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坡地林草植被配置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付明胜 高登宽 +1 位作者 马小哲 刘红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93-97,共5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坡地不同地形部位小气候、土壤水分与林草植被配置关系的评价和分析,确定了山坡地林草植被建设最优配置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对本区林草植被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乔木 牧草 配置 山坡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坡地农业丰产配套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付明胜 王晓 +1 位作者 马小哲 马莉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59-61,共3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第一副区春夏干旱频繁的气候特点和山坡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试验研究将大垄沟种植、顶凌覆盖地膜和配方施肥等多项农业丰产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有效地解决了山坡地农作物捉苗难、生长缓慢的问题,为山坡地高产...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第一副区春夏干旱频繁的气候特点和山坡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试验研究将大垄沟种植、顶凌覆盖地膜和配方施肥等多项农业丰产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有效地解决了山坡地农作物捉苗难、生长缓慢的问题,为山坡地高产稳产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沟种植 山坡地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3
作者 付明胜 金孝华 高银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6,28,共3页
根据多年坝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近年来对陕、晋、蒙、甘、宁、青、豫7省(区)坝系形成过程的深入调研,提出了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即1个坝系内的若干个坝系单元中,若有1个坝系单元内的骨干坝防洪标准低于设计(校核)洪水标准,则认为这个坝... 根据多年坝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和近年来对陕、晋、蒙、甘、宁、青、豫7省(区)坝系形成过程的深入调研,提出了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即1个坝系内的若干个坝系单元中,若有1个坝系单元内的骨干坝防洪标准低于设计(校核)洪水标准,则认为这个坝系就不安全。坝系防洪标准低板论以整体坝系中防洪能力最弱的坝系单元为基准,以防止产生垮坝流量为原则,以保证坝系安全运行为目标,为坝系的调整及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还介绍了坝系单元现状防洪能力的具体计算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连锁垮坝 坝系 防洪标准 骨干坝 低板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秦鸿儒 贾树年 付明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6,共4页
小流域坝系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最有效和富有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对40多条建设基础较好的典型小流域坝系进行调查总结,并对近300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和初步规划情况)的布坝密度、大中小型淤地坝配置比例、治沟骨干工程平均控制面积... 小流域坝系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最有效和富有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对40多条建设基础较好的典型小流域坝系进行调查总结,并对近300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和初步规划情况)的布坝密度、大中小型淤地坝配置比例、治沟骨干工程平均控制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的布局、规模、结构、建坝顺序、建成时间间隔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小流域 淤地坝 水土保持 水土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坝系建设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永宏 付明胜 +2 位作者 慕振莲 李小兵 王光利 《中国水利》 2003年第9期59-61,共3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小流域坝系调查统计分析,小流域沟道布坝密度为0.4~3座/km2最为合理。 坝系建设顺序以先下后上,先干后支,即先从沟口至沟掌打坝为优,单坝打坝间隔年限以F/S=40为最优。 坝系中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 通过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典型小流域坝系调查统计分析,小流域沟道布坝密度为0.4~3座/km2最为合理。 坝系建设顺序以先下后上,先干后支,即先从沟口至沟掌打坝为优,单坝打坝间隔年限以F/S=40为最优。 坝系中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的配置比例以1:2~1:(4~6)为宜,坝系布局支毛沟以小型淤地坝为主,支沟 以大中小型淤地坝为主,适当位置建设蓄水塘坝,在较大支沟沟口布设骨干坝,干沟以大中型淤地坝为 主,合理布设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水库,有效控制洪水泥沙,快速淤地,发展水坝地,提高坝系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坝系 侵蚀模数 防洪标准 暴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山坡地雨水利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6
作者 任建斌 王晓 付明胜 《陕西水利》 1999年第B12期57-58,共2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位于北纬 36°41’~40°73’,东径 108° 39’~ 120°09’,面积 70748km^2。由于复杂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该区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趋于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这些不...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位于北纬 36°41’~40°73’,东径 108° 39’~ 120°09’,面积 70748km^2。由于复杂的自然和历史原因,该区植被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加之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趋于衰竭,生态环境恶化。这些不利的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该区是黄河流域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其山坡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林牧业主要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地表径流产生、汇集以及各种类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主要区域。因而对山坡地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气候特点 (一)干旱特点 1.发生次数多、强度大 在本区的各类自然灾害中,干旱所占的比重最大。据绥德县气象资料记载,干旱天数占各类气象灾害总天数的73%-85%。干旱发生频率在夏秋季(4-9月)为30%-40%,且十年九旱;年内的时段干旱发生次数多、强度大,绥德近32年发生时段干旱78次,其中大旱22次。 2.波及范围广、面积大 1997年榆林地区干旱波及全区12个县,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90%,部分水浇地,由于河道断流而无水灌溉。 3.连续干旱、危害大 资料表明,该区有持续几年干旱的特征,这种连续旱灾危害极大。1997年春夏连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利用技术 山坡地 黄土丘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淤地坝工程设计及改进
7
作者 安阳 付明胜 《陕西水利》 2012年第3期157-158,共2页
本文根据淤地坝存在的问题,通过工程调研,在同时满足治黄(要水不要沙)和当地群众对建坝效益要求(快速淤地)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坝大洞"的"大库容制胜"取代溢洪道的工程枢纽改进,将一次洪水总量全蓄,泥沙全拦;根据进... 本文根据淤地坝存在的问题,通过工程调研,在同时满足治黄(要水不要沙)和当地群众对建坝效益要求(快速淤地)的基础上,提出以"高坝大洞"的"大库容制胜"取代溢洪道的工程枢纽改进,将一次洪水总量全蓄,泥沙全拦;根据进库泥沙沉积规律和必须在24小时内将一次设计清水径流总量排完的设计原则,进行泄水洞的设计,可使淤地坝工程焕发出拦沙不减水的活力,同时降低工程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拦沙不减水 泥沙沉积规律 淤地坝 工程设置 工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