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诊断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的效能分析
1
作者 赵梓杨 张玲娟 +2 位作者 王云肖 代福月 董欣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对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下颌髁突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5.54岁;损伤...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对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下颌髁突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5.54岁;损伤原因,意外摔伤23例,交通事故致伤35例,打击致伤22例。全部患者均完善CT联合三维重建和MRI检查。以术中诊断作为评定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下颌髁突骨折类型、骨骼移位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的检出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对髁突头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下骨折和Ⅰ型、Ⅱ型、Ⅲ型骨折及关节腔积液的检出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MRI对韧带撕裂和髁突表面软组织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81.25%vs 56.25%、78.75%vs 52.50%。均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RI和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对髁突骨折类型、关节腔积液和髁突骨折移位情况的诊断效能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MRI对韧带撕裂和髁突表面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能优于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结论 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对髁突骨折类型、骨折移位情况和关节腔积液的诊断效能相当,其中MRI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平扫 三维重建 下颌髁突骨折 骨骼移位类型 软组织损伤 效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
2
作者 王云肖 潘志燕 +5 位作者 代福月 董轩 韩立娜 马旭亮 田荣祥 孟卫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4期121-124,共4页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 目的分析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髁突中低位骨折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绕下颌角切口联合钛板钉固定治疗,观察组选择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口腔活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口偏斜、涎腺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的张口、下颌前伸运动、下颌侧方运动幅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联合可吸收接骨板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可提高其效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改善口腔活动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后经腮腺前穿咬肌入路 可吸收接骨板 髁突中低位骨折 面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