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GATA、SMU分型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付忠泉 关宏刚 +2 位作者 曹正霖 霍智铭 肖隆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8-1191,共4页
目的对比脊柱结核GATA、SMU分型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探讨SMU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佛山市中医院于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男54例,女46例;年龄16~68岁,平均45岁。每例均有完整的X线、MRI及CT... 目的对比脊柱结核GATA、SMU分型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探讨SMU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佛山市中医院于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男54例,女46例;年龄16~68岁,平均45岁。每例均有完整的X线、MRI及CT资料。由5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进行脊柱结核两种分型,对分型类别的一致性进行分析,计算Kappa值检验可信度,3个月后再次分型,对分型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计算Kappa值检验可重复性。结果 GATA分型可信度平均为(59.9±4.84)%,Kappa值0.412±0.058,可重复性平均为(75.6±5.27)%,Kappa值0.624±0.078;SMU分型的可信度平均为(81.6±6.06)%,Kappa值0.753±0.068,可重复性平均为(89.8±2.28)%,Kappa值0.862±0.037。结论脊柱结核SMU分型具有较优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对规范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及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GATA分型 南方医科大学分型 可信度 可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前入路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付忠泉 张忠民 +2 位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瞿东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9-1231,1237,共4页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 目的分析我科10年间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及所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相应对策。方法自1996年01月~2005年12月,采用前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20例,其中初诊115例,外院术后复发5例。结果初诊115例患者,5例复发;4例术中胸膜破裂,1例髂外静脉撕裂;3例胸12神经根后支损伤;1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假性尿崩症;外院5例术后复发患者中,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因内固定松动而接受第三次手术,1例为广泛耐药,而再次复发。结论规范化疗是防止结核病灶复发的关键,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化疗方案是预防结核耐药的最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前入路手术 疗效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寰枢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曹正霖 关宏刚 +6 位作者 付忠泉 王刚 霍智铭 肖隆艺 梁亮科 陈超 沈源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51-1053,共3页
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7例,类风湿性关节... 我们于2009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双侧寰椎后弓环抱钩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16~61岁,平均41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先天性齿状突发育不良2例,寰椎横韧带损伤2例。临床表现为颈痛11例,双肩以下痛觉减退5例,四肢肌张力增高3例,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1例,左下肢肌力4级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寰椎横韧带损伤 寰枢椎融合术 后弓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类风湿性关节炎 应用 自体髂骨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曹正霖 罗荣森 +5 位作者 禤天航 陆伟豪 王刚 于淼 付忠泉 霍智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6-1102,共7页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相似,但在限制寰枢椎旋转运动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侧块关节 内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