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域间通信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曾卫东 任国俊 +3 位作者 卢海松 张志学 王海东 杨渊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共5页
结合全国产华能睿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工程应用经验,对2种域间通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工程实施奠定基础。一种方案是通过部署独立的域间通信接口机并运行通信应用程序来完成域间数据转发,接口机配置四网卡与两侧域直接通信,实... 结合全国产华能睿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工程应用经验,对2种域间通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工程实施奠定基础。一种方案是通过部署独立的域间通信接口机并运行通信应用程序来完成域间数据转发,接口机配置四网卡与两侧域直接通信,实现域间通信功能。另一种方案是采用网络技术对不同域进行隔离,通过配置交换机访问策略、共享域策略、网络环路检测、路由策略等实现不同域DCS业务的互通以及广播风暴跨域传播的限制。2种方案都可以完成域间通信的功能要求,各有特点,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及用户需求选取相应的方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S 域间通信 接口机 网络技术 数据转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排污系统在城区生态改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尹立新 高战争 +1 位作者 薛国强 任国俊 《绿色科技》 2013年第12期152-153,156,共3页
指出了与传统的重力排水系统相比,真空收集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旧城区改造中,采用真空收集系统不会影响原有建筑结构、市政道路。针对老城区排水系统落后、浪费资源的状况,将真空收集排污系统应用于旧城区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 指出了与传统的重力排水系统相比,真空收集系统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旧城区改造中,采用真空收集系统不会影响原有建筑结构、市政道路。针对老城区排水系统落后、浪费资源的状况,将真空收集排污系统应用于旧城区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城市景观区将真空排污系统与土壤渗滤工艺相结合,设计了适当的参数,在设计、施工、系统运营和监测上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实践证明:应用于城市景观区的排污改造,能够实现节水节能,同时对城市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收集 重力排水系统 环境保护 排污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任国俊 《农业与技术》 2015年第11期41-41,43,共2页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农机技术推广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将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 新型农机技术 推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矿山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娜 任国俊 王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8-225,共8页
以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试验条件最优的一处岩质边坡进行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在边坡上等距离钻孔并分成4个区块,每个区块采用不同的土壤搭配方式,孔内栽种适合在试验区生长的小叶扶芳藤,进行浇灌养护,并做相应的监测和分析。通过监测... 以甘肃省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试验条件最优的一处岩质边坡进行修复技术研究试验。在边坡上等距离钻孔并分成4个区块,每个区块采用不同的土壤搭配方式,孔内栽种适合在试验区生长的小叶扶芳藤,进行浇灌养护,并做相应的监测和分析。通过监测孔内的温度和湿度,所得出的成果有:岩体内的温度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的成活要求;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天然降雨基本可以满足植株的生长要求,可实现后期人工养护少甚至无人养护。采集4个试验区块孔的土壤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并通过植株长势判断,常规种植孔+基质土的区块Ⅲ及底部填充20 cm砂砾卵石+基质土的区块Ⅳ植被恢复效果最佳,常规种植孔+本地植生土的区块Ⅰ及底部填充20 cm砂砾卵石+本地植生土的区块Ⅱ植被恢复效果次之。本次试验的成果对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供其他地区岩质边坡修复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生态修复 小叶扶芳藤 土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山北部沙化区可引种樟子松
5
作者 任国俊 《内蒙古林业》 1992年第4期28-29,共2页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经专家考证,樟子松原产于欧洲,后因气候变异自然南移至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及呼伦贝尔高原地带.它的寿命长,材质好,是一个抗逆性强,对温度、水分适应能力大,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
关键词 樟子松 引种 沙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抗滑圆桩-斜穿隧道-滑坡体地震动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6
作者 施英 任国俊 +3 位作者 吴红刚 韦洪 吕小强 冯康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2-1026,共15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滑坡地段双排圆桩对隧道斜穿滑坡体系的加固效果,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托,通过室内振动台试验,对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展开相关分析,以及对桩和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桩和隧道进行震动响应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滑坡地段双排圆桩对隧道斜穿滑坡体系的加固效果,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依托,通过室内振动台试验,对坡体变形破坏过程展开相关分析,以及对桩和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桩和隧道进行震动响应因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抗滑桩约束作用下,坡体并不是完全按照滑面开始滑移破坏的,实际滑移面从滑体表层逐渐向滑体深层发展;2)坡面主要是沿着抗滑桩走向产生较为严重的破坏,这可能是由于应力沿桩群传播导致,“梅花形”布置的双排圆桩对坡体具有较好的支挡效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滑体的整体性;3)抗滑桩对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后排抗滑桩承担了大部分的滑坡推力,主要来自于深层滑体的推力;5)传感器采集到的峰值加速度几乎随着与震动台面的距离增大而增大,隧道与抗滑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形抗滑桩 振动台 地震模型试验 隧道 滑坡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