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PANET的微灌小区灌水均匀度研究
1
作者 仵峰 黄静 +3 位作者 宰松梅 聂敏敏 刘伟业 高兴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28,共7页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 为提升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基于EPANET模拟软件,以200m×500m为水力计算单元,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UL9(33)均匀正交试验,研究了毛管管径、滴头流量和支管首部压力对不同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PANET软件可以较好地模拟微灌小区的水力性能。在树状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略有提升,提升幅度为0.24个百分点,在混合管网中,增大毛管管径,灌水均匀度先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缓,提升幅度为6.61个百分点;加大滴头流量,两种管网的灌水均匀度均下降,树状管网和混合管网的下降幅度分别为4.50、3.37个百分点;增加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灌水均匀度的提升效果均不明显,提升幅度分别为0.19、0.16个百分点。各因素对树状管网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毛管管径,对混合管网的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滴头流量对两种管网的影响效果均显著,毛管管径仅对混合管网影响效果显著,而支管首部压力对两种管网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毛管管径、滴头流量、支管首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混合管网的灌水均匀度较树状管网分别提升2.03~8.40、6.95~8.08、7.75~7.72个百分点。采用混合管网、选用合适的滴头流量对保证规模化微灌管网的灌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微灌管网 毛管管径 滴头流量 支管首部压力 灌水均匀度 EPA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微灌过滤器模糊综合评价
2
作者 仵峰 高兴杰 +3 位作者 宰松梅 刘伟业 黄静 聂敏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为了综合评价微灌过滤器的性能并实现优选,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微灌过滤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过滤器的额定性能、工作性能、过滤水质性能和价格4个层面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 为了综合评价微灌过滤器的性能并实现优选,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微灌过滤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过滤器的额定性能、工作性能、过滤水质性能和价格4个层面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以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各种微灌过滤器的评级。以4种常见的单体微灌过滤器和2种组合过滤器为例,运用构建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常见灌溉水质与过滤流量20m^(3)/h工况条件下,砂石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较差”,离心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一般”,网式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叠片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较好”,砂石+网式组合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较好”,离心+网式组合过滤器的评价结果为“较好”。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权重的微灌过滤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过滤器4个层面的性能进行评价,相较于单一根据经验或流量来选型,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可为微灌过滤器的选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灌过滤器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对冬小麦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仵峰 刘林宝 +3 位作者 宰松梅 魏焕宇 李欣 刘丹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67,共7页
为了推进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技术的应用,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灌溉对照相比,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对冬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 为了推进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技术的应用,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灌溉对照相比,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对冬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的提升效果最显著。与地表滴灌相比,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显著提升了冬小麦起身期至抽穗期的株高、开花期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及地上干物质量,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5.84%和9.23%,产量提升了15.55%,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1.88%与15.55%,净收益提高了77.95%。与地下滴灌相比,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提高了冬小麦返青期后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与开花期后的地上干物质量,冬小麦穗长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5.15%和9.8%,产量提高了5.11%,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1%与5.11%,净收益提升了23.53%。秸秆复合管地下灌溉有助于促进拔节期以后冬小麦生长,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较高,在补充灌溉区对大田密植作物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复合管 地下灌溉 灌溉方式 冬小麦 生长指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滴灌灌水器出口正压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仵峰 李王成 +1 位作者 范永申 李金山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0,54,共4页
通过试验 ,研究了灌水器类型、流量、工作压力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地下滴灌灌水器出口正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灌水器埋入土壤后 ,其出流由于受土壤等因素的限制 ,在灌水器出口处产生了一定的正压 ,该正压随着灌水历时的延长而增大。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灌水器 出口正压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地下滴灌研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52
5
作者 仵峰 宰松梅 丛佩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地下滴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水技术,与地表滴灌相比,它具备减少地表的无效蒸发、更加方便田间管理等节水增效的多项优势。在分析了地下滴灌的优、缺点后,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滴灌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 地下滴灌 研究进展 应用现状 灌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条件下灌水器水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仵峰 范永申 +1 位作者 李金山 李王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室内对内镶式、微管和补偿式 3种灌水器自由出流试验表明 :在 2~ 10m压力范围内 ,3种灌水器的出流规律与常规不尽相同 ,其中内镶式滴头和微管的流量随着压力的升高 ,流量增大 ;补偿式滴头流量相对稳定 ,但低压时流量相对较大。同时 ,3... 室内对内镶式、微管和补偿式 3种灌水器自由出流试验表明 :在 2~ 10m压力范围内 ,3种灌水器的出流规律与常规不尽相同 ,其中内镶式滴头和微管的流量随着压力的升高 ,流量增大 ;补偿式滴头流量相对稳定 ,但低压时流量相对较大。同时 ,3种滴头在升压和降压过程中 ,同一工作压力时 ,对应的流量有所差异 ,但流量变化多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器 水力性能 低压滴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沙水滴灌技术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仵峰 宰松梅 +1 位作者 翟国亮 范永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7-60,共4页
滴头堵塞是滴灌系统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对于高含沙水来说更为突出。针对多泥沙河道取水时引水必将引沙的现状,在分析了我国主要河道水沙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河道"水小沙少、水大沙多"的特点,提出了明暗结合式取水模式,... 滴头堵塞是滴灌系统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对于高含沙水来说更为突出。针对多泥沙河道取水时引水必将引沙的现状,在分析了我国主要河道水沙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天然河道"水小沙少、水大沙多"的特点,提出了明暗结合式取水模式,采用枯水期明引与洪水期暗引相结合的方式,为解决多泥沙河道取水提供了新思路。利用研发的小型移动式过滤设备、简易过滤装置、可拆式灌水器等高含沙水滴灌专用设备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适合于高含沙水的滴灌系统,使系统配套性能和运行效率均得以提高。与现有滴灌系统相比,系统造价大幅降低,堵塞率控制在5%以内,为解决高含沙水滴灌系统的易堵塞、投资高的难题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水 滴灌 明暗结合式取水 抗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滴灌的应用模式与启示 被引量:11
8
作者 仵峰 宰松梅 +1 位作者 徐建新 王华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9-22,共4页
地下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一条可选之路。为了寻求合理的地下滴灌应用模式,对新疆、甘肃和广西3个示范区的地下滴灌系统的投入和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地下滴灌系统的毛管采用一次铺设、多年... 地下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一条可选之路。为了寻求合理的地下滴灌应用模式,对新疆、甘肃和广西3个示范区的地下滴灌系统的投入和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地下滴灌系统的毛管采用一次铺设、多年使用的方式;与每年更换田间毛管的地表滴灌系统相比,地下滴灌系统年静态投资与地表滴灌相当或减少,但地下滴灌更方便农业管理;棉花、马铃薯和甘蔗3种作物的地下滴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相当或略有增产,甘蔗单产从52.5~63.0 t/hm2提高到117~130 t/hm2,增加了1倍以上,马铃薯地下滴灌在节水22%的同时,增产了115%;变革作物种植模式,选择与节水技术相适宜的作物种植与管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节水技术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投资 效益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可调幅式喷灌机研制 被引量:7
9
作者 仵峰 范永申 +1 位作者 宰松梅 李金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17,共2页
通过分析国内喷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型低压可调幅式喷灌机。该机型采用可升降的伸缩式桁架,实现喷幅可按地块的大小任意调节,喷灌机桁架高度可按作物高度进行升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喷灌的漂移损失,节约了灌溉用水;配套的低... 通过分析国内喷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型低压可调幅式喷灌机。该机型采用可升降的伸缩式桁架,实现喷幅可按地块的大小任意调节,喷灌机桁架高度可按作物高度进行升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喷灌的漂移损失,节约了灌溉用水;配套的低压喷头,降低了系统工作压力,降低喷灌能耗。低压可调幅式喷灌机既可作为新开发地区的喷灌机型,也可与低压管道输水或渠道灌溉相结合,变低压管道输水或渠道灌溉为喷灌,提高了喷灌水源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幅可调 喷灌机 低压喷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发展与土地经营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7
10
作者 仵峰 宰松梅 李王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8,共3页
发展喷灌要因地制宜,采用与土地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喷灌形式是保证喷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对国内外发展喷灌中采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土地经营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喷灌发展中的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生产体制,对我国喷灌发展... 发展喷灌要因地制宜,采用与土地经营模式相适应的喷灌形式是保证喷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对国内外发展喷灌中采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土地经营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喷灌发展中的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生产体制,对我国喷灌发展的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改进现有机型,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喷灌设备,从而促进我国喷灌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耕地经营 喷灌 发展 土地经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梯形渠道横断面优化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仵峰 马地 +2 位作者 宰松梅 吴玉博 冯雪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6-90,共5页
渠道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基础设施,是灌区输配水的主要形式。渠道设计中,渠道横断面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横断面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运行及效益。重点分析了影响梯形断面的主要参数,考查了设计水深、渠道底宽、边坡系数等与... 渠道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基础设施,是灌区输配水的主要形式。渠道设计中,渠道横断面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横断面参数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运行及效益。重点分析了影响梯形断面的主要参数,考查了设计水深、渠道底宽、边坡系数等与渠道通过流量之间的关系。以MATLAB R2016b为工具,对横断面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在已知渠道边坡系数、设计水深、通过流量、渠道糙率、渠道纵坡时,即可求得渠道底宽。与试验法和迭代法相比,该方法计算稳定,简便易行。计算结果表明,渠道流量一定时,边坡系数与渠道底宽呈二次函数关系;边坡系数一定时,底宽与流量呈近似一次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梯形断面 MATLAB 底宽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缩-突扩流道水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仵峰 董晓爽 +2 位作者 吴玉博 马地 冯雪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2期61-67,共7页
滴头是滴灌系统的关键部件,流道设计是其核心技术。为了揭示滴头流道内的水流运动规律,提出一种渐缩-突扩的流道结构,以三角形、圆形和流线型作为分水结构形状因素,以流道收缩后最小断面尺寸(边壁距离)和放大比例等作为设计因素,进行了... 滴头是滴灌系统的关键部件,流道设计是其核心技术。为了揭示滴头流道内的水流运动规律,提出一种渐缩-突扩的流道结构,以三角形、圆形和流线型作为分水结构形状因素,以流道收缩后最小断面尺寸(边壁距离)和放大比例等作为设计因素,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流道的CFD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对不同正交试验处理下的流道内部流场进行了研究。以滴头流量为评价指标,探讨了以上各因素对滴头流量的影响,分析了流道不同断面位置处的能量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0 m水头条件下,试验各因素均对滴头流量产生影响,其中流道尺寸比例系数对流量的影响最大,流道内分水结构的形状和边壁距离影响不显著,流道的过流能力可用以上参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表示;2)渐缩-突扩流道结构的流态指数为0.494 3~0.509 1,属孔口出流;试验的3种因素对流态指数x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尺寸比例系数、分水结构形状、边壁距离,但均达不到显著水平;3)流道内水流的雷诺数Re的范围为614~691 5,局部水头损失系数为2.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道结构 尺寸 水力性能 水头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的趋势--微续灌 被引量:6
13
作者 仵峰 彭贵芳 +1 位作者 宰松梅 刘杨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共3页
微续灌是按照作物所要求的最适宜水分环境,连续对作物灌水的灌溉的一种灌水方式,灌水频率达到了与作物需水同步的无间隔灌水,这与作物连续需水特征相一致。采用微续灌使根区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而且总是保持作物理想生长的水平是可能做... 微续灌是按照作物所要求的最适宜水分环境,连续对作物灌水的灌溉的一种灌水方式,灌水频率达到了与作物需水同步的无间隔灌水,这与作物连续需水特征相一致。采用微续灌使根区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而且总是保持作物理想生长的水平是可能做到的。微续灌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根际环境,具备良好的节水、增产潜力,并且系统的经济性优势明显,有望成为未来灌溉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续灌 根际环境 经济性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被引量:32
14
作者 仵峰 彭贵芳 +1 位作者 吕谋超 熊明洁 《灌溉排水》 CSCD 1996年第3期24-29,共6页
本文分析了线水源条件下地下滴灌土壤水运动的物理过程,认为其土壤水运动是一垂直毛管的平面二维流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饱和──非饱和土壤水二维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ADI法,结合P-C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基... 本文分析了线水源条件下地下滴灌土壤水运动的物理过程,认为其土壤水运动是一垂直毛管的平面二维流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饱和──非饱和土壤水二维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ADI法,结合P-C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基本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水运动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津灌区适宜田间灌水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仵峰 陈玉民 宰松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为了研究石津灌区适宜的田间灌水技术 ,在对石津灌区现有灌水技术调查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田间灌水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储水灌溉既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 ,又适应灌区的运行管理 ,是今后灌区渠道灌溉地区田间灌水发展的重点... 为了研究石津灌区适宜的田间灌水技术 ,在对石津灌区现有灌水技术调查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田间灌水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储水灌溉既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 ,又适应灌区的运行管理 ,是今后灌区渠道灌溉地区田间灌水发展的重点技术之一 ;小畦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水灵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津灌区 田间灌水 试验 运行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灌溉发展历史看灌溉的未来 被引量:4
16
作者 仵峰 吴普特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6-38,共3页
1 我国灌溉系统发展史1.1 灌溉系统雏形奴隶社会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恤。传说沟恤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至周代,农田沟恤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 1 我国灌溉系统发展史1.1 灌溉系统雏形奴隶社会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恤。传说沟恤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至周代,农田沟恤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耕地面积大小一般分作法、恤、沟、遂、删、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除了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发展史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津灌区储水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仵峰 黄修桥 +3 位作者 张永增 范永申 白清洁 边红彬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9,50,共5页
储水灌溉是一种利用土壤水库 ,采用较大灌水定额、减少了灌水次数的一种灌溉方法。结合石津灌区现状 ,通过对灌区典型地块土壤质地的分析 ,提出了灌区适宜的储水灌溉制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这种储水灌溉模式 ,实现了节水、高产。
关键词 石津灌区 储水灌溉 灌溉制度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MATLAB进行图形矢量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仵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1-33,共3页
推行节水灌溉要有规范化、自动化的设计技术作为支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节水灌溉CAD不断涌现。针对节水灌溉CAD设计中的难点——原始图形的矢量化问题,利用MATLAB软件的强大功能,对采用扫描仪等输入的图形格式,探讨了利用MATLAB... 推行节水灌溉要有规范化、自动化的设计技术作为支撑,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节水灌溉CAD不断涌现。针对节水灌溉CAD设计中的难点——原始图形的矢量化问题,利用MATLAB软件的强大功能,对采用扫描仪等输入的图形格式,探讨了利用MATLAB处理大型矩阵功能进行图形矢量化的可行性,给出了该类图形的矢量化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以简单的平面管网图形为例,对此进行了演示,结果表明,利用MATLAB可以解决节水灌溉CAD软件开发的矢量化问题,同时也为解决类似图像、图形的矢量化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LAB 图形 矢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复合管埋设参数 被引量:1
19
作者 仵峰 王浩宇 +2 位作者 宰松梅 刘生东 冯雪芳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1-596,共6页
以开沟参数(深、宽)及回填土容重为试验因素,在室内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依据剖面土壤湿润体、水分分布均匀度、土壤湿润比等,研究了秸秆复合管埋设参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秸秆复合管灌水后湿润体剖面形状近似为一个半椭圆形,其中... 以开沟参数(深、宽)及回填土容重为试验因素,在室内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依据剖面土壤湿润体、水分分布均匀度、土壤湿润比等,研究了秸秆复合管埋设参数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秸秆复合管灌水后湿润体剖面形状近似为一个半椭圆形,其中,短轴为水平方向运移距离,长轴为垂直地面方向运移距离.当沟深为20 cm、沟宽为15 cm、回填土容重为1.1 g/cm^(3)时,秸秆复合管的灌溉储水率最大;当沟深为10 cm、沟宽为25 cm、回填土容重为1.2 g/cm^(3)时,灌水水分分布均匀度最高;当沟深为20 cm、沟宽为25 cm、回填土容重为1.3 g/cm^(3)时,土壤湿润比最大.综合考虑秸秆复合管的灌溉储水率、水分分布均匀度和土壤湿润比可以得出,沟深对灌溉效果影响最优.当沟深为20 cm、沟宽为25 cm、回填土容重为1.3 g/cm^(3)时,秸秆地下灌溉的灌溉效果最好,即此埋设参数较为合理.以上结论可为秸秆地下灌溉时秸秆复合管的合理埋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地下灌溉 埋设参数 正交试验 土壤湿润比 灌溉储水率 水分分布均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出流条件下秸秆复合管的透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仵峰 刘生东 +4 位作者 宰松梅 王浩宇 牟彦文 罗昕 张梦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156,共5页
秸秆复合管是以秸秆和土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透水管道,可替代田间毛管进行地下灌溉。为了给秸秆地下灌溉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以工作压力和晾晒时间为试验因素,研究了自由出流条件下工作压力、升压过程和降压过程及晾晒时间对秸秆... 秸秆复合管是以秸秆和土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透水管道,可替代田间毛管进行地下灌溉。为了给秸秆地下灌溉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以工作压力和晾晒时间为试验因素,研究了自由出流条件下工作压力、升压过程和降压过程及晾晒时间对秸秆复合管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出流条件下,秸秆复合管累计渗水量随工作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累计渗水量与渗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秸秆复合管的渗水过程可用Philip入渗公式进行拟合;当工作压力水头为10~50 cm时,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在0.6~3.6 L/(m·h);稳定渗水速率与工作压力呈线性关系,工作压力水头在20~50 cm时,秸秆复合管达到稳定渗水后的渗水均匀系数均在0.85以上;压力升降过程影响秸秆复合管自由出流的渗水流量,降压过程其渗水速率的变化幅度大于升压过程;晾晒时间和工作压力交互影响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增加晾晒时间可以增加秸秆复合管的渗水量,但其渗水稳定性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复合管 地下灌溉 工作压力水头 自由出流 渗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