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耕地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书义 宋长青 +2 位作者 叶思菁 刘晨钰 王匡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以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为研究区,从土壤性状和技术条件评价耕地质量,识别其主导限制因子,探索其宏观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耕地生产力、保障高原地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基于主观和客观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引入随机森林(RF)方法探索区域宏... 以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为研究区,从土壤性状和技术条件评价耕地质量,识别其主导限制因子,探索其宏观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耕地生产力、保障高原地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基于主观和客观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引入随机森林(RF)方法探索区域宏观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结果显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耕地主要以中等地为主,面积占比为44.6%,中等地多为青海省的湟水谷地地区的坡耕地,较高的田面坡度制约了耕地高效利用.海拔和距城镇距离对于高原地区整体耕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多数地区,海拔与耕地质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距城镇距离对于耕地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在藏中南和边疆带区,受到技术条件影响,高质量耕地往往布局在城市周边;在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邻近城市周边的耕地土壤质量更低,土壤退化更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 随机森林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江苏省耕地细碎度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睿思 叶思菁 任书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9-239,共11页
耕地细碎化通常被认为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威胁粮食安全。认知耕地细碎度格局及驱动因素是科学治理耕地细碎化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从斑块密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多样性指数、斑块结合度指数4个维度... 耕地细碎化通常被认为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威胁粮食安全。认知耕地细碎度格局及驱动因素是科学治理耕地细碎化的重要前提。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从斑块密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多样性指数、斑块结合度指数4个维度评估县级耕地细碎度,并基于K-means方法分析不同维度耕地细碎度的聚类特征。在此基础上,该文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从地形部位、土壤性状、城市化水平、利用强度、耕地保护力度5个维度探究了江苏省各县区细碎度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呈现南北差异,具体表现为斑块密度与形状指数北低南高,面积多样性指数北高南低,结合度指数西高东低。4个维度的县级耕地细碎度指标表现出3类聚类特征:A类(高连片-小田块类型)和B类(低连片-小田块类型)县区位于省南部,均表现出斑块密度大、形状不规则,面积多样性较高的特征,其中A类县区比B类县区具有更高的耕地连片性;C类(高连片-大田块类型)县区的斑块密度较低,形状规则,面积多样性低且耕地连片度高,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此外,不同类型区域耕地细碎度的驱动因素表现出空间异质性特征,面向不同地区应采取差异化的细碎化治理策略。南部县区(A类和B类)的耕地细碎度主要受自然因素驱动,而中部和北部县区(C类)的耕地细碎度则受到更为复杂的综合因素影响,包括耕地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情况等。该研究的结果可为江苏省优化耕地细碎度治理模式,进而发展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资源 耕地细碎化 K-MEANS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空间视角下耕地资源新认知体系构建 被引量:19
3
作者 叶思菁 宋长青 +3 位作者 高培超 程锋 任书义 杜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240,共16页
耕地是在自然资源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以食物生产为核心,兼具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复杂综合体,其成为资源的本质是“空间的可利用性”。地理学特有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的视角”为理解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时空... 耕地是在自然资源要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以食物生产为核心,兼具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复杂综合体,其成为资源的本质是“空间的可利用性”。地理学特有的“要素、空间与时间相互融合的视角”为理解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时空变化及影响、驱动因素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发展地理空间视角下耕地资源综合认知理论与方法,是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同路径的关键环节。该文根据已有耕地资源质量、价值研究探讨耕地资源内涵,包括:解析耕地资源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层的“要素-功能-价值”级联关系;梳理耕地资源多尺度、整体性、区域性与动态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耕地资源认知理论框架,提出从耕地资源利用-本底-效益三方面综合认知耕地资源格局;发展耦合利用-本底-效益的耕地资源过程模型;解析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产量未来需求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土地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耕地质量与价值、耕地集约利用、地理权衡、地理耦合、复杂地理系统等领域理论研究对认知耕地资源的支持。最后,从星空地一体化耕地资源感知、高性能时空数据处理、时空格局与过程分析、多情景空间模拟与优化四方面探讨耕地资源认知关键技术体系及面临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 资源描述框架 地理空间 集约利用 复杂地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评估的空间抽样方法对比与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蒋嘉益 宋长青 +2 位作者 叶思菁 高培超 任书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46-257,共12页
充分认识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与时间变化特征,是探索区域性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的重要基础,对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空间抽样方案,利用较少的样点尽可能全面地表征区域耕地... 充分认识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的空间格局与时间变化特征,是探索区域性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的重要基础,对维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设计空间抽样方案,利用较少的样点尽可能全面地表征区域耕地质量的总体特征,对于开展耕地资源质量长期观测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开展基于耕地质量指标数据驱动的空间抽样实证研究,从信息熵、Kullback–Leibler散度、相似度距离、样本对总体耕地质量空间异质性的表征能力、样本空间分布均匀性等视角,对比分析随机抽样法(random sampling method,RSM),空间覆盖随机抽样法(spatial coverage sampling and random sampling,SPCOSA),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法(conditioned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CLHS),加入平面坐标的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法(CLHS with x and y coordinates as covariates,XY_CLHS),空间覆盖随机抽样与条件拉丁超立方体抽样的混合抽样法(spatial coverage sampling and random sampling–conditioned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SPCOSA_CLHS)5种空间抽样方法在青藏高原县级区域耕地质量指标调查观测点位布局应用中的优劣特征与适用性,并探索了研究区适宜的观测点位数量。结果表明:SPCOSA_CLHS可以以较低空间约束的方式将SPCOSA指示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集成到CLHS模型中,在表达总体的耕地质量指标属性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方面更具优势;当抽样数量缩减到40~50时,抽样结果对总体耕地质量指标属性信息量的表征能力与抽样数量为100~200时近似;且SPCOSA_CLHS方法在表达耕地质量指标空间异质性、设计样点分布的空间均匀性、模拟总体耕地质量特征的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区耕地资源质量调查监测工作提供方法支持,对理解该地区耕地资源质量变化过程、探索耕地可持续利用路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资源 耕地质量 空间抽样 青藏高原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