状况及其产业结构、技术与设备、标准体系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过滤用纺织品的需求,提出我国过滤用纺织品的发展战略,指出纳米纤维、长效驻极、... 阐述了过滤用纺织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我国过滤用纺织品产业基本状况及其产业结构、技术与设备、标准体系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过滤用纺织品的需求,提出我国过滤用纺织品的发展战略,指出纳米纤维、长效驻极、功能性整理技术是我国环保过滤用纺织品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用纺织品 现状 前景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B-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玲 范雪骐 +4 位作者 陈来 吴市 张家宝 任慕苏 孙晋良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6-259,共4页
采用聚合物浸渗裂解法制备了C/C-B-S iC复合材料,用H2-O2焰法对其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推测了C/C-B-S iC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C/C-B-S i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材料密度ρ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ρ=1.50 g/cm3的C/C-B-S iC复合材料的... 采用聚合物浸渗裂解法制备了C/C-B-S iC复合材料,用H2-O2焰法对其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推测了C/C-B-S iC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C/C-B-S i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随材料密度ρ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ρ=1.50 g/cm3的C/C-B-S iC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相当于ρ=1.86 g/cm3的C/C复合材料的61%,烧蚀时间为60 s时的质量烧蚀率相当于ρ=1.77 g/cm3的C/C复合材料。C/C-B-S iC复合材料在H2-O2焰条件下的烧蚀机制是热化学烧蚀(氧化和升华)和机械冲刷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B—SiC复合材料 烧蚀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合成的含双键聚硅烷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市 陈来 +3 位作者 张峰君 范雪骐 任慕苏 孙晋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67,共4页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将甲基三氯硅烷与烯丙基氯进行聚合,合成出带有双键的聚硅烷,通过FT-IR,UV,1H-NM R,GPC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双键含量,并对产物进行了交联固化和高温裂解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双键保留率为8.2%,双键的引入使聚...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将甲基三氯硅烷与烯丙基氯进行聚合,合成出带有双键的聚硅烷,通过FT-IR,UV,1H-NM R,GPC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双键含量,并对产物进行了交联固化和高温裂解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双键保留率为8.2%,双键的引入使聚硅烷获得了很高的质量保留率及较高的陶瓷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烷 双键 电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刊首语
12
作者 任慕苏 《国际纺织导报》 2015年第10期1-1,共1页
纤维材料和技术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进程而发展。中国对天然纤维的运用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世纪工业革命后,纺织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高功能、高性能的高技术纤维相继问世,包括以芳香族纤... 纤维材料和技术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进程而发展。中国对天然纤维的运用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世纪工业革命后,纺织产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高功能、高性能的高技术纤维相继问世,包括以芳香族纤维、碳纤维为代表的高强、高模及耐高温的高性能纤维,在仿真仿生技术基础上开发的超真纤维、高感性纤维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等。如今,纤维材料不仅用以满足服饰需要,而且还可满足国民经济各个产业对纤维材料高功能和高性能的要求,如工业、农林渔业、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新能源、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领域的蓬勃发展,对高技术纤维及高技术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不断加大,中国先后成功自主研发出不同类型碳纤维、陶瓷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一系列高技术纤维,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十二五”期间,中国高技术纤维加工总量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配套环境逐步改善,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高技术纤维已成为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和最重要的高技术材料之一。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高技术纤维为基础,具有很大的材料设计自由度,制备工艺灵活多样,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纤维 高性能纤维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材料 纺织产业 纤维复合材料 聚酰亚胺纤维 自主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Cu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乐 李红 +1 位作者 任慕苏 孙晋良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5,共5页
以碳纤维针刺毡为整体骨架,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不同密度的C/C复合材料,然后用挤压铸造成型方法制备了C/C-Cu复合材料。并对不同组分的C/C-Cu以及C/C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4.59 g/cm3的C/C-Cu复合材料的xy向弯曲... 以碳纤维针刺毡为整体骨架,采用CVI工艺制备出不同密度的C/C复合材料,然后用挤压铸造成型方法制备了C/C-Cu复合材料。并对不同组分的C/C-Cu以及C/C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4.59 g/cm3的C/C-Cu复合材料的xy向弯曲强度高于密度为1.85 g/cm3的C/C复合材料,并且具有一定的塑性,铜基体发挥了增韧增强的作用;密度为2.04 g/cm3的C/C-Cu复合材料的xy向弯曲强度低于密度为1.85 g/cm3的C/C复合材料,且没有塑性出现,铜基体分散未发挥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CU复合材料 弯曲强度 热解碳 挤压铸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硅烷/二乙烯基苯的交联和裂解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雪骐 陈来 +4 位作者 吴市 张峰君 张家宝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0-922,共3页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的交联制度下,不同配比的聚甲基硅烷(PMS)/二乙烯基苯(DVB)对凝胶含量、陶瓷产率、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温度的升高,交联体系凝胶含量、陶瓷产率逐渐增大。PMS/DVB配比越小,陶瓷显微结构的缺陷越多。PMS...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的交联制度下,不同配比的聚甲基硅烷(PMS)/二乙烯基苯(DVB)对凝胶含量、陶瓷产率、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保温温度的升高,交联体系凝胶含量、陶瓷产率逐渐增大。PMS/DVB配比越小,陶瓷显微结构的缺陷越多。PMS/DVB配比为1/0.2,保温温度为300℃时,陶瓷产率较高,达到80%。XRD分析表明所得陶瓷为β-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体 聚甲基硅烷 二乙烯基苯 交联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毡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红 孙晋良 +2 位作者 任慕苏 周春节 张家宝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4,共3页
设计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预制体 ,即碳布 +碳毡 (1#预制体 )、无纬布 +碳毡 (2 #预制体 ) ,经化学气相沉积 (CVD)与浸渍树脂相结合的致密化工艺制备出了高密度的增强毡C 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 :1#、2 #预制体制备的C C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力... 设计了两种不同结构的预制体 ,即碳布 +碳毡 (1#预制体 )、无纬布 +碳毡 (2 #预制体 ) ,经化学气相沉积 (CVD)与浸渍树脂相结合的致密化工艺制备出了高密度的增强毡C C复合材料。结果表明 :1#、2 #预制体制备的C C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力学性能 ,其拉伸强度分别达 6 1 2 5MPa和 5 3 12MPa ,其中 2 #材料的拉伸破坏表现出了假塑性。结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研究了预制体结构、界面对C C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毡C/C复合材料 化学气相沉积 CVD 力学性能 针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改性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膜制备工艺及性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和丰 陶金 +4 位作者 俞鸣明 方琳 谢旺 任慕苏 陶银萍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共7页
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纸具有高孔隙率、三维连通等特点,其炭化后形成的碳纤维纸可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中。提升PAN纳米纤维性能,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碳纤维纸。文中采用碳纳米管(CNT)增强改性聚丙烯腈,通过静电纺丝制备CNT/PAN纳米... 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纸具有高孔隙率、三维连通等特点,其炭化后形成的碳纤维纸可应用于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中。提升PAN纳米纤维性能,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碳纤维纸。文中采用碳纳米管(CNT)增强改性聚丙烯腈,通过静电纺丝制备CNT/PAN纳米纤维膜,研究了CNT的加入对纤维膜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导电性的影响。对纤维膜的扫描电镜照片、热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NT质量分数为2%时,纤维膜的孔隙率为86%、比表面积为21.1m^(2)/g;相较未加CNT的纤维膜的电阻下降40%,最大热分解温度提升了6℃。为后期制备电池用高性能碳纤维纸前驱体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丙烯腈 碳纳米管 微观结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双键聚硅烷的电化学合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钱林 陈来 +4 位作者 田玲 吴市 张家宝 任慕苏 孙晋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共4页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以三氯甲基硅烷和烯丙基氯为单体合成出含有双键的聚硅烷,通过FT-IR,GPC,1H-NMR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单体配比、单体浓度、电极材料、反应电量、换向时间和电解质浓度对含双键聚硅烷电化学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以三氯甲基硅烷和烯丙基氯为单体合成出含有双键的聚硅烷,通过FT-IR,GPC,1H-NMR表征了其结构。研究了单体配比、单体浓度、电极材料、反应电量、换向时间和电解质浓度对含双键聚硅烷电化学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氯甲基硅烷与氯丙烯的比率为3/1,电极为镁电极时,重均分子量和双键保留率达到了最高值,分别为3749和12.6%。增加反应电量、缩短换向时间和降低单体浓度都可以提高产物的分子量和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烷 双键 电化学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合成聚硅烷的反应速率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市 张峰君 +6 位作者 钱林 陈来 张家宝 潘健峰 周春节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276,共4页
采用电化学法,合成出含双键聚硅烷与不含双键聚硅烷,通过FT—IR,UV,^1HNMR表征其结构。分别研究了电化学反应体系和直接化学反应体系中Si—Cl键含量的变化,以及加入引发剂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双键聚硅烷的合成反应速... 采用电化学法,合成出含双键聚硅烷与不含双键聚硅烷,通过FT—IR,UV,^1HNMR表征其结构。分别研究了电化学反应体系和直接化学反应体系中Si—Cl键含量的变化,以及加入引发剂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双键聚硅烷的合成反应速率快于不含双键的聚硅烷,相同反应电量下含双键聚硅烷反应体系中的Si—Cl键含量比不含双键聚硅烷少10%~15%;在电化学合成聚硅烷的过程中。单体与镁发生的格氏反应在整个反应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引发剂葸的加入能够有效地提高不含双键聚硅烷的反应速率。本文还对电化学合成聚硅烷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烷 电化学合成 反应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烯丙基环戊二烯基硅烷的电化学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花永盛 陈来 +4 位作者 高孟姣 李现府 张家宝 任慕苏 孙晋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0,14,共4页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以三氯甲基硅烷、氨丙烯和环戊二嫦为单体合成出聚烯丙基环戊二烯基硅烷。通过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NMR)和热重法(TG)等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双键保留率,并对产物进行交联固... 采用电化学合成法,以三氯甲基硅烷、氨丙烯和环戊二嫦为单体合成出聚烯丙基环戊二烯基硅烷。通过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1H-NMR)和热重法(TG)等表征了其结构,测定了产物的双键保留率,并对产物进行交联固化。结果表明,产物的双键保留率为11.2%,烯丙基和环戊二烯基的引入使其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宽化和很大幅度的红移,在近紫外.可见光区有很强的荧光,最大发射波长λem约为500nm,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双键的引入使其具有良好的热性能,交联固化后有较高的质量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丙基环戊二烯基硅烷 电化学合成法 双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在推进系统上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宋允 任慕苏 孙晋良 《产业用纺织品》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9-42,共4页
本文介绍了碳 /碳复合材料在固体发动机、液体发动机和涡轮喷气发动机等推进系统上的应用。
关键词 推进系统 固体发动机 喷管 喉衬 碳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