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S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效果及应用价值
1
作者 随夏霏 张向东 +1 位作者 孙九艳 付越姣 《华夏医学》 2024年第6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MGS)联合多巴丝肼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VP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多巴丝肼)、观察组40例(MGS联合多巴丝肼)。对比两组临床疗...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MGS)联合多巴丝肼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VP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40例(多巴丝肼)、观察组40例(MGS联合多巴丝肼)。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帕金森评定第二、三分量表(UPDRSⅡ、UPDRSⅢ)、帕金森病生存质量调查问卷(PDQ-39)评分、神经递质[神经丝蛋白轻链(sNFL)、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5-羟色胺(5-HT)]、微炎症状态[载脂蛋白A1、白细胞介素-32(IL-32)、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介素-1(IL-1)]。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0%比67.5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UPDRSⅡ、UPDRSⅢ、PDQ-39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NFL、IL-32、Hcy、IL-1水平降低,β-APP、5-HT、载脂蛋白A1水平升高(P<0.05)。结论MGS联合多巴丝肼治疗VP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纠正神经递质紊乱状态,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多巴丝肼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梗死患者MRA、MRI特征与眩晕类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付越姣 张赟 +1 位作者 肖彩霞 李佳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47-449,460,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MRA、MRI特点与眩晕类型的关联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后循环梗死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眩晕类型的不同,分为枕叶颞叶内侧组、丘脑组、脑干组和小脑组。对四组的MRI、MRA特点、病情...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MRA、MRI特点与眩晕类型的关联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后循环梗死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眩晕类型的不同,分为枕叶颞叶内侧组、丘脑组、脑干组和小脑组。对四组的MRI、MRA特点、病情特征的描述对比及其间关联的回归分析;同时随访患者预后,并讨论影响预后的潜在因素情况。结果:本研究中不同眩晕类型患者基本情况及特征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共检出19例预后不良患者。小脑组患者T1和T2值水平均最高。MRA特征分析可见,小脑组患者可见基底动脉弯曲度最高,且中/重度弯曲比例者比例也最高,DWI高信号以及ADC低信号所占比例也最高,均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枕叶颞叶内侧梗死类型的发生与年龄增高、MRI检测DWI高信号以及MRA检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因素存在正向关联,OR值均>1;丘脑型梗死的出现与男性、MRI检测ADC低信号以及MRI检测T1值增高因素存在正向关联;脑干类型的梗死则与男性、MRI检测ADC低信号和MRI检测T1值增高因素存在正向关联;另外,小脑型梗死的发生与DWI高信号、MRA检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以及MRI检测ADC低信号存在正向关联。另外,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MRA检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男性,小脑型眩晕,MRI检测ADC低信号以及高血压现病史均为预后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MRI和MRA特征在不同类型眩晕患者中表现存在差别,有助于临床借此进行不同类型患者的区分。MRA检测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男性,小脑型眩晕,MRI检测ADC低信号以及高血压现病史均为预后不良的潜在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梗死 MRI MRA 眩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d-LDL-C、NLR、DF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3
作者 付越姣 张赟 +1 位作者 肖彩霞 李佳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与其血清小而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of LDL cholesterol,sd-LDL-C)、...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与其血清小而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of LDL cholesterol,sd-LD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fibrinogen ratio,DFR)水平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患者血清sd-LDL-C、NL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DFR水平。所有患者均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出院后进行3 m的随访并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32)例和预后良好组(n=51)。分析两组的血清sd-LDL-C、NLR、DFR等指标与ACI患者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的血清sd-LDL-C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值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相比,预后良好组的D-二聚体、DFR值要显著更低,纤维蛋白原明显更高(P<0.05)。sd-LDL-C、NLR、DFR的敏感度分别为76.3%、78.1%、68.8%,特异度分别为86.3%、90.2%、82.4%,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17、0.850、0.736,其中NLR的特异度、灵敏度和AUC最高。结论:对ACI患者的早期血清sd-LDL-C、NLR、DFR水平进行监测,可以帮助预测其治疗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