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甲酸铵盐在蜡晶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代振宇 徐明进 +2 位作者 周涵 黄燕民 朱同荣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42-45,共4页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苯甲酸铵盐类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在蜡晶表面的低能吸附构象及结合能,发现柴油冷滤点降低值与结合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苯甲酸铵盐主要依靠其长的烷基链吸附在蜡表面;流动性改进剂在蜡晶表面的吸附越强,降低冷...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苯甲酸铵盐类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在蜡晶表面的低能吸附构象及结合能,发现柴油冷滤点降低值与结合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苯甲酸铵盐主要依靠其长的烷基链吸附在蜡表面;流动性改进剂在蜡晶表面的吸附越强,降低冷滤点的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吸附 冷滤点 苯甲酸铵盐 蜡晶 改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保留时间-结构参数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代振宇 陈维红 +1 位作者 周涵 杨海鹰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利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等方法计算了 48个烷基苯类化合物的部分电荷、偶极矩、分子表面积、分子体积等反映分子微观特征的结构参数 ,采用遗传函数算法 (GFA)进行回归 ,建立了拟合度高、物理意义明确、预测能力强的保留时间 -结构参数... 利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力学等方法计算了 48个烷基苯类化合物的部分电荷、偶极矩、分子表面积、分子体积等反映分子微观特征的结构参数 ,采用遗传函数算法 (GFA)进行回归 ,建立了拟合度高、物理意义明确、预测能力强的保留时间 -结构参数定量关系方程 ,找出了影响烷基苯类化合物色谱保留时间的主要结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时间 分子模拟 烷基苯化合物 色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对三效催化剂载体的毒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代振宇 李阳 +2 位作者 贺振富 王志光 达志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根据三效催化剂的工况,分别于400℃和760℃,在不同气氛下对其载体的主要组分γ-Al2O3和CeO2用SO2进行硫化处理,采用红外、XRD、扫描电镜等方法对SO2处理前后的γ-Al2O3和CeO2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于γ-Al2O3而言,在氧化气氛下SO2... 根据三效催化剂的工况,分别于400℃和760℃,在不同气氛下对其载体的主要组分γ-Al2O3和CeO2用SO2进行硫化处理,采用红外、XRD、扫描电镜等方法对SO2处理前后的γ-Al2O3和CeO2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对于γ-Al2O3而言,在氧化气氛下SO2可与γ-Al2O3反应生成硫酸盐,而还原气氛下则未检测到硫酸盐;与400℃、氧化气氛相比,760℃、氧化气氛下SO2更容易与γ-Al2O3反应生成硫酸盐。SO2与γ-Al2O3反应生成硫酸盐,使γ-Al2O3的比表面积下降,孔结构被破坏。对于CeO2而言,在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下SO2均可与CeO2反应生成硫酸盐;氧化气氛下,400℃时SO2比760℃时更容易与CeO2反应生成硫酸盐。CeO2与SO2反应生成硫酸盐后,其催化CO氧化的能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效催化剂(TWC) 载体 SO2 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汽油模型化合物在不同分子筛中扩散行为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代振宇 邵潜 +2 位作者 李阳 贺振富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根据FCC汽油的PONA(Paraffins,Olefins,Naphthenes and Aromatics)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结构的FCC汽油模型化合物。采用半经验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所选模型化合物分子的尺寸,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模型化合物分子在Y、ZSM-5和β分子筛孔... 根据FCC汽油的PONA(Paraffins,Olefins,Naphthenes and Aromatics)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结构的FCC汽油模型化合物。采用半经验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所选模型化合物分子的尺寸,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模型化合物分子在Y、ZSM-5和β分子筛孔道中的扩散能垒。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化合物分子在分子筛中的扩散能垒与其自身的尺寸和分子筛孔径大小密切相关。Y和β分子筛孔径较大,不同结构模型化合物分子在这两种分子筛中的扩散能垒差别不大;ZSM-5分子筛的孔径较小,与汽油模型化合物分子尺寸相近,不同结构模型化合物分子在ZSM-5分子筛中的扩散能垒具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结果证明,ZSM-5对FCC汽油具有优良的裂化选择性,能够使汽油中的烯烃选择性地裂化为C3、C4烯烃。在降低FCC汽油烯烃含量的同时,实现了增产丙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扩散 分子筛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聚丙烯茂金属催化剂立体选择性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
5
作者 代振宇 景振华 +1 位作者 周涵 刘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8-92,共5页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丙烯单体以不同方式与茂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配位、插入形成的π配合物和四元环过渡态的模型;计算了四元环过渡态和π配合物构象能的差。发现催化剂中取代基的大小及其所处位置会明显影响构象能的差,从而显著地影...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丙烯单体以不同方式与茂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配位、插入形成的π配合物和四元环过渡态的模型;计算了四元环过渡态和π配合物构象能的差。发现催化剂中取代基的大小及其所处位置会明显影响构象能的差,从而显著地影响茂金属催化剂的立体选择性。关于取代基影响茂金属催化剂立体选择性结果的阐述,将有助于人们理性地设计和开发立体选择性更加理想的茂金属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 丙烯 分子模拟 立体选择性 取代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离子调变Y型分子筛结构稳定性和酸性的机制 被引量:38
6
作者 于善青 田辉平 +2 位作者 朱玉霞 代振宇 龙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28-2534,共7页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其振(MAS NMR)、程序升温脱附(TPD)以及吡啶-傅里叶变换红外(Py-FTIR)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Y型分子筛结构稳定性和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的引入不仅显著增强了Y型分子筛的结构稳...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其振(MAS NMR)、程序升温脱附(TPD)以及吡啶-傅里叶变换红外(Py-FTIR)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稀土离子对Y型分子筛结构稳定性和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离子的引入不仅显著增强了Y型分子筛的结构稳定性,而且调变了分子筛酸性,使分子筛中等强度酸中心数量增多,强酸中心数量减少.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从理论上阐述了这种机制:进入分子筛β笼1'位的稀土离子与骨架O原子相互作用,增加了Al-O作用力,提高了分子筛的结构稳定性,从而避免了骨架Al的脱除和非骨架Al物种的生成,进而导致稀土氢Y(REHY)分子筛的Brnsted(B)酸强度较USY分子筛的弱;但与HY分子筛相比,稀土离子的引入使骨架O1负电荷减弱,Al-O1键长变短,O1—H作用力减弱,导致REHY分子筛的B酸强度较HY分子筛的强;在酸中心数量方面,REHY分子筛的B酸中心数量比USY分子筛的多,但比HY分子筛的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Y型分子筛 稀土 酸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e改性对ZSM-5分子筛上烯烃裂解制丙烯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鹏 代振宇 +1 位作者 田辉平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在550℃、常压、加入水蒸气的条件下,研究稀土La和Ce改性ZSM-5分子筛上FCC汽油的催化裂解反应。结果表明,稀土La和Ce改性可以提高ZSM-5分子筛的总酸量和强酸量,从而使FCC汽油转化率,特别是烯烃裂解反应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烯烃反应的选择... 在550℃、常压、加入水蒸气的条件下,研究稀土La和Ce改性ZSM-5分子筛上FCC汽油的催化裂解反应。结果表明,稀土La和Ce改性可以提高ZSM-5分子筛的总酸量和强酸量,从而使FCC汽油转化率,特别是烯烃裂解反应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烯烃反应的选择性和气相产物乙烯、丙烯、丁烯,特别是丙烯的选择性显著增加。分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La3+和Ce4+位于ZSM-5分子筛Z型孔道的拐弯处,距离孔壁的距离为0.3~0.4nm,使得弯道处的体积明显减小,导致烯烃裂解反应能垒、环化反应能垒、叠合反应能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裂解反应能垒增加的幅度最小,从而提高了烯烃裂解反应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分子筛 烯烃 催化裂解 丙烯 ZSM-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矿物基础油润滑性能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义雅 龙军 +3 位作者 段庆华 代振宇 赵毅 苏朔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9-625,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以十四烷基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主要从烃分子与Fe(110)表面的吸附能以及烃分子之间的作用能2个方面,研究了矿物基础油分子在Fe(110)表面的润滑作用,并比较了烃分子结构及温度对润滑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烃... 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以十四烷基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主要从烃分子与Fe(110)表面的吸附能以及烃分子之间的作用能2个方面,研究了矿物基础油分子在Fe(110)表面的润滑作用,并比较了烃分子结构及温度对润滑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烃分子与Fe(110)表面的吸附能远大于烃分子之间的作用能,因而能形成稳定的润滑油膜,这2种作用能主要来源于范德华作用。稳定润滑状态下,烃分子水平分布的吸附能比竖直分布的大,更容易水平分布在Fe(110)表面。不同结构烃分子之间的作用能不同,其由大到小顺序为:芳香烃,环烷烃,直链烷烃,异构烷烃;不同结构烃分子与Fe(110)表面的吸附能也不相同,其由大到小顺序为:芳香烃,直链烷烃,环烷烃,异构烷烃;这2种作用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使润滑油膜的稳定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油 润滑性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能 分子间作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π-π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任强 龙军 +1 位作者 代振宇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1-758,共8页
采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能随着分子芳香环数的增加而增大;分子中含有的杂原子显著增加了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能;... 采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的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能随着分子芳香环数的增加而增大;分子中含有的杂原子显著增加了沥青质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能;沥青质分子的支链长度及类型能够影响π-π相互作用能的大小;当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含有多个π-π相互作用时,其分子间的聚集作用力会大大增加;沥青质分子间形成π-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分子间有少量的电子转移;色散作用是π-π相互作用中的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沥青质分子聚集体 Π-Π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应化学原理到工业应用Ⅰ.S Zorb技术特点及优势 被引量:21
10
作者 龙军 林伟 代振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对S Zorb技术反应化学进行了导向性基础研究。获得S Zorb技术是一种催化裂化含硫汽油流化床超深度高选择性催化加氢转化脱硫的认识;获得了S Zorb技术通过在加氢催化剂中引入ZnO组元,与加氢活性金属组元形成协同,在反应过程中在线快速转... 对S Zorb技术反应化学进行了导向性基础研究。获得S Zorb技术是一种催化裂化含硫汽油流化床超深度高选择性催化加氢转化脱硫的认识;获得了S Zorb技术通过在加氢催化剂中引入ZnO组元,与加氢活性金属组元形成协同,在反应过程中在线快速转化催化加氢脱硫生成的H2S,从而克服了催化加氢脱硫热力学平衡限制难题,提高了脱硫转化深度的认识,同时获得该协同作用创造性地在催化加氢脱硫反应系统内建立了一个极低H2S分压反应环境,避免了H2S与汽油中高辛烷值烯烃组分生成硫醇的副反应、使催化剂活性金属Ni在反应过程中保持于零价态成为可能的认识,获得零价态金属Ni具有对噻吩硫化物很高的吸附活性、对高辛烷值烯烃、芳烃组分仅有很低的吸附活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S Zorb技术催化加氢脱硫与ZnO在线转化H2S协同脱硫机理,提炼出了S Zorb技术流程中诸技术环节的工作原理,提炼出使S Zorb技术实现既超深度脱硫又保持辛烷值的关键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汽油 加氢脱硫 化学 S ZO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改进剂减摩作用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义雅 龙军 +3 位作者 赵毅 段庆华 代振宇 苏朔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3,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方法,以油酸、油酸酰胺和二十四烷基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3种分子与Fe(110)表面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和分子内聚能,分析了温度对吸附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和油酸酰胺... 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子化学方法,以油酸、油酸酰胺和二十四烷基环己烷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3种分子与Fe(110)表面的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和分子内聚能,分析了温度对吸附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和油酸酰胺与Fe(110)表面通过范德华作用发生物理吸附,分子内通过范德华作用、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结合,物理吸附能远大于分子内聚能,使它们能形成稳定的吸附膜。油酸和油酸酰胺的吸附能和内聚能均比环烷烃分子的高,因此在不同温度下能够形成更稳定的吸附膜。同时,酸和酰胺分子中的OC=O通过向Fe(110)表面提供电子发生化学吸附作用,而烃分子不会发生化学吸附,使油酸和油酸酰胺形成的吸附膜更加稳定。温度升高,分子的动能增加,不利于吸附过程的发生,会使吸附膜的稳定性下降,减摩作用减弱;同一温度下,环烷烃的动能比油酸和油酸酰胺的大,这也是油酸和油酸酰胺形成的吸附膜更加稳定的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改进剂 分子动力学 密度泛函理论(DFT) 减摩作用 吸附能 内聚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金属离子改性Y型分子筛的酸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善青 代振宇 +2 位作者 田辉平 朱玉霞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9-844,共6页
采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各种金属离子改性对Y分子筛B酸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分子筛酸性与金属离子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以水合离子形式进入Y型分子筛β笼Ⅰ′位的金属离子与分子筛骨架O2和O3原子相互作用,使O1... 采用量子力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各种金属离子改性对Y分子筛B酸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分子筛酸性与金属离子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以水合离子形式进入Y型分子筛β笼Ⅰ′位的金属离子与分子筛骨架O2和O3原子相互作用,使O1原子的负电荷减弱,Al—O1键长变短,O1—H伸缩振动频率减小,导致Y分子筛的B酸强度增大;按照金属离子对Y分子筛B酸强度的影响,可将改性用的金属离子分为3类,Ⅰ类为V3+、Ga3+、Cr3+、In3+和Fe3+,Ⅱ类为Y3+、Ce3+和La3+,Ⅲ类为Ni 2+、Zn2+、Mg2+、Cu2+和Mn2+,则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B酸性的相对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Ⅰ类金属离子改性、Ⅱ类金属离子改性、Ⅲ类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分子筛 金属离子 酸性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烃类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的性能 被引量:11
13
作者 侯焕娣 张书红 +2 位作者 代振宇 崔德春 李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9-624,共6页
为了拓宽乙烯裂解原料并合理利用焦化石脑油资源,研究了烷烃、烯烃、环烷烃及相同碳数不同结构烃在Cu改性ZSM-5分子筛及其与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材料上的催化裂解性能。结果表明,同系物烃类裂解性能随着碳数增加,裂解生成低碳烯烃的性能... 为了拓宽乙烯裂解原料并合理利用焦化石脑油资源,研究了烷烃、烯烃、环烷烃及相同碳数不同结构烃在Cu改性ZSM-5分子筛及其与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材料上的催化裂解性能。结果表明,同系物烃类裂解性能随着碳数增加,裂解生成低碳烯烃的性能增强;高碳数的烯烃和烷烃的转化率和低碳烯烃收率较高,是较好的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的原料。在相同反应条件下,烷烃和环烷烃的转化率明显低于相同碳数烯烃的转化率。复合催化材料A中的金属氧化物与Cu改性ZSM-5分子筛之间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烷烃和环烷烃的裂解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结构 催化裂解 低碳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丁烷-丁烯烷基化体系基元反应网络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龙军 何奕工 代振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体系中C4和C8碳正离子可能进行的各类基元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C4碳正离子而言,2种伯丁基碳正离子的能量明显较高,而仲丁基碳正离子和叔丁基碳正离子的能量分别比伯正丁基碳正离子低7...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体系中C4和C8碳正离子可能进行的各类基元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C4碳正离子而言,2种伯丁基碳正离子的能量明显较高,而仲丁基碳正离子和叔丁基碳正离子的能量分别比伯正丁基碳正离子低71.94 kJ/mol和125.99 kJ/mol;对于C8碳正离子而言,所有的伯碳正离子在结构优化时,均自发地异构成了相应的C8仲碳正离子或叔碳正离子。这表明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体系中C4和C8伯碳正离子不可能存在,或者说存在几率很低。依据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确定了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碳正离子中间体,依据碳正离子反应假设,确定了12种烯烃质子化反应、29种碳正离子异构化反应、32种碳正离子与丁烯的加成反应、30种碳正离子与异丁烷之间的负氢离子转移反应和18种碳正离子脱附反应。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涉及60个物种和121个基元反应的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基元反应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化 异丁烷 丁烯 碳正离子 基元反应 反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二唑二聚物/丁氧基三乙二醇复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9
15
作者 康茵 孙洪伟 +1 位作者 代振宇 龙军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共4页
合成了噻二唑二聚物/丁氧基三乙二醇复合物。反应物的摩尔比及反应温度影响产物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润滑脂中的抗烧结性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n(噻二唑二聚物)∶n(丁氧基三乙二醇)=0.5∶1.0,反应温度125℃时,产率为85%。通过分子模拟、... 合成了噻二唑二聚物/丁氧基三乙二醇复合物。反应物的摩尔比及反应温度影响产物作为添加剂加入到润滑脂中的抗烧结性能。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即n(噻二唑二聚物)∶n(丁氧基三乙二醇)=0.5∶1.0,反应温度125℃时,产率为85%。通过分子模拟、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及N、S元素的含量测定,探讨了产物的结构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噻二唑二聚物与丁氧基三乙二醇的摩尔比越大,在金属表面形成配位的噻二唑环的个数就越多,就会表现出更强的吸附特性,从而表现出更高的抗烧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二唑二聚物 丁氧基三乙二醇 合成的 抗磨极压剂 润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庚烷脱氢生成烯烃反应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宁 龙军 +4 位作者 周涵 马爱增 代振宇 赵晓光 赵毅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1-185,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催化重整过程中正庚烷脱氢生成烯烃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无催化剂作用下,正庚烷分子的仲碳C—H键优先发生均裂,生成烷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均裂能在433.80~434.83kJ/mol范围;中间产物烷基...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催化重整过程中正庚烷脱氢生成烯烃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无催化剂作用下,正庚烷分子的仲碳C—H键优先发生均裂,生成烷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均裂能在433.80~434.83kJ/mol范围;中间产物烷基自由基中,与自由基碳相邻的仲碳位的C—H键容易发生均裂生成烯烃,均裂能在187.11~209.18kJ/mol范围。正庚烷脱氢反应产物主要为2-庚烯和3-庚烯。在Pt催化剂作用下,正庚烷均裂仲碳位C—H键的反应能垒在75.90~78.51kJ/mol范围,中间产物烷基自由基中,与自由基碳相邻的仲碳位的C—H键均裂的反应能垒为99.63kJ/mol,说明Pt催化剂有效地降低了烷烃脱氢反应能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庚烷 脱氢 均裂 催化剂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氢键作用力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任强 龙军 +1 位作者 代振宇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0-336,M0007,共8页
为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作用,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沥青质分子中含有的N、S、O等杂原子是沥青质分子形成氢键的必要条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形成单个氢键的键... 为研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作用,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形成沥青质分子聚集体中的氢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沥青质分子中含有的N、S、O等杂原子是沥青质分子形成氢键的必要条件;沥青质分子聚集体形成单个氢键的键能较小,但聚集体中含有多个氢键时,其分子间的作用力会大幅增加。沥青质分子形成氢键的本质是由于H原子与杂原子的价层轨道电子进行叠加形成的,沥青质分子间有极少量的电子转移,导致形成弱的次级键;在氢键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轨道相互作用能和色散作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沥青质分子聚集体 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馏VGO中芳烃的分子组成特点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小伟 龙军 +3 位作者 田松柏 王威 代振宇 黄玉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2-318,共7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大庆、胜利、辽河和塔河4种VGO的芳烃化合物类型和碳数分布,并对分离得到的芳烃组分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来考察其侧链形态和长度。结果表明,各VGO芳烃主要由Z值为-6^-40的分子组成,在15~50的碳... 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分析了大庆、胜利、辽河和塔河4种VGO的芳烃化合物类型和碳数分布,并对分离得到的芳烃组分进行钌离子催化氧化实验来考察其侧链形态和长度。结果表明,各VGO芳烃主要由Z值为-6^-40的分子组成,在15~50的碳数范围内呈单峰连续分布,不同类型芳烃化合物在各VGO中的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芳烃分子的侧链形态主要是碳数小于25的正构烷基,异构烷基的量较少;大庆、胜利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大于9的长正构烷基较多,而塔河、辽河VGO芳烃分子中碳数小于9的短正构烷基较多。VGO中芳烃分子大多数以芳环上有多个正构烷基的形态存在,少量为单取代或有异构取代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馏分油 芳烃 分子组成 高分辨质谱 钌离子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铝催化剂酸中心形成及其结构 被引量:17
19
作者 贺振富 代振宇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9,共9页
含Si、Al元素的固体酸催化剂,其活性与其酸性质密切相关。催化剂酸性来源于不同氧配位数的Al原子,而与Si原子无关。催化剂的酸类型、酸强弱取决于Al原子的氧配位数,即与Al原子形成配位的氧原子的个数。Al原子的氧配位数与其外层轨道的... 含Si、Al元素的固体酸催化剂,其活性与其酸性质密切相关。催化剂酸性来源于不同氧配位数的Al原子,而与Si原子无关。催化剂的酸类型、酸强弱取决于Al原子的氧配位数,即与Al原子形成配位的氧原子的个数。Al原子的氧配位数与其外层轨道的杂化方式有关。13Al外层电子排布是3s23p1d0,其外层轨道有sp3、sp3d和sp3d2杂化3种杂化方式。Al原子外层轨道经sp3杂化形成4个sp3杂化轨道,其中有3个未成键的sp3杂化轨道和1个空的sp3杂化轨道。如果1个Al原子与2个O原子(sp3杂化)形成共价键,其结构为[AlO2],这种Al原子外层还有1个价电子和1个空轨道,空轨道可吸引孤对电子,[AlO2]是二配位L酸中心;如果1个Al原子与3个O原子形成共价键,其结构为[AlO3],则Al原子外层有1个空轨道,[AlO3]是三配位L酸中心。如果1个Al原子与4个O原子和1个H原子形成共价键,其结构为四配位的H[AlO4]正四面体;Al原子外层轨道经sp3d杂化,可形成5个sp3d杂化轨道,有3个未成键的sp3d杂化轨道和2个空的sp3d杂化轨道,1个Al原子可与5个O原子和2个H原子形成共价键,其结构为五配位的H2[AlO5]正四方锥或三角双锥;Al原子外层轨道经sp3d2杂化,可形成6个sp3d2杂化轨道,有3个未成键的sp3d2轨道和3个空的sp3d2杂化轨道,1个Al原子可与6个O原子和3个H原子形成共价键,其结构为六配位的H3[AlO6]正八面体。H[AlO4]有提供1个H+的可能,是四配位B酸中心,H2[AlO5]有提供2个H+的可能,是五配位B酸中心,H3[AlO6]有提供3个H+的可能,是六配位B酸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数 L酸中心 B酸中心 桥氧与非桥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油水界面分子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4
20
作者 侯研博 任强 +1 位作者 代振宇 周涵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用量化方法对模型单链型、二聚型和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分别与油分子和水分子的微观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分子和油分子的作用力均比单链型和二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高;与单链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相比,与低聚型表... 用量化方法对模型单链型、二聚型和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分别与油分子和水分子的微观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分子和油分子的作用力均比单链型和二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高;与单链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相比,与低聚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结合的油由于受到更大的作用力而更容易脱离原附着物,从而提高原油采出率。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油水界面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