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灌水方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付时丰 李中 +1 位作者 杨丽娟 苏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0,共4页
对塑料大棚内渗灌、滴灌和沟灌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春和秋冬低温期,保护地内采用渗灌、滴灌可以比沟灌更能保持较高的土温,灌水方法对上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大于对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灌水方法对0—3... 对塑料大棚内渗灌、滴灌和沟灌条件下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春和秋冬低温期,保护地内采用渗灌、滴灌可以比沟灌更能保持较高的土温,灌水方法对上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大于对深层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灌水方法对0—30cm土层平均温度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其中渗灌比沟灌高1.79℃,滴灌比沟灌高2.70℃。灌水后1d内保护地0~20cm土层温度的日变化规律是:10:00~18:00各层土壤温度为渗灌和滴灌高于沟灌,而06:00~08:00和18:00—22:00沟灌高于滴灌和渗灌;这种变化趋势以5~15cm土层最明显,该层土壤温度日较差以渗灌为最大,其次是滴灌,而以沟灌最小。且温度最大值出现时间依次延后2h左右。20cm及其以下层次3种灌水方式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平缓,而且不同处理之间温度差异也逆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大棚 灌溉方法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3)C脉冲标记方法研究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安婷婷 汪景宽 +3 位作者 李双异 付时丰 裴久渤 李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8-955,共8页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略有升高。传统栽培不施肥处理对13C富集程度最大,其中茎叶和根δ13C值在标记1 d分别为1 568‰和598‰;标记15 d为178‰和147‰。玉米-土壤系统13C固定比例在标记1 d和15 d分别为64.01%和38.65%,且13C分配按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顺序依次降低。覆膜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光合固定13C数量及13C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是促进13C同化与分配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标记 13C标记 施肥 地膜覆盖 光合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62
3
作者 杨丽娟 李天来 +1 位作者 付时丰 邱忠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9-553,共5页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对菜田土壤重要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肥会提高土壤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土壤酸化程度加重,土壤中铁、锰、锌、铜有效性亦随之增强。...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对菜田土壤重要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氮肥会提高土壤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土壤酸化程度加重,土壤中铁、锰、锌、铜有效性亦随之增强。磷、钾化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效铁、锰含量,对土壤锌有效性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土壤有效性铜含量,但效果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与配施的化肥种类有关。土壤有效铁、锰、铜含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有效锌含量与pH相关性不明显,而且关系比较复杂。总之,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首要因素是土壤酸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菜田土壤 微量元素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鹏 张玉玲 +6 位作者 王春新 安婷婷 邹洪涛 付时丰 李双异 汪景宽 张玉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8-1229,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 通过盆栽试验方法,采用13C脉冲标记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研究了三个生育期(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同化率、分配比率及其在土壤中增加率的动态变化,探讨三个生育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运转、分配规律,为明确稻田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分别在返青期、分蘖期和抽穗期进行一次13C脉冲标记(持续5 h)后,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总同化率均随标记后天数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标记后2 d至收获时,总同化率分别为75.92%~39.53%、70.01%~52.02%、86.38%~69.60%,且收获时与2 d时的同化率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其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率分别为47.93%、25.70%和19.43%;抽穗期光合碳同化率明显高于返青期和分蘖期,被同化光合碳的损失也明显低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包括根和土壤)的运转呈互相消长关系,但向水稻地上部分的分配比率(平均为85.04%~73.10%)远大于向根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2.50%~22.04%)和土壤的分配比率(平均为1.70%~5.04%),且抽穗期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分中的分配比率大于分蘖期和返青期,向地下部分的分配比率则正好相反;此外,三个生育期被同化的光合碳在土壤中的增加率分别为0.08%~0.21%、0.09%~0.17%和0.19%~0.27%,抽穗期土壤中光合碳的增加率要大于返青期和分蘖期,且光合碳在土壤中也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碳 ^13C脉冲标记 同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与农产品质量及过量施肥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淑清 刘丽霞 +2 位作者 付时丰 赵明辉 何萍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年第3期14-15,39,共3页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详尽地阐述了化肥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问题,作物生长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大多是由施肥引起的生理障碍,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应该重视合理施肥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施肥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肥料与... 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详尽地阐述了化肥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问题,作物生长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大多是由施肥引起的生理障碍,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应该重视合理施肥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施肥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肥料与施肥问题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农产品质量 施肥障碍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被引量:11
6
作者 谢柠桧 安婷婷 +7 位作者 李双异 孙良杰 裴久渤 丁凡 徐英德 付时丰 高晓丹 汪景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2-950,共9页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高于添加根和茎的;高肥土壤添加叶在整个培养期间(1~180 d)SOC含量都高于添加根和茎;两种肥力水平土壤在添加玉米根、茎、叶180 d后SOC含量均接近相等。(2)玉米根、茎、叶的添加对SOC中外源新碳含量以及残体残留率的影响不同,28 d前低肥土壤外源新碳含量高于高肥土壤,28 d后结果与之相反;低肥土壤在培养28 d后添加根的残留率比添加茎和叶的低,高肥土壤在培养7 d后添加叶的残留率比添加根和茎的低。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其来源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 玉米秸秆和根茬 δ13C 外源新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