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六)
被引量:7
- 1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4年第1期83-94,共12页
-
文摘
七、收复安西四镇相关地名《旧传》:“长寿元年,武威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之众,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发兵以镇守之。”《新传》较详,云:“是岁,又诏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道行军总管,率西州都唐休璟、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击吐蕃,大破其众,复取四镇,更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兵镇守。议者请废四镇勿有也,右史崔融献议曰:‘戒狄为中国患尚矣。
-
关键词
吐蕃
安西都护府
西突厥
安西四镇
碎叶
阿史那
武威
凉州
龟兹
都督府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赞同《试为‘成都’得名进一解》
被引量:5
- 2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1期43-44,77,共3页
-
文摘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
-
关键词
经济文化
蜀国
都城
蜀族
周族
公元前
北宋
地名考释
成都平原
雍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一)
被引量:5
- 3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2年第1期85-91,共7页
-
文摘
《旧唐书》、《新唐书》皆有“吐蕃传”。其他如《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通志》及《太平环宇记》等史、地名著,也都有专记唐代吐蕃情俗的专篇。历史事实,已多有人考订。惟独地名,几乎无人考订。但如地名不能落实到地图上来,则历史事实也成了悬空飘渺的故事,不可能收古为今用之效。我们综合参验上列各书,与近世实测地图,考订传文中的地名,只是初步工作。希望从此开始,引出多种见解不同的讨论,去粗取精求得一是。
-
关键词
吐蕃
地名考释
旧唐书
新唐书
历史事实
党项
部落
羌族
册府元龟
唐会要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绵阳地区十九县(上)
被引量:3
- 4
-
-
作者
任乃强
杨伟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3期71-76,共6页
-
文摘
绵阳地区所辖十九县,解放前为剑阁专区与遂宁专区,解放后,并为一区。现将各县的地名考释如下:一、绵阳县(附涪县、潼州、巴西与罗江)绵阳县在汉为涪县,属广汉郡,因城外涪江得名。涪水,发源于松潘县东界的雪宝鼎(海拔五千五百五十五公尺的大雪山),经平武县流入江油县界,三百里间海拔降落四千公尺左右,奔湍喷沫,浮沤腾泛。蜀人谓沤沫为涪,故曰涪水。(《集韵》涪,“蒲侯切”。音桴。今人谓浮沤曰“泡沫”,即古涪沫音变。)涪县故城原在涪江东岸,直到唐代,县城仍在东岸。《元和志》云:“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又云“天池山,在州东北二十余步”。刘备得蜀,立梓潼郡,治梓潼县。刘宋孝武帝徙郡治于此(天池山下)。西魏取蜀,在这里建立潼州。又改郡名巴西,县名巴中,缘左思《蜀都赋))有“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之语。
-
关键词
绵竹
地名考释
孝武帝
巴中
土断
南北朝
东界
刘宋
龙州
百濮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三)
被引量:3
- 5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2年第3期80-85,共6页
-
文摘
十八凉州凉、鄯赤水《旧传》“后与吐谷浑不和,龙朔、麟德中(661—665)递相表奏,各论曲直。国家(谓唐朝廷)依违,未为与夺。吐蕃怨怒,遂率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大败。河源王慕容诺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走投凉州”。《帝纪》龙朔三年,“六月,吐蕃攻吐谷浑。
-
关键词
吐谷浑
吐蕃
凉州
安西四镇
都督府
青海湖
龟兹
阿史那
青海省
薛仁贵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温江地区十二县(下)
被引量:2
- 6
-
-
作者
任乃强
张至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
文摘
九、新都县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才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开明氏九世曰开明帝,始徒国邑于成都;其死仍葬于新都附近。今年二月,新都马家公社发现战国时的棺墓,疑是开明王墓。秦灭蜀,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汉置广汉郡,以新都隶之。晋初属梁州新都郡,后属广汉郡。西魏废郡留县。隋改县名“兴乐”,后与新繁皆省入成都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县,仍叫新都(《隋志》)。迄今未改。
-
关键词
新都
蜀王
公元前
蜀国
益州
县治
明帝
汉书
绵竹
四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三)
被引量:2
- 7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3年第3期89-96,64,共9页
-
文摘
吐蕃自松赞干布卒后,赞普幼,禄东赞之子钦陵当国政,因侵灭吐谷浑与唐发生冲突。唐军覆败于大非川后,吐谷浑之地悉入吐蕃。蕃军开始侵扰大唐缘边请州县。唐蕃关系转入第二阶段。自唐高宗咸亨(670—673)至武后久视(700)三十年间,为唐蕃交恶时期,其重大战役与其关系地名,纷庞复杂。兹为分组考释,以清眉目。
-
关键词
吐蕃
吐谷浑
州县
三十年
西突厥
新唐书
都督府
武德
白龙江
唐蕃关系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松赞干布年谱
被引量:2
- 8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1年第0期8-20,共13页
-
文摘
松赞干布,《旧唐书》作“弃宗弄赞”,有时简称“弄赞”。《新唐书》作“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卫藏通志》作“曲结松赞噶木布”;《中华佛教史》作“双赞思甘普”,或“双赞王”;《蒙古源流考》作“特勒德苏隆赞”,其余各书,或作“桑赞甘普”,“松尊冈波”,松赞冈布等。藏文松赞,端庄尊严之义,干布,深邃沈宏之义。曲结为依佛法而统治之王,即法王之义。吐蕃致唐国书,自称“曲结松赞干布”,唐人误认“曲结松赞”为名,而译作“弃宗弄赞”,以“干布”为尊号,译作“赞普”也。《蒙古源流考》所称“特勒德苏隆赞”的“特勒德”三字,藏文无对音可寻,疑为蒙古语“法王”之义。其余各字皆有对音可查。惟《旧唐书》以“冈布”为“赞普”则系误解。查《新唐书》,“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其意与《新唐书》的解释同,与冈布意义有别。公元569年,丁丑,陈宣帝太建元年。
-
关键词
吐蕃
文成公主
新唐书
吐谷浑
旧唐书
源流考
唐太宗
公元
十三年
蒙古语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绵阳地区十九县(下)
被引量:1
- 9
-
-
作者
任乃强
杨伟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4期78-85,113,共9页
-
文摘
九广元县(附兴安、利州、葭萌、昭化)广元县,在秦、汉、魏、西晋皆只为葭萌县境邮传之一驿,至东晋,始立兴安县(《寰宇记》谓在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为什么县名兴安?先是,汉末有略阳氐人阿贵,称兴国氐王,据渭水上游与嘉陵上游地区。晋初,以其地立秦州,氐人仍然缘袭旧称为兴国氐。十六国时期,秦州氐民流离入四川的侨居嘉陵两岸诸山中,与蜀人市易于此。符秦据蜀时,于此置县,故曰“兴安”。苻秦崩溃后,地曾入魏。晋既收复蜀地,仍其县名。历宋、齐而弗改。后魏攻蜀,阻于白龙江,不能前进,因于兴安立益州,表示其为益州之地。《隋志》义城郡云:“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
-
关键词
益州
十六国时期
兴安
广元
总管府
孝武帝
县治
秦州
蓬溪县
四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五)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3年第4期107-114,共8页
-
文摘
四、良非川战役相关地名《新传》:“仪凤四年(679)年,赞普死,子器弩悉弄立。钦陵复擅政,使大臣来告丧。帝遣使者往会葬。明年(680年),赞婆、素和贵率兵三万攻河源,屯良非川。敬玄与战湟川,败绩。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以精骑三千夜捣其营。赞婆惧,引去”。《旧传》作“黑齿常之破吐蕃大将赞婆、素和贵于良非川,杀获二千余级,吐蕃遂引退。”(叙在仪凤四年前。)查黑齿常之本传云:“仪凤三年,……贼酋跋地设弃军走。帝叹其才,擢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赐金帛等。进为河源军副使。”
-
关键词
吐蕃
都督府
河源
武卫将军
安西都护府
黑齿
西突厥
大渡河
唐人
西洱河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吐蕃传》地名考释(二)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任乃强
曾文琼
-
出处
《西藏研究》
1982年第2期80-85,共6页
-
文摘
九松州《旧唐书·吐蕃传》“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始遣使朝贡。……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按吐蕃产金无帛。按藏人自己的史书与《新唐书》当作“金甲”。)云来迎公主。”“松州”是今松潘县治,毫无问题。传云“顿于松州西境”未确指何地。按藏人传说。
-
关键词
吐蕃
地名考释
吐谷浑
文成公主
新唐书
旧唐书
遣使
党项
西海
地理志
-
分类号
K297.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重庆
被引量:7
- 12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3期64-68,共5页
-
文摘
“重庆”的由来,经历过一个长时期的演变。上古时为巴国都邑,称为“江州”。秦灭巴蜀,于此置江州县。张仪筑江州城,为巴郡治。萧齐以郡立“巴州”(江州县改为垫江县)。萧梁改称“楚州”。宇文周更名“渝州”,(改垫江县为巴县),隋、唐、北宋因之。北宋末,再易名“恭州”。南宋光宗即位,因是他旧时封邑,升为“重庆府”,历元、明、清三代而未变。治所皆在江州旧城。上述种种名称的由来,历代史籍很少研讨。兹就积年探索所得,试解说如下: 巴国都邑的由来《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尝考巴族,原居荆州的云梦泽地区,以捕鱼为业。初建国邑于洞庭涛水入大江处,称为“巴丘”(今岳阳县至城陵矶一带山冈),又称“巴陵”。其民族系自南来。
-
关键词
巴州
巴郡
巴县
荆州
山海经
北宋
盐泉
水经注
十七年
张仪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我国黄金铸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 13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3期52-58,共7页
-
文摘
从战国末年到东汉初年,是我国使用金币的年代,时间大约只三百多年。最先使用金币的是楚国,时间在楚顷襄王时,或可上推到楚怀王时。徐中舒先生《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第二章《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流通的金币》说得很明确。兹借用他的原文如下: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已有两种形制不同的金币。一种是圆形的金饼,一种是板状的金钣。《尔雅·释器》,‘金饼谓之钣’,指的就是这两种形制的金币。解放后,在陕西临潼废丘遗址和安徽阜阳,皆有金饼发现。(见1967年《文物》7期及1973年《考古》3期)这种金饼,都是楚国市场上早期流通的金币。一九五四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泥质金饼十余块,一九六六年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外包金、银箔的铅质金饼数十枚。这些金饼都是作为明器用的冥币,说明金饼已在楚国市场上流通甚广。……废丘的金饼,也是从楚国输出的金币。……
-
关键词
历史考察
黄金
金币
楚国
春秋战国时代
徐中舒
尔雅
食货志
史记
后汉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乐山地区(下)
- 14
-
-
作者
任乃强
邓自欣
张至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4年第3期95-99,共5页
-
文摘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
-
关键词
二十年
十三年
仁寿县
武阳
隋唐
僚族
筑城
左郡
劝农桑
青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乐山地区(上)
- 15
-
-
作者
任乃强
邓自欣
张至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6期92-98,共7页
-
文摘
乐山地区:位于成都市南。它包括总冈山脉与牧马山以南,岷江中游与青衣江、大渡河及马边河下游的主、支流水堰灌溉的大片地区。沿江有冲积平原,最大的为彭眉平原。岷江穿过青神县的外江三峡后,东岸有断续的小平原.经乐山大佛崖,与青衣江、大渡河合流后,东岸又现大平原,是为牛华溪五通桥平原(简称溪桥平原)。从五通桥以下,水行群山间,直至沐川河会合;再入山区,沿江只有断续的小平原了。青衣江上游属雅安地区,它从竹箐关以下,沿流有罗坝、止戈、洪雅、木城等小平原,过千佛崖后,平原开展二十多里,是为夹江城至甘江坝的大平原,古南安县治所在也。大渡河古称沫水,中游属泸定。
-
关键词
十三年
大平原
县治
再入
少数民族
周武帝
武阳
郡县
左郡
青州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内江地区
- 16
-
-
作者
任乃强
邓自欣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2年第3期79-85,共7页
-
文摘
内江地区现辖内江市、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乐至、安岳、隆昌、威远,共一市八县。兹将各县地名考释如下:一、内江县(附汉安、清溪)内江县在秦与前汉时为资中县地,后汉又分资中置汉安县,属犍为郡。犍为郡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南夷鄨(今遵义)、符(今合江)、南广、汉阳、(存阝)(马阝)、朱提、堂琅等新县(后详),并割巴郡江阳县与蜀郡武阳、南安、僰道、牛鞞、资中六县置。其武阳(今彭山)、南安(今乐山)、僰道(今宜宾)三县分布岷江天社山以下的首、中。
-
关键词
内江
地名考释
资阳
汉武帝
县治
地理志
武阳
乾德五年
十三年
朱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成都
被引量:9
- 17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2期83-87,共5页
-
文摘
我国地名,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变更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都。成都之所以独得具此特点,自必有它独特的原因。这里不暇分析它的原因,只说它命为成都两个字的原由。成都名称,是从蜀王开国奠都开始的。蜀王这个王族,原是太古时代陇西羌族的一个支派,由草原游牧兼狩猎生活,转进至岷江河谷温暖地带居住,号“蜀山氏”。
-
关键词
成都城
蜀王
成都平原
张仪
羌族
王族
游牧
陇西
蜀国
汉武帝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温江地区十二县(上)
- 18
-
-
作者
任乃强
张至皋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6期96-104,共9页
-
文摘
温江地区行政区划,解放后,曾经过多次调整,现在辖有温江、邛崃、大邑、蒲江、新津、什邡、彭县、崇庆、广汉、灌县、郫县、新都共十二县。兹将各县的地名考释分述如下: 一、温江县(附释万春) 温江的含义,有人解说为江水温暖,这是“望文生义”。其实,它同成都平原各县江水温度都是一致的,又怎能独称“温江”呢? 在魏晋南北朝时,四川一直是属于南朝的。梁武帝派他的儿子武陵王肖纪镇蜀,蜀地安静长达十七年之久。尤其是川西平原,物产极为丰富,人口十分稠密。公元549年,梁武帝被侯景困死。其后,侯景败亡,肖纪与湘东王绎争夺帝位,出兵攻伐。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地名考释
十七年
行政区划
公元
四川
县治
地理志
武阳
南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自贡
- 19
-
-
作者
任乃强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4期36-36,共1页
-
文摘
自贡世称“盐都”。其盐井原分自流井与贡井两群,合称自贡。四川在上古时代.只销巴东的泉盐(主要是巫溪、云阳、忠县、彭水四县,其次是奉节、万县、开县、长宁四县,邛崃县的火井槽,上古时也有盐泉)。秦灭巴蜀时,巴东盐泉被楚国占有了。于是秦国与楚国为了争夺巴东的盐泉发生了几十年的拉锯战,直到楚亡才结束。在秦人尚未夺得巴东盐泉之前,蜀郡盐荒严重。蜀太守李冰,创造坑道取盐的方法,在广都县界(今成都附近双流一带)掘深坑取得含盐的水来煎盐,解决当时食盐缺乏的困难。《华阳国志》说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于是蜀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我国古代很大的一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可以同都江堰水利工程媲美。李冰创造的坑井,是掘地作大坑取水,挖造梯级,用人携牛皮袋下去汲水,肩负出来煎煮。比较盐泉煎盐困难百倍。但是经过劳动人民不断改进,最后变成筒井,终于压倒盐泉生产而成为几千年来四川首屈一指的经济生产事业。贡井这个名字,原始名称为“太公井”,是第六世纪就已有了的。那时并无竹筒井,只有坑井。
-
关键词
盐泉
我国古代
上古时代
四川
拉锯战
楚国
劳动人民
养生
开县
秦人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