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亲密:虚拟偶像崇拜中的亲密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付森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8,171,共12页
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想象与依赖,从宗教、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逐渐转向以虚拟偶像为核心的数字世界。虚拟偶像被赋予类人属性,其内在属性通过相似性逻辑实现粉丝的选择性接触。在信息寻求与频繁互动中,粉丝不断探索技术可供性的... 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想象与依赖,从宗教、文学、音乐、影视、动漫、游戏,逐渐转向以虚拟偶像为核心的数字世界。虚拟偶像被赋予类人属性,其内在属性通过相似性逻辑实现粉丝的选择性接触。在信息寻求与频繁互动中,粉丝不断探索技术可供性的边界,逐渐形成数字亲密关系,这可视为人机互动时代粉丝自我扩张的一种形式、数字时代粉圈的关系拟像。同时,在这种人机关系中,存在着性别话语的偏移、资本逻辑的渗入以及关系伦理等问题。粉丝与虚拟偶像数字亲密关系的形成,意味着粉丝的情感边界得以拓展,这为理解当下AI机器人如火如荼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偶像 粉丝文化 偶像崇拜 亲密关系 娱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与交互:叙事性传媒艺术的认知重启与实践 被引量:12
2
作者 晏青 付森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93,共6页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收视习惯和认知行为,重塑议题生产和知识结构的框架。传媒艺术作为新的大众艺术形态,在社交媒体中形成颇具特色的认知景观。社交媒体作为传媒艺术认知的途径,应该将其从日常剩余物转向日常伴随物、从委以重任的舆论转...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收视习惯和认知行为,重塑议题生产和知识结构的框架。传媒艺术作为新的大众艺术形态,在社交媒体中形成颇具特色的认知景观。社交媒体作为传媒艺术认知的途径,应该将其从日常剩余物转向日常伴随物、从委以重任的舆论转向日常生活谈论的"主体认知"维度。作为主体认知,叙事性传媒艺术的社交媒体评论,呈现出独特的认知景观和讨论模式,并促成知识的协商式生产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 交互 叙事 传媒艺术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使用对春节文化观念的影响研究——基于仪式感和参与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晏青 付森会 冯广超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1年第1期80-95,共16页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要面临全球化、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大众文化的强势融入;也受到新媒体话语的挑战。春节期间手机媒介是用户体验春节文化的重要来源。手机媒介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低头族”现象,...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既要面临全球化、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影响,比如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大众文化的强势融入;也受到新媒体话语的挑战。春节期间手机媒介是用户体验春节文化的重要来源。手机媒介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低头族”现象,手机网购冲淡年味、短信或微信拜年毁了礼仪、春节被微信“绑架”,发朋友圈拜年、抢红包等“数字化春节”淡化了春节意义等一系列争论。已有研究关注了这一现象,结果也多是负面论。并且,这些研究缺乏手机使用与春节文化的研究及其中间机制的实证检验。因此,研究试图探讨春节期间,手机使用对春节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及仪式感与参与感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对春节期间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春节期间的手机使用价值(信息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对用户的春节文化观念(文化联结、文化价值识别和传统与习俗保留)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其中,仪式感和参与感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手机使用价值通过参与感与仪式感对春节文化观念产生影响;手机使用的信息价值对春节文化观念影响的显著性高于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由此可见,提升手机使用信息价值、参与感及仪式感可以促进用户春节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去理解手机使用在文化观念形成中的影响及其复杂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春节文化观念的生产与变化提供了媒介维度和心理动因层面的经验性解释,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新兴媒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效应提供新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使用 文化观 春节 仪式感 参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中的友谊:相似性机制与情感传播逻辑 被引量:13
4
作者 付森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9,171,共10页
社交网络里的友谊关系,具有介质化、数字化、算法推荐等特征。论文立足于相似性理论与关系的时空情境,将社交媒体中的友谊分为镜像型友谊、竞合型友谊、共鸣型友谊和信任型友谊。用户针对不同的友谊关系产生不同的传播行为,提升了沟通... 社交网络里的友谊关系,具有介质化、数字化、算法推荐等特征。论文立足于相似性理论与关系的时空情境,将社交媒体中的友谊分为镜像型友谊、竞合型友谊、共鸣型友谊和信任型友谊。用户针对不同的友谊关系产生不同的传播行为,提升了沟通效能与关系的亲密度,但也呈现出同质化的传播内容、情绪化的动力机制、他者化的话语贬抑等弊端。社交媒体中友谊的相似性机制、情感形态及其传播逻辑,为未来情感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友谊 情感传播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的经验:倍速观看中的感知结构与意义生产 被引量:6
5
作者 付森会 裴雨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119-131,171,172,共15页
新媒介的知觉技术涵养了受众新的感官结构及行为模式,“倍速观看”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技术有其独特逻辑。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发现,作为观看技术的“倍速观看”通过压缩叙事时间与接受时间,提升了受众观看效率和愉悦感。在倍速观看... 新媒介的知觉技术涵养了受众新的感官结构及行为模式,“倍速观看”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技术有其独特逻辑。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发现,作为观看技术的“倍速观看”通过压缩叙事时间与接受时间,提升了受众观看效率和愉悦感。在倍速观看中,受众通过灵活解码实现了观看自由,完成了对视频意义的改写和重构,同时也在倍速依赖、倍速惯性中成为“倍速人”,最终形塑出数字媒介时代逻辑自洽的感知结构与意义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速播放 短视频 感知结构 意义生产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