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在酸性AlCl_(3)-EMIC和AlCl_(3)-BMIC离子液体中的阳极溶解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晓晴 郑勇 +3 位作者 王倩 李玉 李涛 任保增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EMIC)和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C)与氯化铝(AlCl_(3))形成的离子液体是电解铝用离子液体中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2种离子液体。本文采用线性伏安、计时电流、计时电位、恒电压电解、恒电流电解等电化学实验方... 1-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EMIC)和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C)与氯化铝(AlCl_(3))形成的离子液体是电解铝用离子液体中最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2种离子液体。本文采用线性伏安、计时电流、计时电位、恒电压电解、恒电流电解等电化学实验方法对比搅拌和不搅拌条件下,铝在酸性AlCl_(3)-EMIC和AlCl_(3)-BMIC 2种离子液体中的阳极溶解,以筛选出较优的电解质体系,并探究搅拌、温度、电流密度、电位等工艺参数对电解过程的影响,为工业放大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沉积 阳极钝化 极限电流密度 搅拌 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2Si_(n)^(–/0)(n=8~17)团簇几何结构、稳定性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成刚 申梓刚 +3 位作者 崔颍琦 田浩 丁艳丽 任保增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随着硅团簇研究的深入,过渡金属原子掺杂硅团簇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分析了钒原子掺杂硅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及特性。首先,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卡里普索结构预测程序,对V_(2)Si_(n)^(-/0)(n=8~17)团簇的基态... 随着硅团簇研究的深入,过渡金属原子掺杂硅团簇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分析了钒原子掺杂硅团簇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及特性。首先,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卡里普索结构预测程序,对V_(2)Si_(n)^(-/0)(n=8~17)团簇的基态和亚稳态结构进行了系统搜索。B3LYP/6-311+G(d)水平下优化发现,基态结构中2个钒原子的掺杂引起了原硅团簇结构的重构;随着掺杂体系尺寸增大,2个钒原子(形成V-V键)逐渐被硅笼包裹。其次,以此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平均键能、二阶能量差分和HOMO-LUMO能隙,研究了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V_(2)Si_(12)^(-/0)团簇在各自体系中具有相对高的稳定性。此外,磁性分析发现,闭壳层V_(2)Si_(n)(n=8~17)体系的总自旋磁矩均为零,开壳层V_(2)Si_(n)^(-)(n=8~17)体系分别拥有1μB的总磁矩。分析极化率发现,V_(2)Si_(8)^(-/0)拥有最大的平均极化率,具有强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拟合得到的光电子能谱、红外和拉曼光谱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热力学特性分析表明,研究体系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随着温度升高,定容热容和标准熵逐渐增大;随着压强增大,标准熵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普索 几何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萘甲唑啉在甲醇-乙酸乙酯体系中的动力学及结晶工艺
3
作者 何海霞 万亚萌 +4 位作者 李帆帆 牛心雨 张静雯 李涛 任保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30-4245,共16页
盐酸萘甲唑啉(NPZ)是一种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血管收缩类药物。针对原料药平均粒径偏小及粒度分布不均的问题,本文提出运用间歇动态法对NPZ在甲醇-乙酸乙酯体系中的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并系统考察了不同结晶工艺条件对晶体析出率、粒径以... 盐酸萘甲唑啉(NPZ)是一种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血管收缩类药物。针对原料药平均粒径偏小及粒度分布不均的问题,本文提出运用间歇动态法对NPZ在甲醇-乙酸乙酯体系中的结晶动力学进行研究,并系统考察了不同结晶工艺条件对晶体析出率、粒径以及变异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溶液过饱和度的增大,NPZ晶体成核机制由非均相成核转为均相成核,晶体表面生长符合连续生长模式;NPZ生长动力学模型、成核速率与生长速率方程分别为B_(0)=9.591×10^(4)G^(2.10)、B=2.031×10^(20)exp(-4.796×10^(5)/RT)M^(0.309)_(T)ΔC^(1.40)ω^(1.37)_(r)和G=4.094×10^(7)exp(-8.358×10^(5)/RT)ΔC^(1.36)。优化的结晶工艺参数为:晶种加入量1.5%(质量分数)、结晶温度313.15K、搅拌速率200r/min、溶液过饱和度1.04、乙酸乙酯滴加速率7.037×10^(-4)L/min、乙酸乙酯与甲醇质量比4∶1、陈化时间2h。该条件下制得的NPZ晶体较原料药平均粒径增大30.49%、变异系数降低32.30%、堆密度提高14.65%、休止角改善7.62%、卡尔指数提升30.76%、豪斯那比优化26.99%,晶体粒径、粒度分布及流动性均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萘甲唑啉 结晶 动力学 粒度分布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39
4
作者 任保增 李晨 +1 位作者 袁晓亮 王福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001-1003,共3页
Using a synthetic method designed and installed with computer monitor on line, the solubility values of melamine in water were determined an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raditional analytic method data. The solubilit... Using a synthetic method designed and installed with computer monitor on line, the solubility values of melamine in water were determined and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raditional analytic method data. The solubilities of melamine in alcohol and dimethyl sulfoxide were also determined with this metho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correlated with Apelblat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 溶解度 新激光监视动态法 固液相平衡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任保增 唐大惠 +2 位作者 李扬 胡庆丽 樊耀亭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64-66,共3页
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经预处理的牛粪堆肥作天然厌氧微生物菌种来源,对模拟有机废水的生物制氢研究进行了小规模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具有140mL/(L·h)的持续产氢能力,平均氢含量50%左右,COD的平均去除率30%左右;... 在摇瓶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经预处理的牛粪堆肥作天然厌氧微生物菌种来源,对模拟有机废水的生物制氢研究进行了小规模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反应器具有140mL/(L·h)的持续产氢能力,平均氢含量50%左右,COD的平均去除率30%左右;蔗糖产氢能力174mL/g,效果显著,为该生物制氢研究在工业发展中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堆肥 厌氧发酵生物 氢气制造 模拟有机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酸在水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5
6
作者 任保增 李晨 +2 位作者 袁晓亮 李伟然 雒廷亮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9-21,32,共4页
采用平衡法,测定三聚氰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其数据用Apelblat溶解度方程关联的结果为:lnx=-474.8025+18932.9494T+70.7514lnT,计算值与实验值、文献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8%.以温度为输入矢量、溶解度为输出矢量,建立RBF神经网络,结果表... 采用平衡法,测定三聚氰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其数据用Apelblat溶解度方程关联的结果为:lnx=-474.8025+18932.9494T+70.7514lnT,计算值与实验值、文献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8%.以温度为输入矢量、溶解度为输出矢量,建立RBF神经网络,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进行函数逼近可实现网络的快速收敛,训练集平均误差为0.81%,测试集平均误差为1.64%.因此,所建立的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三聚氰酸-水体系在283.15~363.15K间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溶解度 Apelblat方程 平衡法 RBF神经网络 三聚氰胺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在乙醇中溶解度 被引量:4
7
作者 任保增 李晨 +2 位作者 李玉 赵红坤 王福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2-615,共4页
用计算机在线检测的激光监视动态法实验测得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用Apelblat等提出的溶解度方程对实验数据成功地进行了关联,求得298.15K时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在乙醇中的... 用计算机在线检测的激光监视动态法实验测得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用Apelblat等提出的溶解度方程对实验数据成功地进行了关联,求得298.15K时三聚氰酸、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在乙醇中的表观溶解热,它们分别为:81.252 kJmol-1、48.148 kJmol-1、54.838 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三聚氰酸二酰胺 三聚氰酸-酰胺 乙醇 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酸在二甲基亚砜中溶解度的测定与关联 被引量:4
8
作者 任保增 袁晓亮 +2 位作者 唐大惠 雒廷亮 王福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57-59,共3页
用计算机在线检测的激光监视动态法测定三聚氰酸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并分别用Apel blat溶解度方程和简化的溶解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分别为lnx=-94 21+3 162×103T+13 80lnT和lnx=-0 8630-1 239×103T,所得... 用计算机在线检测的激光监视动态法测定三聚氰酸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并分别用Apel blat溶解度方程和简化的溶解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关联结果分别为lnx=-94 21+3 162×103T+13 80lnT和lnx=-0 8630-1 239×103T,所得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 55%和0 75%,模型基本上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酸 二甲基亚砜 溶解度 测定 氮杂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对氯苯氧乙酸钾的合成工艺 被引量:2
9
作者 任保增 雒廷亮 +2 位作者 李晨 赵红坤 曾之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9-332,共4页
用BP神经网络对相转移催化合成对氯苯氧乙酸钾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KOH的量为18 33g,反应时间1 0~6 0h、反应温度50 0~90 0℃、甲苯用量10 0~80 0mL、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用量0 20~1 80g、n(对氯苯酚)∶n(一氯乙酸)=1 00∶(1 0... 用BP神经网络对相转移催化合成对氯苯氧乙酸钾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KOH的量为18 33g,反应时间1 0~6 0h、反应温度50 0~90 0℃、甲苯用量10 0~80 0mL、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用量0 20~1 80g、n(对氯苯酚)∶n(一氯乙酸)=1 00∶(1 00~4 00),具有两层隐层的BP网络可较好地体现对氯苯氧乙酸钾合成规律,对其合成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反应时间的延长、甲苯用量的提高对对氯苯氧乙酸钾的生成量的增加影响不大;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量增加反而导致对氯苯氧乙酸钾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原料配比(对氯苯酚与一氯乙酸的量比)升高对对氯苯氧乙酸钾的生成影响较大。在上述反应条件范围内,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90℃、四丁基溴化铵0 20g、甲苯10 0mL、n(对氯苯酚)∶n(一氯乙酸)=1 00∶4 00、KOH18 33g时对氯苯氧乙酸钾的生成量最大,实验值为15 1478g,网络预测值是16 367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对氯苯氧乙酸钾 对氯苯酚 相转移催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碱废液的资源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保增 李伟然 曾之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59-363,共5页
采用联碱生产过程中的废液与水玻璃反应制取工业白炭黑,并将回收的氨返回生产过程。研究了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原理。此项研究对联碱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变废为宝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资源化 联碱法 废液 综合利用 氯碱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有机污染物疏水常数的基团贡献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保增 刘建华 +1 位作者 杨炎锋 王福安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10-12,共3页
疏水常数是有机污染物的亲脂性参数,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简单实用的预测/ 计算有机化合物疏水常数的基团贡献新模型.采用逐步回归优化算法,由国际公认比较准确的203... 疏水常数是有机污染物的亲脂性参数,是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简单实用的预测/ 计算有机化合物疏水常数的基团贡献新模型.采用逐步回归优化算法,由国际公认比较准确的203 种化合物的疏水常数实验数据,确定了49 个基团贡献和参数值.根据所建疏水常数基团贡献新模型,计算出203 种化合物的疏水常数,与实验值相比较,均在一般实验误差范围内,证明文中提出的新基团贡献模型预测/ 估算有机化合物的疏水常数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 疏水常数 基团贡献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12
作者 任保增 李伟然 +2 位作者 李晨 雒廷亮 王福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9,18,共5页
根据固液相平衡理论 ,结合反相液相色谱过程特征 ,建立了液相色谱直接法测定水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模型 .根据该模型 ,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技术测得不同温度下氧氟沙星等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既为喹诺酮类药物的环境... 根据固液相平衡理论 ,结合反相液相色谱过程特征 ,建立了液相色谱直接法测定水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模型 .根据该模型 ,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技术测得不同温度下氧氟沙星等四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水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既为喹诺酮类药物的环境行为评价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 ,又为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限稀释活度系数 喹诺酮 液相色谱 广谱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异抗坏血酸钠生产废液处理研究
13
作者 任保增 刘艳荣 曾庆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42-244,共3页
研究了活性炭吸附与双氧水氧化联合处理异抗坏血酸钠生产母液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异抗坏血酸钠生产母液pH保持1~2,活性炭用量为0.025 g/mL,双氧水用量为100 mL/L,母液在350 r/min下搅拌50 min时,COD去除率达84.9%,脱色率达79.5%,用活... 研究了活性炭吸附与双氧水氧化联合处理异抗坏血酸钠生产母液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异抗坏血酸钠生产母液pH保持1~2,活性炭用量为0.025 g/mL,双氧水用量为100 mL/L,母液在350 r/min下搅拌50 min时,COD去除率达84.9%,脱色率达79.5%,用活性炭吸附与双氧水氧化结合处理异抗坏血酸钠生产废液比单独使用活性炭吸附或双氧水氧化处理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H2O2 异抗坏血酸钠 回收废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钾-硫酸-水体系液固相平衡及其应用
14
作者 任保增 李伟然 +3 位作者 雒廷亮 刘国际 曾之平 赵天源 《无机盐工业》 CAS 2002年第6期8-9,共2页
在研究 30℃下K2 SO4 -H2 SO4 -H2 O体系相图特性的基础上 ,探讨了常温下在液相中用水分解硫酸氢钾制取硫酸钾的相平衡原理 ,并初步拟定了原则流程。研究表明 ,该流程主要由常温下固体的溶解与液固分离这些技术上非常成熟的单元操作组成 。
关键词 硫酸钾-硫酸-水体系 液固相平衡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Ⅰ)——分解机理判别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红坤 任保增 +2 位作者 雒廷亮 王鸿显 刘国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1,共4页
利用TG-DTG和DSC对低浓度双氧水制备的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进行了热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的热分解为吸热反应,热效应为18 32kJ·mol-1;其热分解可分为两个阶段:407 15K~423 95K样品的DTG曲线为直... 利用TG-DTG和DSC对低浓度双氧水制备的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进行了热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的热分解为吸热反应,热效应为18 32kJ·mol-1;其热分解可分为两个阶段:407 15K~423 95K样品的DTG曲线为直线,为分解的第一阶段,分解过程受相界面控制;423 95K~449 85K为样品分解的第二阶段,为特征分解阶段。利用主曲线法对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分解的特征分解阶段进行了模型判别,其分解属于Am机理,即分解过程为核形成核增长控制,分解过程可用Avrami-Erofe ev方程式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 热分解动力学 研究 分解机理 判别 洗涤剂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醚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合成及催化烷基化反应 被引量:13
16
作者 卢丹 赵国英 +2 位作者 任保增 江振西 张锁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81-2487,共7页
合成了一系列酸性的醚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测定。通过乙腈探针红外光谱法确定了最强酸性的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异丁烷与2-丁烯的烷基化反应。结果表明:1-甲氧基乙基-3-甲基咪唑溴氯铝酸离子液体([MOEMIM]Br/Al Cl3)在Al... 合成了一系列酸性的醚基功能化离子液体,对其进行了表征和测定。通过乙腈探针红外光谱法确定了最强酸性的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异丁烷与2-丁烯的烷基化反应。结果表明:1-甲氧基乙基-3-甲基咪唑溴氯铝酸离子液体([MOEMIM]Br/Al Cl3)在Al Cl3摩尔比为0.75时酸性最强,催化烷基化反应效果最佳;在反应温度35℃,异丁烷与2-丁烯体积比10:1的反应条件下催化烷基化反应,可得到C8选择性66.6%的烷基化油;其催化效果远优于非醚基功能化氯铝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效果;该催化剂可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烷基化 烷烃 酸性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姚林祥 许小荣 +2 位作者 范少文 董妍妍 任保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02-305,共4页
降滤失剂是油气田钻井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降低钻井液在输送过程中的失水量,从而改善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本文概述了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及它们的改性产品。提出了降滤失剂在应用... 降滤失剂是油气田钻井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降低钻井液在输送过程中的失水量,从而改善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本文概述了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及它们的改性产品。提出了降滤失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降滤失剂 天然高分子 合成高分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Ⅱ)——动力学模型参数的求取与机理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红坤 雒廷亮 +2 位作者 任保增 王鸿显 刘国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2,共4页
以TG和DTG为基础,采用微分法和积分法求取了4Na2SO4·2H2O2·NaCl热分解的动力学模型参数,探讨了其分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积分法求得的结果能更好地描述固体4Na2SO4·2H2O2·NaCl热分解过程,其分解过程受核形成与核... 以TG和DTG为基础,采用微分法和积分法求取了4Na2SO4·2H2O2·NaCl热分解的动力学模型参数,探讨了其分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积分法求得的结果能更好地描述固体4Na2SO4·2H2O2·NaCl热分解过程,其分解过程受核形成与核增长控制,分解机理为A0 5,活化能Ea=4 392×105J·mol-1,指前因子A=6 171×1052。4Na2SO4·2H2O2·NaCl分解是一可逆反应,H2O2分子首先从样品中逸出,其晶体结构并没有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剂助剂 硫酸钠 过氧化氢 分解机理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工艺及硫酸烷基化反应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明伟 李涛 任保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73-1580,共8页
目前烷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酸烃混合过程的强化,研究开发新型烷基化反应器是突破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碳四烷基化工艺技术现状,简述了硫酸、氢氟酸、离子液体、固体酸作为催化剂的反应工艺。回顾了碳四烷基化反应... 目前烷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酸烃混合过程的强化,研究开发新型烷基化反应器是突破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碳四烷基化工艺技术现状,简述了硫酸、氢氟酸、离子液体、固体酸作为催化剂的反应工艺。回顾了碳四烷基化反应机理,指出异丁烷的氢转移是反应的控速步骤,进而提出烷基化技术改进的关键是强化异丁烷向酸相的传质,并以此指导新型反应器的设计。文章着重介绍了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器,将其按照混合方式分为搅拌混合式、静态混合式、喷射混合式以及剪切混合式等。从原料混合、产物分离和传热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硫酸法烷基化反应器,并对各种反应器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便于炼油企业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合理的烷基化反应器及工艺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异丁烷 反应器 混合 聚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O_4和La_2O_3作共修饰剂单金属Ru催化剂上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海杰 李永宇 +4 位作者 李帅辉 张元馨 刘寿长 刘仲毅 任保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32-1340,共9页
用沉淀法制备了单金属纳米Ru(0)催化剂,考察了ZnSO4和La2O3作共修饰剂对该催化剂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透射电镜(TEM)和N2物理吸附等... 用沉淀法制备了单金属纳米Ru(0)催化剂,考察了ZnSO4和La2O3作共修饰剂对该催化剂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透射电镜(TEM)和N2物理吸附等手段对加氢前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ZnSO4存在下,随着添加碱性La2O3量的增加,ZnSO4水解生成的(Zn(OH)2)3(ZnSO4)(H2O)x(x=1,3)盐量增加,催化剂活性单调降低,环己烯选择性单调升高.当La2O3/Ru物质的量比为0.075时,Ru催化剂上苯转化率为77.6%,环己烯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75.2%和58.4%.且该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传质计算结果表明,苯、环己烯和氢气的液-固扩散限制和孔内扩散限制都可忽略.因此,高环己烯选择性和收率的获得不能简单归结为物理效应,而与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体系密切相关.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推测在化学吸附有(Zn(OH)2)3(ZnSO4)(H2O)x(x=1,3)盐的Ru(0)催化剂有两种活化苯的活性位:Ru0和Zn2+.因为Zn2+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Ru,Zn2+活化苯的能力比Ru0弱.同时由于Ru和Zn2+的原子半径接近,Zn2+可以覆盖一部分Ru0活性位,导致解离H2的Ru0活性位减少.这导致了Zn2+上活化的苯只能加氢生成环己烯和Ru(0)催化剂活性的降低.本文利用双活性位模型来解释Ru基催化剂上的苯加氢反应,并用Hückel分子轨道理论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加氢 环己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