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常玉光 齐永安 +2 位作者 郑伟 王敏 代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6-364,共9页
叠层石的研究虽然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但对于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统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叠层石微生物和微生物席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得出我国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研究的主要成就:对... 叠层石的研究虽然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成就,但对于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统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叠层石微生物和微生物席及其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得出我国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研究的主要成就:对部分元古代叠层石的微生物组分和微生物席特征进行了初步揭示;从理论上对叠层石微生物席的矿化成因提出了解释,并建立了叠层石微生物席的生长和钙化模式;利用现代叠层石的微观结构生长来推测古代叠层石的生长过程及其形态特征;初步探讨了叠层石微生物席的生长与外界物理和化学条件(如水动力、温度、盐度等)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叠层石微生物席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叠层石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席 生态系统 研究现状 叠层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台山景区危岩体特征及其预防治理 被引量:12
2
作者 高永才 孟小军 +4 位作者 齐永安 高建良 张盼盼 代明月 杨小伟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云台山景区地质条件复杂,在受到构造活动、地质应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的条件下,发育了一定量的危岩体。在总结各景点危岩体的特征和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危岩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红石峡景点内的危岩体主要为拉剪倾倒型单体危岩、... 云台山景区地质条件复杂,在受到构造活动、地质应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共同影响的条件下,发育了一定量的危岩体。在总结各景点危岩体的特征和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危岩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红石峡景点内的危岩体主要为拉剪倾倒型单体危岩、拉裂坠落型单体危岩和群体危岩,其形成原因主要受到断层和人类活动影响;沟谷景区内的危岩体主要为群体危岩,是构造活动和风化等地质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茱萸峰景点和旅游干线内的危岩体以群体危岩为主,其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与此同时,提出了研究区危岩体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其中除沟谷景区主要用到SNS被动防护外,其它各景点以主动防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台山景区 危岩体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台山景区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高永才 孟小军 +3 位作者 齐永安 高建良 张盼盼 代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2-576,581,共6页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危岩体的特征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危岩体的两种成因模式,并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运用静力解析法对于景区内的危岩体进行了定量判定。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除个别稳定性较差外大部分危岩体稳定性较好;在暴雨...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危岩体的特征分析,提出了研究区危岩体的两种成因模式,并根据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运用静力解析法对于景区内的危岩体进行了定量判定。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除个别稳定性较差外大部分危岩体稳定性较好;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大多数危岩体的稳定性都较差。研究区内分布大量后缘无陡倾裂隙型危岩体,对它们详细研究表明,当砂岩危岩体在临空面上覆岩体厚度超过5 m、灰岩危岩体临空面上覆岩体厚度超过3 m时,其稳定性变得较差。研究结果为景区安全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稳定性分析 静力解析法 岩石临空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武纪底质革命:从微生物席底到生物扰动混合底 被引量:9
4
作者 齐永安 王敏 +1 位作者 李妲 代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前寒武纪生态系以微生物的繁盛为特征,以叠层石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大量发育为标志.后生动物及其遗迹化石出现在新元古代"雪球事件"之后,并与微生物席组成"埃迪卡拉花园".新元古代的海底以发育完好的微生物席底... 前寒武纪生态系以微生物的繁盛为特征,以叠层石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大量发育为标志.后生动物及其遗迹化石出现在新元古代"雪球事件"之后,并与微生物席组成"埃迪卡拉花园".新元古代的海底以发育完好的微生物席底和微弱的垂向生物扰动为特征,沉积物含水量低、沉积物-水界面平滑稳定;到寒武纪,由于垂向生物扰动的大量增加,微生物席底逐渐衰弱,"显生宙式"的海底沉积物含水量高、上下层沉积物易于混合和悬浮、沉积物-水界面模糊.自寒武纪开始,随着后生动物活动在浅海环境中不断地增多,遗迹化石习性类型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微生物席底开始向较深的陆架乃至深海迁移并逐渐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席底 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混合底 寒武纪底质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道S233线焦作方庄段危岩体特征、成因及其治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齐永安 张盼盼 +2 位作者 高永才 杨小伟 代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通过调查研究省道S233线焦作方庄段内地质环境条件和所发育危岩体特征,共发现危岩体37处.根据危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危岩体划分为3段:第一段主控因素为断层;第二段为重力卸荷和人类活动;第三段为两组节理的风化和人类活动.在此基... 通过调查研究省道S233线焦作方庄段内地质环境条件和所发育危岩体特征,共发现危岩体37处.根据危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危岩体划分为3段:第一段主控因素为断层;第二段为重力卸荷和人类活动;第三段为两组节理的风化和人类活动.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判定的方法对研究区危岩进行了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价,并根据3段内危岩体各自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稳定性分析 危险性评价 治理方案 省道S233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的分子化石
6
作者 齐永安 张珍 +1 位作者 郑伟 代明月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5,共6页
探索性地利用GC-MS技术检测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分子化石的组成,并探讨其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各样品中主要的分子化石有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部分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等。依据主碳峰、碳优势指数、... 探索性地利用GC-MS技术检测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叠层石中分子化石的组成,并探讨其来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叠层石各样品中主要的分子化石有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和部分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等。依据主碳峰、碳优势指数、Pr/Ph值以及支链烷烃等分子化石参数,叠层石中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输入源主要指示为蓝藻类和细菌,低Pr/Ph值(<0.61)指示当时沉积环境可能为较强的还原环境。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叠层石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分子化石特征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寒武纪 渑池 分子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迹化石的寒武系馒头组潮间带食物网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妲 齐永安 +1 位作者 代明月 王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为了研究寒武纪的食物网特征,采用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在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了潮间环境中的遗迹化石14属18种,并在遗迹化石的基础上结合其造迹生物的营养类型,建立了基于遗迹化石的潮间食物网。总结出寒武纪潮间食物网... 为了研究寒武纪的食物网特征,采用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在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了潮间环境中的遗迹化石14属18种,并在遗迹化石的基础上结合其造迹生物的营养类型,建立了基于遗迹化石的潮间食物网。总结出寒武纪潮间食物网的特征:(1)节肢动物在潮间环境中占主导地位;(2)寒武纪潮坪环境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3)较小的生存压力。寒武纪潮坪中大量丰富的节肢动物遗迹化石的出现,显示了节肢动物对潮坪环境的入侵,揭示了节肢动物对潮间环境的较早殖居,显示出了海洋生物典型的生态空间扩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潮间带 食物网 遗迹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