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10年国家审定冬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主要性状分析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芳 赵永国 +5 位作者 谷铁城 张冬晓 刘凤兰 郭瑞星 付桂萍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9-244,共6页
对2001-2010年间全国审定的205份冬油菜品种按"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14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种子产量由"十... 对2001-2010年间全国审定的205份冬油菜品种按"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14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种子产量由"十五"期间平均2 388.78kg/hm2增加到"十一五"期间2 670.13kg/hm2,增幅达11.12%,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3个产量因子的增幅分别为4.03%、0.36%和7.10%,表明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油菜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十五"期间油菜产量与每角粒数、分枝数、增产点率和生育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另外,"十一五"期间油菜产量还与单株角果数(r=0.38)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强的性状分别为:菌核病病株率、菌核病病情指数、病毒病病情指数、病毒病病株率、每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十一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高的性状分别为:每角粒数、菌核病病株率、株高、生育期、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国家审定冬油菜品种 区域试验 产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植条件下国审冬油菜品种主要性状特点与差异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永国 程勇 +6 位作者 陆光远 徐劲松 付桂萍 邹锡玲 乔醒 刘清云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5-290,共6页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品种区域试验中密植条件下(3.45×105~4.05×105株/hm2)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品种区域试验中密植条件下(3.45×105~4.05×105株/hm2)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各性状的差异,比较密植条件与稀植条件下油菜品种在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2 861.25kg/hm2,平均含油量为44.88%;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为280.52个、21.13个和3.85g,其中,以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21,表明其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大,是最不稳定的产量因子。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分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68,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单位面积产量则与3个产量构成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81.83%,可以用其对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概括分析。与2001-2010年间稀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相比,2013年密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61%,然而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降幅为29.08%,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则无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油菜种植密度的大幅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审冬油菜品种 品种区域试验 主要性状 密植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产区油菜品种与加拿大油菜品种小区试验产量比较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永国 赵仕英 +8 位作者 程勇 罗莉霞 付桂萍 郭瑞星 黄振余 马海清 刘清云 张学昆 蔡俊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0-426,共7页
为了解中国与世界油菜主产国加拿大之间油菜品种的产量差异及成因,对近3年来两国的审定品种区域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区域产量、适应性及群体性状表现。结果表明:2013-2015年度,我国主产区冬油菜品种平均产量2 950.4~3... 为了解中国与世界油菜主产国加拿大之间油菜品种的产量差异及成因,对近3年来两国的审定品种区域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区域产量、适应性及群体性状表现。结果表明:2013-2015年度,我国主产区冬油菜品种平均产量2 950.4~3 112.9 kg/hm^2;而加拿大油菜品种平均产量分别为3 496.5~4 689.8kg/hm^2。品种试验中,加拿大油菜3年平均单产为4 057.8kg/hm^2,比我国(平均3 026.2kg/hm^2)高34.1%。与我国油菜品种相比,加拿大油菜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区域间产量都稳定在3 000kg/hm^2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群体性状结果表明,加拿大油菜品种主要依靠群体优势获得高产,而我国油菜品种则对单株丰产性要求较高。因此认为,我国油菜品种产量改良应加快从个体丰产型向群体优势型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加拿大 油菜 产量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耐旱生理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明月 肖庆生 +7 位作者 张学昆 程勇 陆光远 徐劲松 曾柳 付桂萍 瞿桢 邹锡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7-563,共7页
选取8个不同抗旱性油菜材料,研究6种干旱相关基因(btg-26,BnD22,P5CS,CaM,BADH,ADC)在不同胁迫持续时间下的表达情况,并结合5个耐旱生理指标以探究油菜中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g-26,BnD22,P5CS,BAD... 选取8个不同抗旱性油菜材料,研究6种干旱相关基因(btg-26,BnD22,P5CS,CaM,BADH,ADC)在不同胁迫持续时间下的表达情况,并结合5个耐旱生理指标以探究油菜中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耐旱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tg-26,BnD22,P5CS,BADH,ADC在抗旱材料Q2和敏感材料Zs6和S95-3中表达模式差异明显。5个生理指标中,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的变异程度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btg-26在干旱胁迫24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与相对含水量极显著相关。而胁迫3h,P5CS和ADC的表达量与叶片萎蔫指数和相对电渗率显著相关,BADH的表达量与相对电渗率之间显著相关。在考察油菜耐旱性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 基因表达 生理指标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群体改良法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油菜新品种 被引量:8
5
作者 陆光远 张学昆 +5 位作者 李桂英 程勇 郑普英 瞿桢 付桂萍 邹崇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5-581,共7页
为了探究轮回选择在油菜品种群体改良中的作用,利用具有高产、双低、抗病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为育种亲本,以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为桥梁,构建了一个随机交配轮回选择群体。针对群体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了多次轮回选择,结... 为了探究轮回选择在油菜品种群体改良中的作用,利用具有高产、双低、抗病等优异性状的种质材料为育种亲本,以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为桥梁,构建了一个随机交配轮回选择群体。针对群体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进行了多次轮回选择,结果表明经过6轮选择后,群体的主要性状得到改良,产量增加11.3%,每轮遗传增益为1.88%;芥酸和硫苷含量每轮遗传增益达到10.12%和6.37%,改良效果明显;但菌核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不明显。经过多轮选择后群体的遗传离散度仍然较高(0.338 3~0.377 7),表明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明显下降。从不同轮次群体中选择优异单株,经系谱选择后育成了中双5号、中双6号和中双10号等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广泛,表明轮回选择在油菜品种改良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群体改良 轮回选择 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油菜硫苷含量与鸟害关系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永国 江满霞 +6 位作者 张文 杨金 陆光远 程勇 付桂萍 李培武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以43份来自参加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的不同种子硫苷含量的双低甘蓝型油菜为材料,于角果期调查鸟害情况,对发生鸟害的8份油菜品系进行蕾期鸟害指数分析,并测定各品系的种子硫苷总量与分量,进行鸟害品系与未发生鸟害的品系间比较分析,研究这... 以43份来自参加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的不同种子硫苷含量的双低甘蓝型油菜为材料,于角果期调查鸟害情况,对发生鸟害的8份油菜品系进行蕾期鸟害指数分析,并测定各品系的种子硫苷总量与分量,进行鸟害品系与未发生鸟害的品系间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类油菜与硫苷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3份油菜品系的种子硫苷含量大于23μmol/g饼,它们均未发生鸟害;硫苷含量低于23μmol/g饼时,油菜品系均不同程度地发生鸟害,鸟害发生率为14.3%~50.0%,其中有8个发生鸟害的油菜品系其鸟害指数为25.0%~77.22%,且油菜的鸟害指数随着硫苷含量的提高而降低。T测验结果表明,6种脂肪族硫苷分量在硫苷含量低于23μmol/g饼的鸟害品系和硫苷含量大于23μmol/g饼的非鸟害品系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而芳香族和吲哚族硫苷分量在两类油菜品系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族硫苷含量与鸟害指数负相关。表明随着脂肪族硫苷含量的增加,鸟害发生率及鸟害指数呈现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硫苷含量 鸟害指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南地区双低油菜两壮双增大面积丰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经泽 蔡乾松 +1 位作者 王新发 付桂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5-48,共4页
1996~1998 年研究鄂南地区双低油菜两壮、双增大面积丰产技术,即冬前壮根,春后壮秆,冬前增叶,春后增角和采用四早(早育苗、早移栽、早管理、早施蕾薹肥),三增(增肥、增硼、增密度),两防(防渍害、防菌核病)。应用... 1996~1998 年研究鄂南地区双低油菜两壮、双增大面积丰产技术,即冬前壮根,春后壮秆,冬前增叶,春后增角和采用四早(早育苗、早移栽、早管理、早施蕾薹肥),三增(增肥、增硼、增密度),两防(防渍害、防菌核病)。应用面积1.07 万公顷,平均单产1612.5kg/hm 2,比常规技术增产180kg/hm 2 ,增产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南地区 双低油菜 两壮双增 大面积丰产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9年国家冬油菜区域试验参试材料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丹 刘凤兰 +5 位作者 伍晓明 陈碧云 闫贵欣 曾长立 付桂萍 吕培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8,47,共7页
2001至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595份品系申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数量增长6倍,申报单位数量增长7.5倍。参试品系由常规种为主转变为以杂交种为主,杂交种比例均值达77.90%。育种中使用的授粉控制系统由细胞质不育系为... 2001至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595份品系申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数量增长6倍,申报单位数量增长7.5倍。参试品系由常规种为主转变为以杂交种为主,杂交种比例均值达77.90%。育种中使用的授粉控制系统由细胞质不育系为主转变为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育系兼用,2003年后利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品种数量与细胞质不育系基本持平。育种中使用的骨干亲本由国外品种转变为我国已育成的常规或优质油菜品种中油821、中双4号、中双9号等,采用的细胞质不育系亲本以波里马细胞质不育系和陕2A细胞质不育系为主,核不育系亲本主要为隐性核不育系。区试材料年度平均产量由2 158.28kg/hm2增长至2 457.01kg/hm2。含油量从39.94%增加至42.14%,增幅达5.51%。芥酸达标(芥酸含量<1%)材料的年均比例达91.47%。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油菜育种能力,产量、品质和重要亲本改良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区域试验 育种策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干旱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姗姗 李继强 +11 位作者 邹锡玲 张学昆 付桂萍 吕艳 曾柳 闫蕾 刘月 钟燕 杨静 陈建军 马海清 程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为探讨5-羟色胺(5-HT,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 为探讨5-羟色胺(5-HT,又名血清素)对油菜耐旱性的调节作用,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采用PEG6000 (polyethylene glycol)胁迫模拟干旱,分析了干旱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对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模拟胁迫下,油菜的生长受到抑制,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以及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的含量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的活性显著提高。在干旱模拟条件下施加外源5-羟色胺可以缓解干旱对油菜幼苗的不良影响,促进其生长。与单纯干旱模拟条件下的幼苗相比,添加外源5-羟色胺显著地提高了CAT、SOD、APX的活性,减少了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说明,外源5-羟色胺通过增加油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不利因素,促进油菜幼苗生物量积累,提高油菜幼苗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5-羟色胺 模拟干旱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盐害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刘月 寇从贤 +5 位作者 付桂萍 黄振余 陈建军 高立兵 邹锡玲 李春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9,共7页
为探究褪黑素对大豆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明确褪黑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的作用途径。以大豆品种天隆2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200μmol/L)对大豆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 为探究褪黑素对大豆幼苗耐盐性的调节作用,明确褪黑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的作用途径。以大豆品种天隆2号为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分析了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200μmol/L)对大豆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大豆的生长受到了抑制,显著增加了过氧化氢(H2O2)与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WSP)含量、超氧化物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缓解大豆幼苗的盐毒害症状,增加其生物量,与盐处理相比,显著地提高了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减少了H2O2与MDA的积累,同时渗透调节物质WSP含量也显著上升。此外,正常水培条件下,褪黑素对大豆幼苗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在盐胁迫下,施加外源褪黑素可以通过增加大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来清除过多的H2O2,减轻膜脂过氧化反应,并通过调节渗透物质缓解盐胁迫诱导的渗透胁迫,促进大豆幼苗生物量积累,从而提高大豆幼苗耐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褪黑素 盐胁迫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保密工作
11
作者 付桂萍 《政工学刊》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2-22,共1页
在新的形势下,保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同志认为既要改革开放,就没有必要保密,担心讲保密会妨碍开放、搞活;不少同志存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模糊观念,在外事活动中内外不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在新的形势下,保密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同志认为既要改革开放,就没有必要保密,担心讲保密会妨碍开放、搞活;不少同志存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模糊观念,在外事活动中内外不分,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只讲友好,不讲保密,忘了反窃密斗争。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失泄密事件,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例如去年某单位发生一起绝密资料被盗事件:一保密参谋携带绝密资料参加师组织的保密参谋集训,返回部队途中在商品区购买东西时被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密工作 从严治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南麦区小麦隐性灾害发生现状及防控举措 被引量:6
12
作者 周国勤 付桂萍 +3 位作者 陈金平 万宇 李刚 尹志刚 《陕西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123-126,共4页
为全面掌握豫南麦区小麦隐性灾害发生及危害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组织团队成员及示范县技术骨干协同相关部门走村入户、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基本掌握了隐性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就豫南麦区隐性灾害发生的种类... 为全面掌握豫南麦区小麦隐性灾害发生及危害情况,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组织团队成员及示范县技术骨干协同相关部门走村入户、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基本掌握了隐性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就豫南麦区隐性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控与补救措施,以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更好地促进豫南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麦区 小麦 隐性灾害 防控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乳制品铅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陈柏锡 于苗苗 +2 位作者 付桂萍 管凯莉 李志广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4期90-93,共4页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于具有检测精度高、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广泛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水质和土壤的重金属检测中。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样品前处理及样品基体消解的整体效果有很高要求,所以不同的...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于具有检测精度高、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广泛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水质和土壤的重金属检测中。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样品前处理及样品基体消解的整体效果有很高要求,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样品的响应值及回收率均有一定差别。本文以液体乳制品中铅含量的检测为例,利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调整前处理中硝酸的使用体积、基改剂的浓度以及原子化和灰化的温度,最终得到不同条件下样品的响应值和回收率,并发现一定规律,对实验室方法改进和提高实验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检验 重金属检测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微波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