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行卷的仪礼与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滢坤 任占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52,共9页
唐代举人行卷过程中有一定的礼仪和程序,虽因人而异,但基本环节大体一致。举人行卷,在准备卷轴、启之外,还需执刺、奉币,通常将四样东西一并投献先达。行卷过程大致分为请见、谢见、温卷和叙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礼仪和书启格式... 唐代举人行卷过程中有一定的礼仪和程序,虽因人而异,但基本环节大体一致。举人行卷,在准备卷轴、启之外,还需执刺、奉币,通常将四样东西一并投献先达。行卷过程大致分为请见、谢见、温卷和叙谢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礼仪和书启格式。文中重点对行卷中使用的刺(名纸)的演变和含义进行了考释说明,并对"温卷"内容和含义进行了重新探讨。唐代行卷的根本原因是省试以考试成绩与时誉相结合,举子通过行卷祈求先达为其延誉,提高时誉,从而获取科名,行卷遂成为一种时代风气。行卷大体对士族子弟有利,对寒素、小姓和落魄士族子弟不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行卷 仪礼 过程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算经》编撰年代及源流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占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5,共9页
关于敦煌写本《算经》的编撰年代,有唐代说、五代说以及唐五代说,笔者结合韩延《夏侯阳算经》,将其编撰年代推定在唐代宗建中元年之后的中晚唐或后唐。《算经》类算书的源流,前人多追溯至晋代的《孙子算经》。笔者通过对比,认为北大秦... 关于敦煌写本《算经》的编撰年代,有唐代说、五代说以及唐五代说,笔者结合韩延《夏侯阳算经》,将其编撰年代推定在唐代宗建中元年之后的中晚唐或后唐。《算经》类算书的源流,前人多追溯至晋代的《孙子算经》。笔者通过对比,认为北大秦简《算书》甲篇是《孙子算经》《算经》的源头,其内容和结构对后世算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算经》分门别类的编撰体式,是受北朝《算书》的影响,而北朝《算书》上承《孙子算经》。由此,《算经》类算书的源流和发展脉络愈加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写本 《算经》 《孙子算经》 北大秦简《算书》甲篇 北朝《算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顺朱”到“描朱”看学童习字方法的演进——以习字蒙书《上大人》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占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9,共10页
以往学界认为旧时学童习字多用"描朱",或称"描红",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顺朱"习字法,改写了对古代学童习字方法的认知。从敦煌写本P. 4900(2)《上大夫》来看,"顺朱"突出"顺",重在对范... 以往学界认为旧时学童习字多用"描朱",或称"描红",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顺朱"习字法,改写了对古代学童习字方法的认知。从敦煌写本P. 4900(2)《上大夫》来看,"顺朱"突出"顺",重在对范字(朱笔或墨笔)的临写。经过对敦煌、吐鲁番、和田等出土文献中的"顺朱"写本的统计,得知唐五代时期学童习字普遍使用"顺朱",且早在武周时期的西州已出现"顺朱"。当时的纸张较厚、印刷术不普及是习字采用"顺朱"的重要原因。宋以后出现了薄且白的纸,朱字亦可印刷,所以重在"描""摹"的"描朱"成为习字常态,《上大人》"描朱"亦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朱 描朱 敦煌写本 《上大夫》 《上大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敦煌《石室遗珠》新释
4
作者 任占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3-93,共11页
天理图书馆藏《石室遗珠》是一部包括七件敦煌写本的册子,前人对该册的关注和研究尚不足。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册的形制,通过分析里页题签,认识到陶祖光非收藏者,而是鉴定者,程伯奋才是该册的旧藏者。并利用该册的高清彩图分别对七件写本... 天理图书馆藏《石室遗珠》是一部包括七件敦煌写本的册子,前人对该册的关注和研究尚不足。本文详细介绍了该册的形制,通过分析里页题签,认识到陶祖光非收藏者,而是鉴定者,程伯奋才是该册的旧藏者。并利用该册的高清彩图分别对七件写本做了详细释录,订正了前人的部分错误,探究了部分写本与法藏、罗振玉旧藏敦煌写本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各写本,尤其是《不知名史书注》《医牛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图书馆 《石室遗珠》 程伯奋 陶祖光 敦煌文献 释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