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载腐植酸生物炭对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代泽宇 周剑林 +5 位作者 刘伟银 秦平 陈荣 陈章 李志贤 陈国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06-4018,共13页
利用玉米秸秆基生物炭(CSB)负载腐植酸制备腐植酸改性生物炭(CSB-HA),用于吸附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并分析其吸附特性。借助SEM、BET、XRD、XPS和FT-IR等方法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CSB-HA比表面积为7.911 m^(2)/g,孔隙以介... 利用玉米秸秆基生物炭(CSB)负载腐植酸制备腐植酸改性生物炭(CSB-HA),用于吸附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并分析其吸附特性。借助SEM、BET、XRD、XPS和FT-IR等方法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CSB-HA比表面积为7.911 m^(2)/g,孔隙以介孔居多。优良的孔隙结构提供大量吸附点位,并促进与污染物的接触,使吸附性能提升。CSB-HA表面富含C=O、O=C—O和—COOH等含氧官能团,其中氧原子能与重金属离子进行络合配位形成配位键,从而去除Mn^(2+)。CSB-HA对Mn^(2+)的最大吸附量为21.493 mg/g,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式和Temkin等温式能较好拟合吸附过程,Temkin常数b<1 kJ/mol,能证明吸附过程存在物理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式拟合度更高且更接近实际检测值,故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受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且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因此含氧官能团种类和质量分数对CSB-HA吸附Mn^(2+)产生重要影响。由液膜扩散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扩散过程,液膜扩散模型拟合线与纵轴截距较小,因此该过程不是控速阶段。颗粒内扩散模型可拟合为膜扩散阶段(0~60 min)和颗粒内扩散阶段(60~240 min),后者吸附速率明显降低(k_(id1)=1.159>k_(id2)=0.287),且拟合线均不通过原点,故颗粒内扩散阶段是吸附过程的控速关键阶段。热力学模拟中,分离系数R_(L)均在0.4~0.6,ΔH=15.41 kJ/mol>0,且ΔG均为负数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吸附过程是可逆且自发吸热的,升温能促进吸附反应进行。ΔS=49.90 J/(mol·K)>0,证明吸附过程中固液界面随机性增加。模拟淋溶液吸附实验表明CSB-HA吸附Mn^(2+)效果较好且对淋溶液pH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腐植酸 尾矿土 吸附模型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作用下多级配土石混合填料的结构演化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毛雪松 王悦月 +2 位作者 吴谦 代泽宇 李翔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75,共11页
渗流是引起土石混合填料中细颗粒流失,致使土体结构变化引起路基变形及失稳的关键因素。采用自行研发的颗粒流失试验装置,对不同级配的土石混合填料进行渗流试验,监测渗流作用下填料的透水质量、细颗粒流失量和沉降量的变化过程,分析土... 渗流是引起土石混合填料中细颗粒流失,致使土体结构变化引起路基变形及失稳的关键因素。采用自行研发的颗粒流失试验装置,对不同级配的土石混合填料进行渗流试验,监测渗流作用下填料的透水质量、细颗粒流失量和沉降量的变化过程,分析土体结构演变过程;采用PFC^(3D)(Particle Flow Code in 3D)对细颗粒流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填料孔隙和粒径动态变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透水质量和细颗粒流失率可以反映土石混合填料结构对水分的敏感程度。填料骨架结构对水分的敏感程度越低,可及时有效地排出水分,渗流对结构的破坏越小。渗流条件下土石混合填料的结构演化过程可分为细颗粒快速流失、骨架重塑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其中骨架重塑阶段是引起其结构演化的关键阶段。细颗粒快速流失阶段,每小时透水量增长速率较快,细颗粒大量流失,沉降量很小;骨架重塑阶段,每小时透水量变化速率减缓,细颗粒流失量减少,但骨架结构重组导致颗粒产生明显的相对位移,沉降量增长较快;相对稳定阶段,每小时透水量变化缓慢,沉降量基本保持不变。颗粒流失数值模拟的过程表明细颗粒组分的迁移引起填料孔隙率产生变化,致使土体结构发生改变。上述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几种填料中,n=0.55级配下土石混合填料的骨架结构最稳定,对水分的敏感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结构演化 颗粒流失试验 土石混合填料 级配 渗流作用 PF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改性生物炭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代泽宇 周剑林 +4 位作者 刘伟银 秦平 陈章 李志贤 陈国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19-2430,共12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磷酸(H_(3)PO_(4))活化改性、氢氧化钾(KOH)负载K^(+)改性并炭化的方式制备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下简称生物炭)。利用SEM、BET、XRD、ICP、XPS以及FTIR等表征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制备的生物炭为吸附...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磷酸(H_(3)PO_(4))活化改性、氢氧化钾(KOH)负载K^(+)改性并炭化的方式制备改性玉米秸秆生物炭(以下简称生物炭)。利用SEM、BET、XRD、ICP、XPS以及FTIR等表征手段,对生物炭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制备的生物炭为吸附剂,测定其对模拟废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K^(+)改性后生物炭为柱状片层结构并生成更丰富孔隙,表面含有-OH、-COOH等含氧官能团,且K^(+)改性后含氧官能团呈现专一化发展趋势。生物炭对MB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中性与碱性环境下吸附效果较好,最大吸附容量为222.93 mg/g,较未改性生物炭(68.38 mg/g)和磷酸(H_(3)PO_(4))活化改性生物炭(180.49 mg/g)分别提升226.02%和23.51%。K^(+)改性生物炭对MB吸附的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分别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且受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其中化学吸附在吸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针对吸附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液膜扩散模型模拟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模拟,液膜扩散模型曲线斜率为0.6,因此液膜扩散不是扩散过程的主控步骤,颗粒内扩散过程分为膜扩散阶段(0~25 min)和颗粒内扩散阶段(25~140 min),颗粒内扩散阶段较膜扩散阶段吸附速率明显降低(k_(id2)=6.4535<k_(id1)=32.2669),且此模型拟合曲线不通过原点,颗粒内扩散阶段是控速关键阶段。通过热力学分析,得到K^(+)改性生物炭对MB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其中分离系数RL均在0~1,ΔH=7.6112 kJ/mol>0,ΔG均为负值,表明MB在生物炭上的吸附是可逆且自发吸热的,升温有助于吸附进行;ΔS=30.0415 J/(mol·K)>0,表明吸附过程中固液界面随机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亚甲基蓝 K^(+)改性 吸附模型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螺杆压缩机增压槽道内喷液成膜特性研究
4
作者 代泽宇 邵华 +3 位作者 王增丽 张建辉 崔庆杰 冯全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6,共8页
为厘清单螺杆压缩机喷液压缩过程中喷入液体的运动状态、弥散分布和成膜铺展特性,实现喷液参数的合理调控,根据单螺杆压缩机基本结构和多圆柱复合包络啮合副空间啮合原理,建立了单条螺旋槽道的三维空间扭曲槽道模型,并依据螺旋槽道几何... 为厘清单螺杆压缩机喷液压缩过程中喷入液体的运动状态、弥散分布和成膜铺展特性,实现喷液参数的合理调控,根据单螺杆压缩机基本结构和多圆柱复合包络啮合副空间啮合原理,建立了单条螺旋槽道的三维空间扭曲槽道模型,并依据螺旋槽道几何特征及啮合副相对运动关系对模型进行了简化。基于简化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开展了喷液压缩过程中工作腔内部水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变工况下喷入液体在增压槽道内的弥散分布和成膜特性以及介质压力和温度、螺杆转动速度、喷液流量和速度等关键运行参数对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喷入的液体在壁面上汇聚成膜,随着腔内压力的上升,形成液膜平均厚度呈下降趋势;腔内温度自80℃上升到200℃,液膜平均厚度变化不大,上下波动范围在8.3%以内;螺杆转子转速过快或者喷液速度过慢都会使得喷入液体还未接触壁面就被星轮撵出槽道,进而降低压缩过程的冷却效果;喷液流量的增大将有效提升形成液膜的平均厚度,可以有效防止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螺杆压缩机 喷液 计算流体动力学 成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