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可行性分析与减碳效应
1
作者 陆海峰 卞耀 +2 位作者 郭晓镭 代正华 刘海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34,共7页
气流床气化是生物质大规模高效转化利用的选择之一。本文首先对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工艺涉及到的制粉、输送、气化等关键单元进行分析,论证了气流床技术应用于生物质气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选用6种典型的农林生物质作为原料,借助Aspen P... 气流床气化是生物质大规模高效转化利用的选择之一。本文首先对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工艺涉及到的制粉、输送、气化等关键单元进行分析,论证了气流床技术应用于生物质气化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选用6种典型的农林生物质作为原料,借助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开展生物质气流床气化模拟,研究了煤和生物质共气化及生物质单独气化特性,并对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气化过程进行减碳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具备操作可行性;在煤中掺混适量的生物质既能维持较好的气化性能,又能显著降低煤耗等指标,减碳效果明显;与传统的固定床和流化床相比,生物质气流床气化获得的合成气热值约为10 MJ/m^(3),优势明显,可用于替代天然气供暖,既有经济价值又能实现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气流床气化 Aspen Plus流程模拟 碳减排 可行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2
作者 代正华 刘海峰 +2 位作者 于广锁 龚欣 于遵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的流场,得到了两者相吻合的结果。模拟结果再现了装置内的分区流动情况;通过对模拟数据分析,计算出了回流比沿装置轴向的分布,发现喷嘴顶部高度... 通过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Realizableκ-ε湍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的流场,得到了两者相吻合的结果。模拟结果再现了装置内的分区流动情况;通过对模拟数据分析,计算出了回流比沿装置轴向的分布,发现喷嘴顶部高度和喷口速度的大小对顶部空间的回流比分布影响明显;而喷嘴顶部高度和喷口速度对喷嘴以下空间的回流比分布影响甚小,大约距喷嘴2倍装置直径距离后喷嘴以下空间回流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喷嘴对置式撞击流 数值模拟 分区流动 回流比 喷口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床煤气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特性 被引量:8
3
作者 代正华 胡敏 +1 位作者 李超 王辅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48-2053,共6页
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与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为对象,通过对煤灰、气化生成灰渣以及废水中氯元素含量的分析以及热力学分析,研究气流床煤气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 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与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为对象,通过对煤灰、气化生成灰渣以及废水中氯元素含量的分析以及热力学分析,研究气流床煤气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神府煤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装置中,煤中氯元素主要进入废水中,约为88.81%;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中,进入废水中的氯元素为43.03%,存在于粗渣和飞灰中的氯元素分别为34.93%,15.42%;氯元素主要在煤热解过程中释放出来,释放量与最终废水中的氯元素所占比例基本相当;气化温度和进料形态(水煤浆或煤粉)能显著影响产物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HCl气体的比例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煤浆气化比煤粉气化产物中含有更多的HCl气体;采用安徽煤的Shell煤粉气化装置,Na,K,Cl元素在飞灰中相对富集,这使得最终排放的废水中氯元素的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元素迁移 水煤浆气化 煤粉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色法油浆火焰温度场和碳烟浓度场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代正华 孟凯 +2 位作者 郭庆华 许建良 王辅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25,共7页
基于双色法原理,以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的催化油浆和柴油的混合油浆为燃料,构建了不同油浆在氧碳比(物质的量之比,下同)分别为0.8、0.9、1.0、1.1、1.2时的非预混合火焰温度场和碳烟浓度场,同时基于喷嘴火焰截面为圆形的假设,求... 基于双色法原理,以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的催化油浆和柴油的混合油浆为燃料,构建了不同油浆在氧碳比(物质的量之比,下同)分别为0.8、0.9、1.0、1.1、1.2时的非预混合火焰温度场和碳烟浓度场,同时基于喷嘴火焰截面为圆形的假设,求取火焰体积浓度场。结果表明火焰分为焰心富氧燃烧区域、内焰贫氧燃烧区域和外焰接触空气的燃烧区域;焰心和外焰的温度较高,内焰温度较低;碳烟在内焰和外焰中较多,且在内焰中最多;在焰心至内焰过渡区域,温度下降,碳烟浓度上升;在内焰至外焰过渡区域,氧气浓度升高,温度上升,碳烟浓度降低;油浆中催化油浆含量越多,混合油浆在相同的氧碳比时产生碳烟量越多;混合油浆燃烧氧碳比升高时,火焰温度升高,碳烟浓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法 非预混合火焰 火焰温度 碳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态烃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代正华 胡敏 +1 位作者 徐月亭 王辅臣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0-82,共3页
甲烷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甲烷的转化利用可以分为间接转化和直接转化两种。甲烷分子中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这为甲烷的直接转化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利用气态烃生产合成... 甲烷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化工原料。目前,甲烷的转化利用可以分为间接转化和直接转化两种。甲烷分子中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这为甲烷的直接转化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利用气态烃生产合成气(CO+H2)是甲烷间接转化普遍采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 合成气 转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分步和直接化学链燃烧特性
6
作者 亚力昆江·吐尔逊 高志伟 +5 位作者 代正华 钟梅 靳立军 李建 刘洋 魏博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6,共11页
化学链燃烧作为高效的低碳排放燃烧技术,在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少CO_(2)排放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优势。采用Fe_(2)O_(3)/Al_(2)O_(3)载氧体,利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准东煤直接和分步化学链燃烧试验,探究了载氧体反应前后理化特性。发... 化学链燃烧作为高效的低碳排放燃烧技术,在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减少CO_(2)排放方面显示出其独特优势。采用Fe_(2)O_(3)/Al_(2)O_(3)载氧体,利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开展了准东煤直接和分步化学链燃烧试验,探究了载氧体反应前后理化特性。发现准东煤热解挥发分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和CO_(2)选择性随温度和载氧体与煤质量比(OC/C)增加而升高。OC/C和温度升高提高半焦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但降低CO_(2)选择性。相比煤直接化学链燃烧,在相同条件,分步化学链燃烧CO_(2)选择性大幅提高、碳转化率有所降低。反应温度800℃,分步化学链燃烧CO_(2)选择性达89.51%,相比直接化学链燃烧提升了29.18%。反应温度950℃,分步化学链燃烧碳转化率在60.40%,比直接化学链燃烧降低6.78%。与半焦反应后载氧体还原程度高于与煤热解挥发分反应后载氧体,半焦与载氧体的反应是煤化学链燃烧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为实现准东煤低碳清洁燃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煤热解挥发分 半焦 CO_(2)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王辅臣 李伟锋 +3 位作者 代正华 陈雪莉 刘海峰 于遵宏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多通道喷嘴为射流源,在φ1m×6m的大型冷模装置中测定了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气化炉内的流体流动过程、冷态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分析了气化炉内各流动区域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工业操作数据为基础对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 以多通道喷嘴为射流源,在φ1m×6m的大型冷模装置中测定了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气化炉内的流体流动过程、冷态浓度分布和停留时间分布。分析了气化炉内各流动区域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工业操作数据为基础对天然气非催化部分氧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探讨了工艺条件对转化反应结果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射流区主要为燃烧反应,在管流区主要为转化反应;合成气的产最随氧气和天然气体积比的变化会出现最大值,随天然气组成的不同,对大型气炉适宜的氧气和天然气体积比为0.66~0.68,对小型气炉适宜的氧气和天然气体积比为0.68~0.70。当氧气与天然气体积比达到0.67之后,蒸汽的加入对合成气产量和气化炉出口气体中CH4的含量几乎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非催化部分氧化 合成气 分析 模拟 气化炉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ll粉煤气化炉的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辅臣 龚欣 +2 位作者 代正华 周志杰 于遵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2-205,216,共5页
以受限容器内多喷嘴对置射流下的流体流动特征为基础,分析了Shell粉煤气化炉内的流场特征,发现炉内存在5个特征各异的流动区域,即射流区、撞击区、撞击扩展流区、回流区和管流区。从气化炉内主要的化学反应着手,结合流动、混合与化学反... 以受限容器内多喷嘴对置射流下的流体流动特征为基础,分析了Shell粉煤气化炉内的流场特征,发现炉内存在5个特征各异的流动区域,即射流区、撞击区、撞击扩展流区、回流区和管流区。从气化炉内主要的化学反应着手,结合流动、混合与化学反应的相互影响,分析了炉内各流动区域的化学反应过程,建立了气化炉的数学模型,对气化过程进行数学模拟,预测了工艺条件对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气(CO+H2)产率随氧煤比的变化有一最佳值,随蒸汽煤比不同,对应的氧煤比在0.54Nm3/kg~0.56Nm3/kg之间。有效气产率随蒸汽煤比的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l粉煤气化炉 数学模型 数学模拟 流场特征 粉煤气化 洁净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EN PLUS模拟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工艺过程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巍巍 陈雪莉 +2 位作者 王辅臣 代正华 于遵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60-1364,共5页
基于ASPEN PLUS模拟平台,对热解后半焦气化与生物质原料直接气化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如下结论:热解方法作为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工艺的前处理手段是可行的。热解终温为300℃时对气流床气化是最合适的;O/C摩尔比在0.9~1.1之间比较合适... 基于ASPEN PLUS模拟平台,对热解后半焦气化与生物质原料直接气化分别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出如下结论:热解方法作为生物质气流床气化工艺的前处理手段是可行的。热解终温为300℃时对气流床气化是最合适的;O/C摩尔比在0.9~1.1之间比较合适;气化温度和碳转化率随着O/C摩尔比的增加而升高;对于300℃半焦进行气化,空气温度预热到550℃比较合适,气化温度可达到1056℃,煤气热值可达到5958kJ/Nm^3,碳转化率也可达到99.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气流床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EN PLUS平台的生物质氧气气化制备合成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斌 陈汉平 +3 位作者 杨海平 王贤华 张世红 代正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32-436,共5页
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氧气气化制备合成气模型,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O2当量比的增加,合成气的体积分数与产率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当量比为0.16时,合成气的体积分数和产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63%和... 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氧气气化制备合成气模型,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O2当量比的增加,合成气的体积分数与产率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在当量比为0.16时,合成气的体积分数和产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7.63%和1.61,m3/kg,此?(H2)/?(CO)也有最大值0.98;高温和低压对制备合成气有利,在加压条件下,合成气体积分数和产率达到平衡组成时的温度提高;水蒸气与生物质之比由0增加到1.5时,?(H2)/?(CO)的值由0.98快速上升至3.06,而?(O2)/?(CO2)的值由1∶0变化到1∶5时,?(H2)/?(CO)的值由0.98快速下降至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氧气气化 合成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活化对石油焦气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保申 刘鑫 +2 位作者 周志杰 代正华 王辅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5-560,共6页
在常压、1200℃下,采用WRT-3P型高温微量热重分析系统和XRD、IR、ASAP测试手段考察了微波照射时间、功率和温度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石油焦CO_2气化反应速率随着石油焦转化率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在转化率为... 在常压、1200℃下,采用WRT-3P型高温微量热重分析系统和XRD、IR、ASAP测试手段考察了微波照射时间、功率和温度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后石油焦CO_2气化反应速率随着石油焦转化率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在转化率为0.1左右出现最大值;随着微波照射时间的延长和照射功率的增大,石油焦气化反应速率加快,石油焦微晶结构呈现出无定形变化的趋势;但是随着微波照射温度的升高,石油焦气化反应速率先增加后减小,石油焦微晶结构有序化程度先减弱后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照射 气化反应速率 气化反应活性 微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斌 陈汉平 +3 位作者 杨海平 王贤华 张世红 代正华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61,共4页
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H2浓度略有降低,H2产量大幅增加,在碳转化率为1时达到最大值142.54 g/kg;随着水蒸气/生物质质量比的增加,H2浓度和产量... 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水蒸气气化制氢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H2浓度略有降低,H2产量大幅增加,在碳转化率为1时达到最大值142.54 g/kg;随着水蒸气/生物质质量比的增加,H2浓度和产量大幅增加,而后趋于稳定,水蒸气/生物质质量比取2比较适宜。适当的升温和低压对制备H2有利,在加压条件下,H2浓度与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温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水蒸气气化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亲水性颗粒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春雨 赵辉 +2 位作者 代正华 李伟锋 刘海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06,共9页
研究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对于表面活性剂在悬浮体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亲水性颗粒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Zeta电位仪等仪器对表面活性剂影响悬浮液流变性... 研究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对于表面活性剂在悬浮体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实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亲水性颗粒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Zeta电位仪等仪器对表面活性剂影响悬浮液流变性的原因进行探究与阐述。结果表明,只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亲水性颗粒悬浮液的流变性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6%,悬浮液的状态由类似液体状态变为类似膏体状态,再变为类似液体状态。根据研究结果,当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溶液制备的悬浮液呈类似膏体状态时,颗粒表面带正电,且观察到胶束在颗粒周围环绕,此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和颗粒在静电吸引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网状结构。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月桂醚以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制备悬浮液时,胶束在悬浮液中并无在颗粒表面聚集的行为,悬浮液的流变性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表面活性剂 胶束 悬浮系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流床气化炉气化过程的分区模拟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慧丽 代正华 +2 位作者 孙钟华 李超 于广锁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基于气流床气化炉的三区及短路混合模型,将气化炉炉内空间按流场-化学反应特征划分为燃烧区、射流区二次反应区、回流区二次反应区和管流区二次反应区。对一次均相反应采用Gibbs平衡模型,二次均相反应、非均相反应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了... 基于气流床气化炉的三区及短路混合模型,将气化炉炉内空间按流场-化学反应特征划分为燃烧区、射流区二次反应区、回流区二次反应区和管流区二次反应区。对一次均相反应采用Gibbs平衡模型,二次均相反应、非均相反应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气化炉中各分区的温度和气体组成,并将其结果与Gibbs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在气化炉适宜的操作温度范围内,采用该模型预测了最优的氧煤比和蒸汽煤比的调节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气化炉 分区模型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排渣型气化系统的锁斗内部水循环流动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洋 于广锁 +2 位作者 代正华 梁钦锋 于遵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30,439,共5页
在由间歇排渣型锁斗和洗涤冷却室组成的模拟系统中,应用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进行了非稳态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考察了多个因素对锁斗内平均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锁斗循环水进口数对流场及温度场的分... 在由间歇排渣型锁斗和洗涤冷却室组成的模拟系统中,应用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进行了非稳态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考察了多个因素对锁斗内平均温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锁斗循环水进口数对流场及温度场的分布影响较小;锁斗循环水量的影响很显著,循环水量越大,锁斗内湍流程度越剧烈,锁斗内平均温度越高;锁斗间歇排渣周期越长,锁斗内的平均温度越高;整个循环体系的热损失每增加0.5%,锁斗内的平均温度将下降5K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锁斗 数值模拟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炉氮污染物生成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帅 代正华 +1 位作者 梁钦锋 王辅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将煤粉折算后,应用K intecus软件对煤粉气流床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考察了输送气体、氧煤比和汽煤比对煤粉气流床气化炉含氮物生成及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N2作为输送介质会影响含氮污染物的生成量,但煤中的N仍是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将煤粉折算后,应用K intecus软件对煤粉气流床反应过程进行了模拟,考察了输送气体、氧煤比和汽煤比对煤粉气流床气化炉含氮物生成及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以N2作为输送介质会影响含氮污染物的生成量,但煤中的N仍是氮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氧气量的增加会使大量的HCN及少量的N2被消耗并使NO的生成量增加,而部分氮氢基(NHi)也会被氧化。当汽煤比较低时,水蒸气在高温及氧的作用下会生成大量的OH基,此基团会氧化HCN、NHi和N2而使其生成量减少;当汽煤比较高时,温度的降低及OH基的减少使较少的HCN和NHi被氧化和分解,同时更多的H2与N2反应而生成N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气流床气化 NO HCN NH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对石油焦气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宏俊 黄波 +4 位作者 代正华 郭庆华 陈雪莉 于广锁 王辅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80-488,共9页
利用半连续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对2种石油焦进行萃取,考察了不同萃取温度、压力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比较了石油焦萃取前后元素组成、孔隙结构和气化反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对石油焦有脱S、提高石油焦H/C摩尔... 利用半连续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对2种石油焦进行萃取,考察了不同萃取温度、压力对石油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比较了石油焦萃取前后元素组成、孔隙结构和气化反应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对石油焦有脱S、提高石油焦H/C摩尔比的效果;石油焦萃取后的比表面积、孔容和气化反应性增大,但增加幅度随萃取温度、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10 MPa下,石油焦萃取后的比表面积、孔容和气化反应性改善最大。采用4种动力学模型对萃取前后的石油焦-CO_2气化动力学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机孔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超临界CO2(SCCO2) 萃取 气化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核心技术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辅臣 代正华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1-55,共5页
煤气化是现代煤化工发展的龙头技术,是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基础。从2004年开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后两次立项,开展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通过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我国在煤气化技术上已... 煤气化是现代煤化工发展的龙头技术,是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基础。从2004年开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后两次立项,开展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通过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我国在煤气化技术上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SE粉煤气化技术等技术。我国煤气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均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气流床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激冷对粉煤气化过程气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强 代正华 +3 位作者 黄波 王亦飞 刘海峰 龚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5-630,共6页
激冷室下降管内热质传递过程强烈,水蒸气含量较高,下降管内变换反应对激冷室出口合成气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激冷室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涉及气化室、激冷室的粉煤气化炉数学模型,利用所建气化模型研究了激冷水流量及温度对激冷室出... 激冷室下降管内热质传递过程强烈,水蒸气含量较高,下降管内变换反应对激冷室出口合成气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激冷室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涉及气化室、激冷室的粉煤气化炉数学模型,利用所建气化模型研究了激冷水流量及温度对激冷室出口合成气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降管内蒸发的激冷水质量占入口激冷水总质量的4.4%;气化室出口合成气经激冷室后CO体积分数降低12.5%、H_2体积分数增加5.8%,有效气体积分数降低6.7%,激冷室出口合成气组成计算结果与工业数据吻合较好;激冷水流量与温度对激冷室出口合成气组成影响差别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气化炉 激冷室 下降管 变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炉复合炉衬传热计算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宏宇 王辅臣 +1 位作者 代正华 于遵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0期108-111,共4页
以通用的热传导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气化炉复合炉衬的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研究了不同炉内温度水冷管侧给热系数、耐火浇铸料导热系数及渣钉布置密度对复合炉衬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内温度对复合炉衬温度影响显著,炉... 以通用的热传导模型为基础,建立了气化炉复合炉衬的传热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研究了不同炉内温度水冷管侧给热系数、耐火浇铸料导热系数及渣钉布置密度对复合炉衬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炉内温度对复合炉衬温度影响显著,炉内温度越高,复合炉衬的温度也就越高;耐火浇铸料导热系数与炉内温度有相似的影响,不过其影响效果不如炉内温度影响效果显著,而且随着耐火浇铸料导热系数的增大,炉衬温度增加逐渐减小;随着水冷管侧给热系数或渣钉的布置密度的增加,复合炉衬的温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炉 复合炉衬 传热模型 有限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