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动力学及解耦控制方法
1
作者 李宗育 王卫杰 +3 位作者 王丽芬 任元 樊亚洪 李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0-1780,共11页
为实现高精度磁浮转台的快速响应和振动抑制,针对洛伦兹力磁悬浮万向稳定平台的高精度解耦控制问题,首先阐明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RLFMB)工作原理,基于等效磁路法对单个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进行动力学建模,构建转子四自由度平转运动动力... 为实现高精度磁浮转台的快速响应和振动抑制,针对洛伦兹力磁悬浮万向稳定平台的高精度解耦控制问题,首先阐明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RLFMB)工作原理,基于等效磁路法对单个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进行动力学建模,构建转子四自由度平转运动动力学模型。设计一种基于内模结构的解耦控制器,通过补灵敏度函数Bode图验证内模控制器强鲁棒的特点。仿真算例结果表明,跟踪性能上,偏转、平动的响应时间分别较PID控制方法降低59.3%和28.2%;抗扰性能上,偏转、平动干扰残余量较PID控制方法降低38.8%和86.2%,此方法可应用于平台对载荷系统的高精、高稳、高动态指向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伦兹力磁悬浮万向稳定平台 径向洛伦兹力磁轴承 解耦控制 补灵敏度函数 内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页岩气储层含气量测井评价 被引量:39
2
作者 石文睿 张超谟 +3 位作者 张占松 肖世匡 石元会 任元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为深化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评价认识,以四川盆地首口参数井页岩岩心实验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页岩气储层游离气、吸附气及总含气量计算模型与评价标准,并应用于工区内3口探井连续含气量剖面建立和综合评价。焦石坝页岩气田... 为深化焦石坝区块页岩气储层评价认识,以四川盆地首口参数井页岩岩心实验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页岩气储层游离气、吸附气及总含气量计算模型与评价标准,并应用于工区内3口探井连续含气量剖面建立和综合评价。焦石坝页岩气田龙马溪组下部—五峰组页岩气以游离气为主,吸附气为辅,游离气含量达到了吸附气含量的2倍以上。其页岩气层含气量呈"上低下高"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特征,其中下段总含气量大,游离气含量高,为最优"甜点"段,是典型的Ⅰ类气层,具有非常好的商业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页岩气储层 含气量 焦石坝区块 涪陵页岩气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海相页岩气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李湘涛 石文睿 +5 位作者 郭美瑜 李鑫 赵红燕 陈曦 任元 石元会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1-15,4,共5页
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田的勘探突破,给业界专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资料。为深化认识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龙马溪组下部-五峰组海相页岩气层特征,以参数井JY1井和探井JY2井、JY3井、JY4井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试验资料,系统... 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田的勘探突破,给业界专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资料。为深化认识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龙马溪组下部-五峰组海相页岩气层特征,以参数井JY1井和探井JY2井、JY3井、JY4井为研究对象,结合岩心试验资料,系统研究了页岩气储层岩性、物性、地层压力、脆性、含气性等特征,建立了典型含气剖面。结果表明:页岩气层岩性主要为深水陆棚沉积环境形成的灰黑色页岩;气层厚度、孔隙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脆性、游离气与吸附气体积分数等"甜点"参数均优于北美地区的典型页岩气层指标;天然气以甲烷为主,不含硫化氢;页岩气层存在明显异常高压,脆性矿物含量高,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页岩气田 焦石坝区块 海相页岩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作模型的协同免疫多目标优化算法 被引量:9
4
作者 戚玉涛 刘芳 +2 位作者 任元 刘静乐 焦李成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8-867,共10页
本文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Pareto最优解集合(PS)的分布特点,构造了一种基于新的子任务划分方法的合作型协同进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引入人工免疫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模型的协同免疫多目标优化算法(A Cooperative Immune Coevolutionary... 本文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Pareto最优解集合(PS)的分布特点,构造了一种基于新的子任务划分方法的合作型协同进化模型,并将该模型引入人工免疫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模型的协同免疫多目标优化算法(A Cooperative Immune Co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CICAMO).CICAMO算法运用Tchebycheff分解方法进行子种群划分,然后对各个子种群建立线性概率统计模型分段逼近整个PS,在抗体繁殖上结合了克隆选择和模型采样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表明,CICAMO算法在求解质量和收敛速度上均表现良好,尤其对于决策变量非线性相关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性能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优化 人工免疫算法 协同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N超硬复合表面纳米压痕测量过程的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学杰 马琴芳 +3 位作者 董海宽 孙士阳 任元 冯秀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76,共4页
为了深入了解Ti-Si-N纳米复合表面的力学性能,尝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纳米压痕测量的加-卸载过程进行了模拟。详细介绍了该三维有限元仿真过程的各个细节,包括对标准Berkovich压头的建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对Ti-Si-N表面模型边界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Ti-Si-N纳米复合表面的力学性能,尝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纳米压痕测量的加-卸载过程进行了模拟。详细介绍了该三维有限元仿真过程的各个细节,包括对标准Berkovich压头的建模和相关参数的确定,以及对Ti-Si-N表面模型边界条件、压头与表面接触方式和加-卸载方式的处理。采用有限元的非线性算法对一个Ti-Si-N表面纳米压痕测量的实验曲线进行了拟合。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了Ti-Si-N样品的屈服极限和应力-应变关系。该研究表明,采用有限元仿真与纳米压痕测量相结合是研究纳米复合表面非线性塑性性能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痕 有限元仿真 屈服极限 载荷-位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基团在CVD金刚石薄膜(001)表面上的生长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学杰 魏怀 +3 位作者 任元 陆峰 张素慧 银永杰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2,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CVD金刚石薄膜(001)表面的生长机理。计算清洁金刚石表面和氢(H)终止金刚石表面的构型。考察H原子和活性基团(C,CH,CH2和CH3)在清洁重构金刚石表面及在单层H终止金刚石表面上的吸附演变。结果...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CVD金刚石薄膜(001)表面的生长机理。计算清洁金刚石表面和氢(H)终止金刚石表面的构型。考察H原子和活性基团(C,CH,CH2和CH3)在清洁重构金刚石表面及在单层H终止金刚石表面上的吸附演变。结果表明:清洁金刚石表面发生了对称二聚体重构,H原子终止金刚石表面稳定了金刚石结构;基团在金刚石(001)表面吸附演变过程中,H原子起到激活石墨和萃取表面H原子产生活性位的作用;CH2基团比CH3基团能够更好地提高CVD金刚石薄膜的生长率,是薄膜生长过程中最有效基团;CH基团阻碍了薄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CVD金刚石薄膜 基团 生长机理 吸附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在磷烯表面吸附和迁移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谭心 李璇 +5 位作者 于长永 刘学杰 孙士阳 任元 祁晖 董轶楠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2-428,共7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碱金属(Li、Na、K)-磷烯体系,分析了体系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碱金属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H位.吸附过程中电荷由碱金属原子转移到磷烯,碱金属-磷烯体系表现出...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赝势方法研究了碱金属(Li、Na、K)-磷烯体系,分析了体系的吸附性质、电学性质和迁移行为.结果表明:碱金属在磷烯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都是H位.吸附过程中电荷由碱金属原子转移到磷烯,碱金属-磷烯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离子性.碱金属-磷烯体系的吸附能从大到小为ΔE_(Li-磷烯)ΔE_(K-磷烯)ΔE_(Na-磷烯).Li→Na→K,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体系的离子性逐渐增强;碱金属原子越来越容易在磷烯表面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磷烯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N纳米复合薄膜KMC仿真中有效作用势的拟合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学杰 任元 +2 位作者 孙士阳 谭心 贾慧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49-152,共4页
为了准确地实现Ti-Si-N纳米复合薄膜生长过程动力学蒙特卡罗(KMC)仿真,采用简单原子之间的有效势拟合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单粒子在TiN(001)表面的吸附作用和迁移行为。通过计算分别获得Ti、Si、N单粒子沉积在TiN(001)表面有效势的计算参数... 为了准确地实现Ti-Si-N纳米复合薄膜生长过程动力学蒙特卡罗(KMC)仿真,采用简单原子之间的有效势拟合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单粒子在TiN(001)表面的吸附作用和迁移行为。通过计算分别获得Ti、Si、N单粒子沉积在TiN(001)表面有效势的计算参数α、r0和u0。Ti、Si、N单粒子在TiN(001)表面吸附能和迁移激活能拟合相对误差均小于5%,Ti、Si、N单粒子在TiN(001)表面绕2N2Ti岛迁移激活能相对误差小于10%。对势Morse势可以描述简单键性的作用力,对于较复杂的键性其计算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准确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有效作用势 Ti—Si—N薄膜 势能面 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形成过程中电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学杰 刘金会 +1 位作者 任元 李良方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1,7,共3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孔洞的形成、发展过程与电场分布的关系,建立了4种模型对多孔阳极氧化铝膜中孔洞形成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孔洞初始阶段,孔洞间距较小的孔洞底部电场强度小,... 为了进一步了解多孔阳极氧化铝膜孔洞的形成、发展过程与电场分布的关系,建立了4种模型对多孔阳极氧化铝膜中孔洞形成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孔洞初始阶段,孔洞间距较小的孔洞底部电场强度小,而间距较大的孔洞底部电场强度较大,浅孔底部电场强度较小,深孔底部电场强度较大;在孔洞发展阶段,间距不等的孔底部电场分布不均,面向壁厚侧底部电场强度较大,面向壁薄侧底部电场强度较小。这些电场分布情况可为进一步分析孔洞发展以及导致孔洞有序分布因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 电场分布 孔洞 有序生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南构造东岳庙段页岩气层岩心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爱国 张建平 +3 位作者 赵红燕 石元会 任元 李光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8-43,5,共6页
建南构造建111井区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区块。为了掌握和深入研究建南构造页岩气的储层特征和富集规律,对建页HF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J1Z3)564.0~649.0m连续取心83.5m并进行岩心试验研究。... 建南构造建111井区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区块。为了掌握和深入研究建南构造页岩气的储层特征和富集规律,对建页HF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J1Z3)564.0~649.0m连续取心83.5m并进行岩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度集中分布在1.0%~4.0%(平均2.5%),渗透率为0.004~12.0mD(平均0.6roD),呈特低孔、特低渗特征;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4%~3.2%(平均1.3%),热演化程度为0.8%~1.5%,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地化指标处于有利的勘探范围之内;脆性矿物体积分数平均62.2%,泊松比平均0.21,弹性模量平均30.0GPa,综合脆性指数平均51.7%,压裂易于形成网络裂缝;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不含硫化氢。试验结论对建南构造页岩气勘探开发产能建设,以及国内同类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南构造 东岳庙段 页岩气 岩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海相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昂 石文睿 +4 位作者 袁志华 张玉清 赵红燕 任元 石元会 《非常规油气》 2016年第1期27-34,共8页
涪陵页岩气田是国内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整装非常规气田,区内焦石坝海相页岩段以深水陆棚相沉积为主,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灰黑色页岩,页岩总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储层物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游离气与吸附气含量高,具有明... 涪陵页岩气田是国内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整装非常规气田,区内焦石坝海相页岩段以深水陆棚相沉积为主,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深灰色、灰黑色页岩,页岩总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成熟度适中,储层物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游离气与吸附气含量高,具有明显的异常高压,测录井显示含气特征明显。通过岩心分析、测井曲线及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对焦石坝海相页岩气藏主控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焦石坝海相页岩气富集主要受连续厚度、总有机碳含量、热演化程度、储层物性、地层压力及岩石脆性、顶底板组合条件等因素控制,特殊沉积环境构成页岩气富集条件。本文主要依据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实践,特别是JY1井和JY4井勘探成果,重点研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上奥陶统五峰组海相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以期为今后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涪陵页岩气田 焦石坝区块 龙马溪组下部—五峰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构型及其演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学杰 吴帅 任元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731,共5页
为了研究Ti-Si-N薄膜生长过程中界面的形成,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在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的各构型的总能量和吸附能,并计算了Si-in-3N1Ti构型转向Ti-in-3N1Si构型的两种演变方式所对应的激活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N1Ti1Si的几种构型... 为了研究Ti-Si-N薄膜生长过程中界面的形成,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在TiN(001)表面上3N1Ti1Si岛的各构型的总能量和吸附能,并计算了Si-in-3N1Ti构型转向Ti-in-3N1Si构型的两种演变方式所对应的激活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N1Ti1Si的几种构型中,Ti-in-3N1Si构型是最低能量的稳定结构,这种构型是由SiN相从TiN相中分离出来而形成的;两种演变方式中以Si粒子迁出Ti粒子迁入所需构型演变的激活能较小,更容易实现构型演变;与2Ti2N1Si构型演变相比,3N1Ti-1Si岛演变中SiN与TiN分离比较容易实现,这意味着适当增加氮分量有利于SiN与TiN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形成条件 相分离 构型演变 激活能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固井质量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汪成芳 陈晓茹 +2 位作者 毛琳 田鹏 任元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4年第3期33-36,4-5,共4页
通过研究页岩气水平井水泥胶结影响因素,结合现有常规固井质量评价方法经对比分析,形成了一套适应于页岩气水平井的固井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CBL-VDL法和RIB法。两种评价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反映第一、第二界面水泥胶结状况,评价结果能够... 通过研究页岩气水平井水泥胶结影响因素,结合现有常规固井质量评价方法经对比分析,形成了一套适应于页岩气水平井的固井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CBL-VDL法和RIB法。两种评价方法均能较准确地反映第一、第二界面水泥胶结状况,评价结果能够满足页岩气水平井生产的需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先后有多口井大型压裂后获得高产工业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固井质量 测井评价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灯具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元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9期16-18,共3页
阐述智能灯具小程序的设计,它是一种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与智能灯具进行交互控制和管理。通过连接智能灯具和移动设备的网络,实现对灯具的远程控制、调节亮度、色彩变换、设置定时开关等功能。情景面板可... 阐述智能灯具小程序的设计,它是一种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程序,与智能灯具进行交互控制和管理。通过连接智能灯具和移动设备的网络,实现对灯具的远程控制、调节亮度、色彩变换、设置定时开关等功能。情景面板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模式,满足用户日常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控制系统 蓝牙Mesh 微信小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原理计算拟合Ti,Si,N原子间作用势
15
作者 孙士阳 刘学杰 +2 位作者 徐平平 贾慧灵 任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7-590,共4页
为了实现时Ti-Si-N纳米薄膜的原子尺度仿真,本文根据第一原理计算结果,采用Morse势对Ti,Si,N之间作用势进行拟合,并利用TiN二维拉伸模型进行验证.拟合结果表明,采用简单作用势拟合第一原理结果,此方法简单有效,为将来对Ti-Si-N纳米复合... 为了实现时Ti-Si-N纳米薄膜的原子尺度仿真,本文根据第一原理计算结果,采用Morse势对Ti,Si,N之间作用势进行拟合,并利用TiN二维拉伸模型进行验证.拟合结果表明,采用简单作用势拟合第一原理结果,此方法简单有效,为将来对Ti-Si-N纳米复合材料的仿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原理计算 作用势 拟合 Ti-Si-N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阳极氧化过程中氢对氧迁移影响的理论研究
16
作者 谭心 安泽宇 +2 位作者 徐平平 任元 孙士阳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了研究铝阳极氧化过程中离子在阳极反应中的行为,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氢原子对氧原子在铝(111)表面的吸附迁移行为的影响及氧原子向铝晶体内部的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抽象”(abstract)效应,氢原子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氧进入... 为了研究铝阳极氧化过程中离子在阳极反应中的行为,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氢原子对氧原子在铝(111)表面的吸附迁移行为的影响及氧原子向铝晶体内部的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抽象”(abstract)效应,氢原子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氧进入铝晶体的能垒.氢原子的引入也影响了氧原子在铝晶体中的扩散,这可以显著降低氧原子在四面体间隙位置之间迁移的活化能(从1.23eV到0.35eV).这些结论助于我们了解阳极氧化过程和离子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 阳极氧化 吸附 迁移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过饱和固溶W-B合金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7
作者 孙士阳 张俊皓 +3 位作者 丁闯 谭心 任元 贾慧灵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6-172,共7页
针对小原子元素在金属合金中可同时提高硬度和韧性的现象,本文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W-B合金的超过饱和固溶结构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几何结构的晶格畸变,还是热力学上的结合能,B原子以置换形式固溶于W晶体中均优于... 针对小原子元素在金属合金中可同时提高硬度和韧性的现象,本文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W-B合金的超过饱和固溶结构和力学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几何结构的晶格畸变,还是热力学上的结合能,B原子以置换形式固溶于W晶体中均优于其他固溶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置换B原子与周围W原子形成以共价型为主兼有离子型的键合作用.在合金中添加B元素虽然降低了合金材料的弹性模量,杨氏模量由414.34 GPa降低至338.36 GPa,但却显著增加了材料的韧性,B/G值由1.97提高到2.30(纯W晶体相较于B含量6.25 at.%时).并且合金的各向异性显著地减弱.另外,合金中B元素的添加,还使得材料理想剪切强度和最大应变值也得到了增加,分别由原来的19.981 GPa和0.187增加至21.814 GPa和0.209.这说明B元素在W合金中的超过饱和固溶不仅增加了合金的强度,还提高了合金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W-B合金 置换固溶 弹性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形核初期Cu(111)面上C_xH_y团簇生成的理论研究
18
作者 刘学杰 刘锋 +1 位作者 任元 李沛艾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9-774,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Cu(111)表面上石墨烯成核生长过程中CxHy小团簇的吸附和生成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氢原子饱和度、氢原子个数的增大,CxHy团簇的形成能减小,碳原子与铜表面的平均距离增加,C-C键的平...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Cu(111)表面上石墨烯成核生长过程中CxHy小团簇的吸附和生成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氢原子饱和度、氢原子个数的增大,CxHy团簇的形成能减小,碳原子与铜表面的平均距离增加,C-C键的平均键长呈增大趋势.然而,当生成的CxHy团簇具有空间对称结构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述规律性.令人惊奇的是,形成的C3H4和C3H5对称团簇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空间结构,这类结构可能在石墨烯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单晶石墨烯 CxHy团簇 形成能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高精度高带宽测量方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华 王平 +1 位作者 任元 陈晓岑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针对航天器姿态测量精度和带宽之间相互制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磁悬浮陀螺的航天器姿态高精度、高带宽测量方法。根据刚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原理建立磁悬浮转子径向转动合外力矩模型。在框架静止条件下,通过实时检测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 针对航天器姿态测量精度和带宽之间相互制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磁悬浮陀螺的航天器姿态高精度、高带宽测量方法。根据刚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原理建立磁悬浮转子径向转动合外力矩模型。在框架静止条件下,通过实时检测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中的磁轴承电流、磁悬浮转子位移,计算出磁悬浮转子径向转动所受合外力矩以及磁悬浮转子径向偏转信息,间接得到航天器运动对磁悬浮转子径向转动作用力矩,进而求出航天器单轴姿态角速度和姿态角加速度。不同带宽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测量方法能同时检测出航天器单方向的姿态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并且满足高精度高带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 磁悬浮转子径向力矩模型 姿态测量 高精度 高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导向合成的微孔晶体磷酸钴的转化现象
20
作者 罗倩倩 周世东 +4 位作者 任元 李牛 黄志鹏 关乃佳 项寿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1-919,共9页
以乙二胺为模板剂(SDA)合成微孔晶体磷酸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结构.本文在合成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微孔磷酸钴(命名为CoPO-en-1,CoPO-en-2,CoPO-en-3,CoPO-en-4,en为乙二胺的英文缩写)过程中发现,它们之间不仅可以在水热合成条件下相互... 以乙二胺为模板剂(SDA)合成微孔晶体磷酸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结构.本文在合成四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微孔磷酸钴(命名为CoPO-en-1,CoPO-en-2,CoPO-en-3,CoPO-en-4,en为乙二胺的英文缩写)过程中发现,它们之间不仅可以在水热合成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焙烧处理条件下也能实现转化.研究发现,在水热合成过程中,CoPO-en-2、CoPO-en-4分别是CoPO-en-1、CoPO-en-3的晶化中间物,在较低晶化温度下或者较高温度的晶化初期,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一旦晶化温度升高或者晶化时间延长,它们就分别转化为CoPO-en-1和CoPO-en-3.在合成产物的热处理过程中发现:CoPO-en-2、CoPO-en-3、CoPO-en-4都能够通过焙烧转化为CoPO-en-1.这种现象表明,几种微孔磷酸钴结构间的稳定性存在递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钴 乙二胺 结构转化 水热合成 焙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