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杨海迪 海江波 +3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张保军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4,共8页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 为了探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选用普通地膜、生物降解膜以及液体地膜在陕西渭北旱塬旱作农田进行周年覆盖集雨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总贮量和不同土壤深度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年覆盖地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土壤水库的扩蓄增容,并且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与液体地膜和不覆盖平播处理(CK)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膜周年覆盖处理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相同,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但液体地膜的集雨作用不明显;此外,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膜两年的平均产量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38.01%和36.2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9.85%、16.85%,且呈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周年覆盖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地膜 覆盖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贾志宽 王龙昌 +5 位作者 韩清芳 王俊鹏 蒋骏 胡建宏 马林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 ,经过 5年试验示范 ,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 ,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 ,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 ,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 以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 ,经过 5年试验示范 ,提出了旱作农田微集水种植、秋覆膜春播等旱作有效技术 ,形成了适于该区域主要作物栽培的专用肥 ,成功地开发出秸秆微发酵饲喂技术 ,针对区域生态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农技术开发 农业综合发展 半干旱偏旱区 推荐施肥系统 集雨节水补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间作模式及其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许秀娟 贾志宽 +1 位作者 蒋骏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3,共7页
介绍了宁南国家旱农试区近 3年试验和推广的 7种间作模式 ,结合 EL - 90 0型自动气象站的纪录 ,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 ,7种间作模式的平均光资源利用率和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达... 介绍了宁南国家旱农试区近 3年试验和推广的 7种间作模式 ,结合 EL - 90 0型自动气象站的纪录 ,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的光、热资源可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 ,7种间作模式的平均光资源利用率和热量资源利用率分别达 82 %和 85.7% ,分别比单作增加 1 8.8%和 1 8.2 % ;间作的平均光能利用率达 0 .98% ,为单作平均光能利用率的 1 .4倍 ;间作的平均土地当量系数达 1 .66。上述事实充分说明间作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光资源 热量资源 利用率 宁夏半干旱偏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苜宿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立祥 王留方 +4 位作者 王龙昌 韩怀礼 杨正礼 范芳强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8-24,共7页
地力是影响苜蓿产量的首要因子,施用化肥,特别是氮磷配合,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适期早播亦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苜蓿的播量以1.0—1.5公斤/亩为宜;苜蓿与小麦混播是可行的,小麦播量不宜超过5公斤/亩,实施冬、春锄耙等田间管理措施,是改变苜蓿... 地力是影响苜蓿产量的首要因子,施用化肥,特别是氮磷配合,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适期早播亦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苜蓿的播量以1.0—1.5公斤/亩为宜;苜蓿与小麦混播是可行的,小麦播量不宜超过5公斤/亩,实施冬、春锄耙等田间管理措施,是改变苜蓿低产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对土壤含水量的测定表明,苜蓿对水分耗用量大,第4—5年土壤水分明显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苜蓿 产量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窑窖集水节灌地膜栽培辣椒研究初探 被引量:6
5
作者 韩清芳 马林 +1 位作者 苗吸旺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北方干旱区,集水节灌栽培地膜辣椒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辣椒根系生长范围内,分别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做为整个生长期的补充水量,产量和产值并未随补充水量的增加而... 在北方干旱区,集水节灌栽培地膜辣椒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并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在辣椒根系生长范围内,分别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60%和80%做为整个生长期的补充水量,产量和产值并未随补充水量的增加而同幅度提高,要使产量大幅度提高,补充水量必须在根系生长范围内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同时研究了非充分补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部位的产量结果及根系生长的结果表明,人为控制局部交替补灌有促进根系纵向延伸的作用,并显著增加产量。辣椒的补充水分关键时期在初花后10d开始的生殖生长集中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水节灌 地膜栽培 辣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的生产潜力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立祥 王留方 +3 位作者 王龙昌 杨正礼 范芳强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6-91,共6页
依据1984—1988年在旱作农田和灌溉农田布置的肥力梯度田区定位试验,分别对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的降水生产潜力和热量生产潜力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建立苜蓿产草量与投肥量间的回归关系式,可以看出,a.无论在水地还是旱地,施肥都是提... 依据1984—1988年在旱作农田和灌溉农田布置的肥力梯度田区定位试验,分别对多年生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的降水生产潜力和热量生产潜力进行了定位研究。通过建立苜蓿产草量与投肥量间的回归关系式,可以看出,a.无论在水地还是旱地,施肥都是提高苜蓿产量的重要手段,亩施肥水平,旱地P_(25),水地 P_(75)为宜。b.人工灌溉可以增加总产草量;c.苜蓿降水生产潜力为1740kg/mu,热量生产潜力为2123kg/m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俊鹏 贾志宽 +2 位作者 马林 任世春 张久成 《陕西农业科学》 1999年第5期24-26,42,共4页
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投入较少且不尽合理。养殖业规模较小,农户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业。为改变目前这一现状,必须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 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投入较少且不尽合理。养殖业规模较小,农户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业。为改变目前这一现状,必须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持续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偏旱区 农业生产 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土高原台原阶地区农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8
作者 王留芳 王立祥 +1 位作者 杨正礼 任世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4-81,共8页
在实验一示范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北黄土高原台原阶地区的农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与技术体系。该模式把整个农村作为一个大系统,下分7个子系统,并与相应的8套技术所组成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复合结构配套模式。这一模式在陕西... 在实验一示范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北黄土高原台原阶地区的农村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与技术体系。该模式把整个农村作为一个大系统,下分7个子系统,并与相应的8套技术所组成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复合结构配套模式。这一模式在陕西省乾县下丁家村实验区经过5年实施表明,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生态 循环模式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