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秆竹高生长模型的比较及组合选择 被引量:6
1
作者 代全林 陈存及 +2 位作者 肖书平 陈东阳 董建文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通过对 5种 S增长模型的比较及组合选择 ,结果表明 :S增长模型都具有单调性、渐近性和拐点 ,此特征能客观地反映诸多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一定的加权组合 ,用多个增长模型来反映 S变化过程 ,可以提高拟合的精度 ,多个模型的组合要优于... 通过对 5种 S增长模型的比较及组合选择 ,结果表明 :S增长模型都具有单调性、渐近性和拐点 ,此特征能客观地反映诸多自然和经济规律 .通过一定的加权组合 ,用多个增长模型来反映 S变化过程 ,可以提高拟合的精度 ,多个模型的组合要优于单个模型 .用加权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茶秆竹的高生长过程 ,在实际生产中可选择 yp2 或 yp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比较 组合选择 茶秆竹 高生长 S增长模型 模型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秆竹生物量影响因子的选择 被引量:9
2
作者 代全林 肖书平 +2 位作者 陈存及 陈东阳 郑长龙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应用比较复相关系数 R,修正剩余标准差 Sδ 和 F检验选择出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 ,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因子进行选择 .结果表明 :这两种方法选择的结果一致 ,影响茶秆竹秆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 x1、壁厚 ... 应用比较复相关系数 R,修正剩余标准差 Sδ 和 F检验选择出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 ,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茶秆竹生物量的因子进行选择 .结果表明 :这两种方法选择的结果一致 ,影响茶秆竹秆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 x1、壁厚 x2 、胸径 x3和密度 x8,影响全株重的主要因子是年龄 x1、壁厚 x2 、胸径 x3、竹高 x5和密度 x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秆竹 生物量 主成分分析 年龄 壁厚 胸径 竹高 密度 生物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存及 代全林 +2 位作者 谢芳 詹步清 曹永慧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6-319,共4页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出发 ,对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 ,乔木层、灌木层和乔木层 +灌木层的物种——多度符合 Weibull分布 ;相对于其它各层 ,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出发 ,对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 ,乔木层、灌木层和乔木层 +灌木层的物种——多度符合 Weibull分布 ;相对于其它各层 ,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优势度指数均较大 ,均匀度较小 ;在考虑样地面积对多样性指数影响和精确反映群落物种的多样性方面 ,Shan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木莲 天然林 生物多样性 群落 WEIBULL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秆竹林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存及 代全林 +3 位作者 曹永慧 郑金双 肖书平 赖根明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 应用趋势面分析 ,采用 2因子 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茶秆竹林生物量与立竹密度 ( N)和胸径 ( D)关系的回归模型 ,分析单因子产量反应 ,建立边际产量模式 ,同时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探讨 2因素的交互作用 .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生物量、密度和胸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D和 N单独作用时 ,林分的最佳密度为 1 843 5株 /hm2 ,平均胸径为 5.73 cm.生产弹性系数 EP<0 ,说明现存竹林密度 N=1 981 5株 /hm2偏大 .立竹密度与胸径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N和 D分别介于 1 5750~ 2 0 2 50株 /hm2 和 4.5~ 6 .5cm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秆竹 密度效应 边际产量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